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民族医药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从太极圆运动理论探讨针刺的选穴思路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9-08-03
太极是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状态 (阴阳未分的混沌时期) , 也是形成万物的本源。《易传》道:“易生太极, 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两仪、四象、八卦由太极层层化生, 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现象, 本质是遵循着圆道循环依次二分[1]。《乾卦》中象辞曰:“终日乾乾, 反复道也”。《泰卦》象辞说:“无往不复, 天地际也”。可以看出物体的圆道运动体现在物体在一运动轨道上周而复始地运行[2]。据《灵枢·岁露论》所述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 《系辞传》所说:“原始反终, 故知死生之说”, 可知不仅是物体遵循着圆运动规律, 人也遵循着这一规律。人体中的太极圆运动规律如下:人的阴阳气血遵循着太极圆道循环, 太极→阴阳→五行的转化蕴含着气机圆运动。五行对应着五脏系统功能, 且经络联络五脏六腑构成了一个遵循太极圆运动的有机整体。
 
针刺治疗是通过刺激经络上的腧穴, 激发人体的经气遵循着圆道运动, 调动阴阳气血直达病机, 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平和状态。治疗效果主要通过腧穴的归经、主治功效、特殊功效配合手法刺激等来实现治疗作用, 针灸运用圆运动理论指导临床较少, 本文通过阐述太极圆运动理论基础及病案举隅, 以期为临证扩展取穴思路。
 
太极圆运动基础理论
1.阴阳环抱之太极圆运动
朱子云:“非有以离乎阴阳也, 即阴阳而指其本体, 不杂乎阴阳而为之也”。太极形而上之道为本体, 阴阳形而下之器为现象, 这就阐述了太极与阴阳之间密不可分, 但又不可同一而论[3]。太极生两仪即是太极之理将气分为阴阳, 太极圆运动中一阴一阳, 一动一静, 动辄显象为“生”, 无穷无尽。太极中阴阳相互对立, 又相互制约。只有两者保持统一的动态平衡, 事物才能正常变化发展。平人乃一气周流, 如环无端, “运动圆”则人身安和, “运动不圆”则百病由生[4]。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需要阴阳动态平衡的维持, 如果平衡失调, 则会产生各种疾病。
 
2.五行五脏之太极圆运动
《河洛原理》云:“太极一气产阴阳, 阴阳化合生五行, 五行既萌, 遂含万物”。吴澄在《答人问性理》说到“天地万物本是一气, 分而言之则曰阴阳, 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太极中蕴含着五行, 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五行之间相互滋生、相互促进”。木、火、土、金、水5种元素不断地相生、相克, 这种永恒的运动变化不仅揭示了世界万物的本源, 而且阐释了人体五脏气机升降的规律。人体以脾胃气机升降为中心, 心肺肝肾升降气机如轮运行, 正如彭子益曰“中气如轴, 四维如轮”, 两者相辅相成而形成内在动力运行四周的营卫气机[5]。在人体五脏六腑升降中: (1) 肝主升, 肺主降, 左升右降调节全身气机。 (2) 心之君火下降, 下降以温下焦。肾主水, 上升以济心火。 (3) 脾主升清气, 胃主降浊气, 调节人体中枢之气机。
 
经络流注之太极圆运动
人体通过经络系统调节阴阳, 运行气血。《素问·太阴阳明论》道:“阴气足上行至头, 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 而下行至足”。十二经脉流注起于手太阴肺经, 止于足厥阴肝经, 再与手太阴肺经, 如环无端形成太极圆运动调节机体。《奇经八脉考》曰:“任督两脉为人身的子午经……是阳火阴符升降的通路, 亦为坎中水离中火交猜之所”。任脉督脉行于头身前后正中, 气血循行于此调节阴阳, 水火既济, 形成所谓的“小周天”[6]。流走于除任督二脉以外的经脉, 内气循行大于小周天, 称为“大周天”[7]。十二经中有离、合、出、入, 联系脏腑头颈, 与体表经脉汇合, 形成了一个个小小的圆循环运动[8]。经络可决死生, 处百病, 调虚实, 所以经络形成的大大小小的太极圆运动不可不通也。
 
选穴思路
人体结构框架放到太极圆运动时空内, 整体的脏腑和经络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太极圆运动循环模式。其模式包括: (1) 阴阳循环; (2) 升降循环; (3) 前后循环。笔者将这些循环模式作为依据, 并结合辨证应用于临床的选穴。
 
1.阴阳配穴
太极二分阴阳对应人体, 左为阳, 右为阴, 阴阳轮动生命由生。因此人体经络左半边的穴位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统归于阳, 右半边的穴位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归于阴。例如取左之阴陵泉具有健脾燥湿的功效, 而右之阴陵泉具有健脾滤湿的功效。取左之太溪具有温肾阳的功效, 而右之太溪具有滋肾阴的功效。临床可通过取左右穴位不同的作用来激发人体太极圆运动的运转。
 
2.升降配穴
《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指出大自然的天气下降与地气上升, 万物的化生及生长壮老无不体现了气机的升降出入。同时《黄帝内经》指出气机升降出入是阴阳运动的主要形式。且黄元御认为万物运行, 土为中央之枢纽, 主宰着清者左旋上升为阳, 浊者右旋下降为阴的循环”[9]。肝位于下焦而气升于左, 肺位于上焦而气降于右, 所以机体形成了左升右降的气机活动。肝气的升发有助于脾气清升, 肺气的肃降有助于胃气浊降。肾水上升也赖于肝气升发, 心火下降赖于肺气肃降。例如临床可通过选取肝经的木穴大敦来生发肝气和肺经的木穴少商来降肺气, 木穴具有条达的作用, 从而带动气机升降, 升降出入通调则神机可化生。
 
3.前后配穴
脾胃居人体中焦, 中气之所出, 对气机的升降沉浮起了关键的作用。中气如轴, 中气升降条达则轴运轮行, 其轮行与循行于头身前后的经络也密不可分。临床可通过刺激头身前后经脉的穴位带动中轴气机的轮转。例如选用任脉之气海 (先天元气聚集) 和督脉之百会 (升阳举陷) 两穴以任督两脉形成“小周天”太极圆, 阴阳交接顺利, 气血调和, 共奏补气升阳开窍之功效。
 
验案举隅
1.耳鸣案
患者某, 男, 40岁。初诊日期:2016年12月1日。主诉:耳鸣加重半月。现症:夜间及安静时发作, 耳鸣持续性不断, 如蝉鸣, 寐差梦多, 眠浅, 心烦足冷, 晚上起夜几次。舌暗红, 苔薄白, 边齿痕, 中有裂纹, 脉弦。中医诊断:耳鸣 (肾阳虚, 虚阳上浮) 。病机:肾阳亏虚, 阴盛于下, 虚阳上浮, 髓海不足, 则脑转鸣响。治疗以益肾潜阳以通窍止鸣。依次取穴:太溪 (左) , 照海 (右) , 足三里 (左) , 悬钟 (右) , 角孙 (右) 。经过1周3次针刺, 患者耳鸣已愈。
 
按:太溪, 足少阴肾经原穴、输 (土) 穴。《九针十二原》说:“肾也, 其原出于太溪穴, 太溪二”。取之左为阳, 针刺捻转补法为辅, 善温补肾阳, 化气行水。照海, 足少阴肾经, “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阴跷脉, 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 此穴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取之右为阴, 针刺捻转补法为辅, 具滋阴益肾、通调三焦之功效。足三里, 属足阳明胃经之合 (土) 穴, 有培土生金, 以固其本的作用。取之左为阳, 针刺捻转补法为辅, 善健脾燥湿, 生发胃气。前三穴温肾中之真阳以引火下行, 益坎中之真阴使阳能潜藏, 健脾胃调中焦以助上焦浮越之虚火下降[10], 共同治疗水浅不养龙之龙火上腾。悬钟属少阳胆经, 取之右为阴, 滋养肾髓又镇肝息风。角孙, 属小肠、胆经交会之处, 疏风息风以散热。五穴以太极圆运动依次先后取之, 推动圆运动之气化, 共奏益肾潜阳之功效以通窍止鸣。
 
2.胸痹案
患者某, 女, 70岁。初诊日期:2017年12月5日。主诉:反复胸闷不舒伴气喘10余年。现症见:胸闷不舒伴气喘, 心悸心慌, 变天时为甚, 纳差寐可, 二便调。舌暗淡, 苔薄白腻, 边有瘀斑, 脉弦滑, 重按无力。中医诊断:胸痹 (痰瘀互阻) 。治以通阳宣痹, 豁痰化瘀。取穴:大陵 (左) , 间使 (右) , 公孙 (左) , 少商 (右) , 大敦 (左) , 太溪 (右) , 足三里 (左) 。经过2周6次针刺, 患者胸闷不舒伴气喘、心悸心慌改善明显。
 
按:大陵, 手厥阴心包经之原穴、输 (土) 穴, 穴内气血以气为主, 为心包经气血的重要输出之源, 取之左为阳, 具补益心气、振奋心阳之功效。间使, 手厥阴心包经之 (金) 穴, 别名鬼路, 心包经的地部经水流通于此。取之右为阴, 针刺捻转泻法为辅, 善活血化瘀利水, 因“血不利则为水, 久病入络”。两穴以太极圆运动依次先后取之, 推动圆运动之气化, 共奏补益气阳、活血化瘀之功效。阴陵泉, 太阴脾经合 (水) 穴。此穴聚合了脾经地部的泥水混合物物质并对外输出, 体现了水的阴寒润下的特性。取之左为阳, 针刺捻转补法为辅, 善健脾阳利水、通利三焦之功。少商, 手太阴肺经之井 (木) 穴, 其疏通、条达、开泄之作用较强。依据右肺降, 取之右为阴, 善清肺泻火。大敦, 为足厥阴肝经之井 (木) 穴, 依据左肝升, 取之左为阳, 善生发风气, 调理肝肾, 息风开窍。两穴皆是阴阳交会之处, 善调气血阴阳之逆乱, 且两穴太极圆运动依次先后取之, 共调大周天 (左肝右肺升降之气机) , 则气机顺畅, 气血调和。太溪, 足少阴肾经原穴、输 (土) 穴。经水经此穴气化循经上输。《九针十二原》说:“肾也, 其原出于太溪穴, 太溪二”。取之右为阴, 针刺捻转补法为辅, 善滋肾而养肝阴, 助肝升肺降之力。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之合 (土) 穴, 有培土生金、以固其本的作用。取之左为阳, 针刺捻转补法为辅, 善健脾燥湿, 生发胃气。
 
讨论
太极圆运动理论是通过整体去认识人体的中医理论方法, 太极有阴阳, 阴阳含五行, 五行对应人体五脏六腑, 而经络联络着五脏六腑, 因此可以通过穴位来激发人体太极圆运动气机的运转。不同于临床的搭配、循经穴、经验等一些局部取穴的治疗方法, 虽然局部的取穴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但局部的取穴搭配往往不能准确的切中病因。太极圆运动更注重通过自身平衡的调节来达到自我修复, 以太极圆运动为整体观, 立足于辨证切中病机, 选择对应穴位的功能主治及阴阳五行特性, 相互搭配调动人体气机圆运动, 调节整体的阴阳气血提高机体的正气, 祛除病邪使机体恢复到动态的圆运动平衡。现存文献对太极圆运动在针刺选穴方面的研究及阐述较少, 故借此文以提供新的选穴思路。希望今后有更多这方面的理论应用研究, 以发扬和扩展中医瑰宝在针灸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林辰.九极中医.广州:中国图书出版社, 2015:1-3
[2]张劲松.“太极”词义破解及其哲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地方文化研究, 2015 (1) :1-13
[3]唐琳.朱熹易学太极观的哲学内涵.中国哲学史, 2010 (2) :82-85, 92
[4]朱章志, 林明欣, 刘树林.内分泌疾病“高实验室指标”之“五行圆运动”浅探.北京: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暨糖尿病论坛论文集, 2012:33-36
[5]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8-9
[6]宋天彬.道教文化与中医药学 (续一) .医古文知识, 1996 (4) :11-13
[7] 马济人.周天功述要 (五)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6 (12) :20-21
[8]林佳清, 吴颢昕.论中医理论与圆运动规律.辽宁中医杂志, 2010, 37 (1) :69-70
[9]陈芝强, 张罡瑜, 李燕豪, 等.从“圆运动”理论解析水气病“大气一转, 其气乃散”的机理.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 26 (5) :1-2
[10]吴文笛.中医气机圆运动机理本源探讨.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0, 33 (6) :28-30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林佳毅 林建荣 万文蓉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