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伤食病理机制的探讨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2-09-10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一般认为伤食是因饮食不节导致的脾胃损伤,病位在脾、胃、肠;病机是饮食不节,伤于胃肠,胃失和降,肠失化物,食滞不化;主要病症有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厌食纳呆、肠鸣矢气、泻下不爽、臭如败卵等,这是显性伤食,即狭义之伤食,采用消食化滞之法治疗,效果明显。而当今伤食之病,已远远超越了狭义伤食的范畴,病位涉及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气血经脉,病机有虚有实,生痰生瘀,夹寒夹热,化风化燥,错综复杂,可导致诸多疾病的发生。

  饮食所伤,可致实致虚,实证多以痰浊为患,虚证多以营亏为主。“脾为生痰之源”,食邪伤人,先伤脾胃,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化,生痰生浊,无形之痰随气流行,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肤腠理,引起许许多多的病证,如《杂病源流犀烛》所说:“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颠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痰阻心脉,血行瘀滞,则胸痹、怔忡、心痛;痰阻于肺,气道不利,则咳嗽、哮喘;痰蕴于肝,肝络瘀阻,则肝癖、肝积;痰扰头目,脑络失畅,则头痛、眩晕;痰窜四肢,经络痹阻,则痛风、肢痹。痰浊内蕴,亦可化热,生寒,生风,化燥,内扰脏腑,外犯体肤。反之,饮食所伤,脾胃虚弱,纳运失权,水谷精微生成不足,气、血、精、津液生化无源,脏腑失荣,机体失养,则发生消瘦、倦怠、头晕、健忘、肢麻、乏力、儿童五迟、成人早衰、男子不育、女子不孕等。可见,食邪致病,病机错杂,变幻多端。

  创立“中医伤食学”意义重大

  随着社会的变迁,疾病谱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内伤病已取代了外感病成为人类最大的健康危害,而伤食是内伤病的主要病因,所以伤食已成为了“百病之长”。防治伤食引发的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和肿瘤等,中医药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与重视。建立中医药学与现代生物化学紧密结合的“中医伤食学”,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医药学术特色,战胜现代难治性疾病,保护人类生命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医伤食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障碍为切入点,以临床疗效为目的,以文献学、实验医学和循证医学为手段,从理论、临床和动物实验三个方面对伤食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系统研究,包括伤食的基本概念、食物代谢的生理机制、伤食的病理机制、伤食的宏观和微观诊断、伤食的辨证论治等,并从中医阴阳学说、气化学说、体质学说、脾胃学说、经络学说等方面,深入对与伤食关系密切的难治性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症、脂肪肝、高脂血症、痛风等的病因病机研究,并提出防治这些疾病的新理论、新思路、新对策。

  中医学理论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蕴含着大量的生命科学先进理念,如“人与天地相应”、“五脏一体”、“成败倚伏生乎动”、“生病起于过用”、“不治已病治未病”、“治病求本”、“正气为本”、“三因制宜”、“药食同源”等,这些是我们深入研究伤食病的坚实思想基础。如《灵枢·小针解》曰:“饮食不节,而疾生于肠胃”;《素问·太阳阳明论》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膏梁之变,足生大丁”,等等,指出了饮食失节的致病作用。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特别强调饮食不洁的致病性,如“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肉中有朱点者,不可食之”等。李东垣在《脾胃论》说:“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则诸病之所由生也”,指出食伤脾胃的病理机制。后世医家进一步加深了对伤食的认识,已观察到伤食与噎膈、反胃、癥瘕等恶性疾病的因果关系,如《医学统旨》说:“酒面炙,黏滑难化之物,滞于中宫,损伤肠胃,渐成痞满吞酸,甚则噎膈反胃”,《医门法律》说:“滚酒从喉而入,…此所以多成膈症”,《济生方》说:“过餐五味,鱼腥乳酪,…久则积结为癥瘕。”

  对于饮食调摄及预防伤食,中医学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易经·颐卦》曰“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明确提出了节制饮食的养生观点。早在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食医。对于饮食烹饪,也注意到五味调和,如《吕氏春秋·本味篇》云:“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多后少,其齐甚微,皆由自起。”《黄帝内经》提出了合理的饮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种饮食结构对现代的饮食观及膳食指南的制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孙思邈也在《千金要方》提出了不少健康的饮食观,如“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须知一日之忌,暮无饱食”等。

  中医药具有治疗伤食病证的丰富手段和方法,不仅对显性伤食具有药到病除的显著疗效,治疗隐性伤食所致的众多疾病也有独到之处。以中医药为主的综合方法治疗高血脂、脂肪肝、冠心病、肿瘤等已取得可喜的成绩,针灸、按摩、气功、足疗、药浴等特色疗法,对机体物质代谢平衡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在历代医家的著作和民间大众中蕴藏着大量的防治伤食病的宝贵经验,药疗、食疗、针疗、灸疗、气功、推拿、按摩及民间丰富多彩的方法和手段,已在人们的日常健康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有中药材12800多种,医籍记载的方剂10万多首,目前生产的中成药达5000多种,还有全国东西南北中数不胜数、特色各异的药膳处方,这都是防治伤食病新药开发的巨大资源。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中医伤食学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术源泉,相信通过广大中西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中医药学能为战胜饮食所伤的难治性疾病,促进人类健康做出新贡献。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