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中国人讲究的,无非是一个吃字。以前亲戚朋友碰面,大多问的是,吃了吗?现在讲究了,还要问一句,吃得好吗?如今,很多人已经看不上大鱼大肉,更注重养生。吃东西吃得恰到好处,无论是口感还是营养都很好,而且吃下去胃里觉得很舒服。这才是现在所谓的吃得好。
自选口味的饺子如同对症开药方
对于中国人来说,农历新年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日,既喜悦又神圣。出门在外的儿女们,不论风霜雪雨、路途遥远都要赶回家过年。一家人聚在一起,哪怕只是包个饺子,也是一种幸福。如今,饺子早就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只是这除夕夜的“更岁饺子”依然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所在。此时的饺子馅料韭菜、芹菜、青菜、猪肉、鸡肉、牛肉,冬笋、香菇、木耳、羊肉、虾仁、海参、干贝等各色好料纷纷上台,再加入鸡蛋清、香油、高汤一同入馅,才算得上是有年味的饺子。
有人担心,食材是够上档次了,那怎样才能体现养生和健康?这就像医生开药方一样,对症下药。这饺子,你在自己动手做馅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来对症挑选:体寒的,就放些羊肉、韭菜;体热的,就放些芹菜、荸荠,这可不就是养生健康了。传说吃饺子和中医还有关系。早在东汉时期,张仲景在长沙任太守时,理政不忘行医,诊病施药。他见白河两岸的乡亲们饥寒交迫、骨瘦如柴,不少人的耳朵都冻僵溃烂了,就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棚支锅,把羊肉、辣椒和驱寒的药材一起放入锅中,煮熟后捞出切碎,再放到面皮里,包成耳朵的形状,大家称之为“娇耳”。张仲景把这“娇耳”两只装上一碗,再舀上一勺汤,分别送给百姓食用。这一碗“祛寒娇耳汤”下肚之后,人们感到周身血液上涌,两耳发热,寒气顿消,冻耳也就很快治好了。据说,张仲景施药救人,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所以之后在大年初一的这天,人们为了庆祝病人的耳朵康复,就会自己制作类似“娇耳”的食物。这就是“饺子”的祖宗了。
面皮春卷包裹的是百姓的大智慧
在春节的宴席上,除了饺子之外,春卷也是不可或缺的座上宾。它原是街头的平民小吃,在清朝宫廷中的“满汉全席”128种菜点中,春卷被作为九道主要点心之一,至此成为宫廷糕点。别看如今这春卷小巧玲珑,最初包裹它的皮子可是大如圆盘,所以又叫“春盘”。杜甫、陆游就留下了“春日春盘细生菜”和“春日春盘节物新”的诗句。
在浙江省天台县有一道十分出名的小吃“食饼筒”,大大的面皮包裹着各种菜料,做成胖大的筒卷。过大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做上许多,整个春节里,只要有客人登门,就要端出它当主食。
我清楚地记得,每年过年的时候,母亲就会开出单子让我去菜市场采购,每次买回来,都是重重的一大包:带皮的瘦肉、新鲜的猪肝,加水煮熟,切成薄片;鸡蛋打散,摊成薄饼,切成小片;粉丝、黄花菜、豆芽菜烫熟;木耳水发好、芹菜切段、萝卜切丝、豆腐干切丝,一并烩炒好。这些都是基本的原料。接着就开始摊饼,取面粉加水拌成又软又韧的面粉浆,在平底鏊盘上摊开一张薄薄的圆形的饼皮。做饼的过程也不是简单地把之前的原料放进去,而是很有层次感地循序渐进,先取3块肉、3块肝、3块蛋片并排放好,再码上一层粉丝、黄花菜、豆芽菜,最后放炒好的杂菜,将饼卷起,这才成为“食饼筒”。
我一直认为,这“食饼筒”看起来是每家每户都有的东西,但里面的馅料可是天差地别。《燕京岁时记·打春》记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有钱的人家,就在饼里包上肉、蛋、海参;穷人家也可以选择包上青菜萝卜丝,外面面皮一包,看上去大家都是食饼筒,也不丢了脸面,让穷人的春节一样过得理直气壮。再说到这健康,海参之类当然可以滋补,萝卜之类一样也有保健之用,都可算是养生与口味兼顾,绝对称得上是落胃美食。
五谷杂粮熬制一碗养生五味粥
节日期间难免放纵了口舌之欲,考虑到还要照顾肠胃,时而有一两顿喝粥是很好的选择。在浙江天台,就有正月初一这顿早餐喝五味粥的习俗,大约就是考虑到年三十晚上也许会吃得太过油腻了。所谓“五味粥”,就是白米加上红枣、豆腐、番薯、芋艿,共五种,杂合着煮粥。这样配伍,是有来历的。据说元朝末年,朱元璋的部将陈祥率领农民起义军攻打天台县城,天台百姓痛恨元人残酷野蛮的统治,纷纷响应,与义军约定,于除夕夜里应外合,聚歼元兵。到了半夜,三声炮响,杀声四起。义军除掉守兵,打开城门,经过一场激战,杀死守将,占领了县城。第二天正是春节,城里百姓挨家挨户凑起了大米、番薯、芋头、红枣、豆腐,煮成了一锅香喷喷、热腾腾的五味粥,慰劳义军将士。“吃了五味粥,就会招来五福”,从此,天台百姓每逢春节早晨,不论贫富,家家都要饱餐一顿咸甜可口、美味芳香的“五味粥”。这当中的五样东西虽然看起来都很普通,但放在今时今日却是很好的养生食材。如今人们也不十分拘泥于上述这五种食物,有时还会添加肉末、赤豆、碗豆等其他食材,但这五味粥的叫法还是被保留了下来。(施仁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