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民族医药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经脉概念沿革 经、脉、络概念字解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21-06-11
由于历史的原因、认识水平的限制和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式,人们对经脉、经络、脉络、经病、络病等名词术语存在不同的认识,造成概念混乱与不规范的现象,如《中医辞海》云:“经脉即经络。”《中医大辞典》云:“经络,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中医大辞典》称经脉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时称脉为“脉管、气血运行的通道”,将“行血气而营阴阳”的“经脉”混同为“经络”。本文从源流、概念进行对比分析,溯源探流,理清经脉、经络、脉络概念,提出经(气)络与脉(血)络共同构成完整的经脉理论,纠正了认识错位的概念,以期完善中医经脉理论。
 
经脉概念沿革
 
经脉概念的产生,来源于古代医家对气血运行现象的认识及长期的医疗实践。我国古代先民在茹毛饮血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自然产生了对血和脉的直观认识,认为脉即行血的通道。《管子·水地第三十九》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认为“血气”如同水流一般,在“筋脉”中流通。通过系统整理、研究春秋战国到汉代中医学术体系形成时期的历史文献,可以清晰地看到《黄帝内经》中出现的词语多以“经脉”为主,“经脉”用作集合概念,是十二脉的总称。又明确提出“经络”“(血)脉”的概念,此时“脉”既是经脉系统中运行血液的网络结构,又是“心-血-脉”循环系统的血行通道,同时也是独立的实体脏器——奇恒之腑,其形态学特点为中空有腔、与心肺相连、动静脉有别、逐层细分、网状分布;生理学特点为藏精气而不泻,保持血液量和质的相对恒定;运动状态为伴随心脏搏动而发生舒缩运动;功能特点为运行血液至全身发挥渗灌气血、濡养代谢、津血互换作用。
 
《黄帝内经》的经脉理论包括了经与脉。《黄帝内经》独言“经”时指运行经气的通道,独言“脉”时则表达运行血液的脉管概念,“经脉”并称时往往涵盖运行经气和运行血液的两大功能系统,如《灵枢·本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的就是经、脉对气血的重要作用,其经脉理论还包括了其各自的分支即经络与脉络。
 
清代名医叶天士曾言:“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清代喻嘉言也曾感叹:“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可见经脉理论尤其是脉络学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价值。近年来的研究因偏重于经气传导实质的研究,使《黄帝内经》经脉的概念更有了实质上的偏移。经脉理论被偏移虚化,也使经脉当中的脉络学说被忽视,致使数千年来中医药关于脉络病变的大量理论认识和治疗方药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更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学说,甚至只言经络而未及脉络。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均将“经络”的概念定义为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因此,理清经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对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发展、科学地界定“经络病变”和“脉络病变”,完善和规范化经脉理论具有积极作用,对建立指导心脑血管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的新理论学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研读相关文献认为,这4版教材中的“经络”一词不能概括其后所述的作用。因此,我们提出经脉概念才是母项目,经脉应是经和脉的总称,而经络、脉络则是其下属的子分支。
 
经、脉、络概念字解
 
我们首先从字的源流上来看看经、脉、络的概念。经,《说文解字》“織(织)也。从糸巠聲。”经为织布的纵线,标示了经是纵行的主干。《黄帝内经》首提“经络”“经气”概念,在脉的概念明确为运行血液的通道的同时,经运行经气的概念日益凸显。如《素问·离合真邪论》曰:“真气者,经气也。”指出人之真气在经络中运行,即为经气。可见气是有相对独立的运行通道的,而这个独立的通道就是经。
 
脉字的篆体(见PDF) ,从字形上看,(见PDF)明确了其与人体肌肉等实质组织结构的关系,为肉体;(见PDF)类似江河沟渠水流动,为通道。《脉书》中有“血者濡也,脉者渎也”的记载,《说文解字·水部》释:“渎,沟也。”“渎”原指流动水的水道,《说文解字》中“脈”为“血理分袤(斜)行體者”,故“脉”是指在肉体中流动液体的通道——血管。
 
络,《说文解字》曰:“絮也。一曰麻未漚也。从糸各聲。盧各切。”“络”通“落”,还有网络之义。古人用“络”表示间接、不确定的弱相关,表述细微联系之义。络是逐层分出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张介宾《类经》言:“络之别者为孙,孙者言其小也,愈小愈多矣,凡人遍体细脉,即皆肌腠之孙络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故合经络而言,则经在里为阴,络在外为阳;若单以络脉为言,则又有大络孙络在内在外之别。深而在内者是为阴络,阴络近经,色则应之,故分五行以配五脏而色有常也。浅而在外者,是为阳络,阳络浮显。”故络代表分支,是细小的,与经、脉有联系的经、脉之分支,即经之络称为经络、脉之络称为脉络,其是布散弥漫于全身的通道。
 
正如吴以岭院士的观点: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络属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的通道。《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络是从经支横别出,脉络是从脉支横别出,各自逐层细分,纵横交错,广泛形成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共同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经运行经气,脉运行血液,二者形成经脉系统中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两大网络,共同发挥着行血气而营阴阳的生理功能。
 
经脉理论应完善
 
经脉理论自《黄帝内经》后多被曲解、混淆,大多数人用“经络”代替“经脉”的作用,“脉”往往被忽视,连带“脉络”及“脉络病”也不被看重,中医学的发展走进误区,脉络学说未能发展。东汉张仲景还曾提出“脉络”理论,设专篇论述脉络病变,创立通络方药,此后2000多年虽屡有医家从脉络论治,但脉络学说未有系统发展,直至清代才有医家重视起来。脉络学说的历史缺位,致使这一对血管病变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理论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直至20世纪80年代,络病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得到深入发展,络病学学科建立并形成“气络学说”与“脉络学说”研究两大分支,学科分支的深入研究应和了经脉理论原有的含义,在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研究已经形成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并取得重大进展的时期,纠正走偏了的经脉理论,为脉络学说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总之,纠正错位的经脉理论是中医学学术发展的历史需求,脉络理论是研究“脉络-血管系统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证候特征、辨证治疗用药的重要理论,与经络理论具有同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价值,二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经脉理论,形成了以藏象为核心、经脉为枢纽、气血为基础的中医学术体系。纵观历史,每一次中医学史上的重大变革都是从理论创新开始的。但叶天士身后至今,经脉理论依然被混淆,错位的概念仍未引起关注,中医学教科书上的理论也未曾明确论述,更遑论纠正。近年作为经脉理论分支的“络病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取得重大进展,络病理论研究成为近年学术研究的焦点和热点,受到广泛关注,以上种种无不证明了经脉理论急需纠正,以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临床。深入整理、挖掘、完善经脉理论,对促进中医学理论更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陈昱文学 梁永林)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