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民族医药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黑土特色的少数民族 单方猛药 寒地特色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9-06-26
黑龙江省是我国特色鲜明的边疆省份,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气候独特,同时在这片土地上也世代居住着具有鲜明北方寒地黑土特色的少数民族,如鄂伦春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满族等。
 
寒冷的气候、繁茂的山林、肥美的水系、丰腴的黑土,丰富的物产,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历史上,这些少数民族在适应恶劣气候、艰苦环境,与各种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技能。北方寒地少数民族诊疗手段和技术特性鲜明,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
 
就地取材 用药鲜活
 
世代居住在大小兴安岭、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松嫩平原及三江沼泽平原的少数民族,依山傍水而居,在长期了解自然、适应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然界的奥秘,利用身边常见的自然物质如动物、植物、矿物等中的天然药用成分,或内服,或外用,解决疾病困扰问题。
 
如赫哲族人暖季捕鱼,寒季狩猎,常年与水、冰打交道,居住阴暗潮湿,喜食生杀,长患气管炎、伤寒、骨折、风湿、肠胃及妇科病等。赫哲人骨折后用“马尿骚”(又名“接骨木”,为落叶灌木)的树心子煮水喝,促进骨折痊愈;对于刀伤,一般用鹿茸血涂抹伤口,或用新鲜的菌类“马粪包”(中药学名为“马勃”)涂抹伤口,促进愈合;用獾子油治疗烧伤和烫伤等。
 
单方猛药 寒地特色
 
黑龙江夏季凉爽短暂,冬季寒冷漫长,一年中与冰雪打交道是生活常态。东北各族同胞常年奔走于山水之间游牧、渔猎和采摘等,长期高强度的劳作练就了他们强健的体魄和豪迈的性格,用药时常根据用药者的身体情况,承受能力和病情等大剂量用药,不拘泥于常规,方药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以独家秘方为主,追求用药猛、见效快。
 
如世代栖身在大小兴安岭和黑龙江畔的鄂伦春族,史称“山岭上的驯鹿人”。他们长期宿居在深山老林,暑湿相搏,猛兽虫蛇出没,皮外伤、腰腿痛、风湿痹痛等是常见病和多发病。鄂伦春族同胞用老鸹眼(又名臭李子)的皮熬水,外洗或内服,治疗关节炎、创伤等;鹿茸切片,开水吞服或泡制药酒内服,治咳嗽、哮喘;鹿胎熬成膏服用,治妇科病等。
 
经验为主 心口传授
 
黑龙江地域广阔,人烟稀少,同民族相对集中,内部使用共同语言,由于没有文字,缺少通识记载,包括医药卫生知识及医疗技术等只能通过口口相传或师徒间、父子间代代传授与传递,主观印记和经验色彩浓烈。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等民族医药知识和防病治病技术一般是由萨满和族内德高望重,掌握医药知识和技能的长者口传心授。“医巫一体”“神药两解”,医学知识和用药方法大多源于乡村野老,长于草根之间,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不断解决族人的疾病痛苦中摸索经验,又反过来应用于实践。
 
如长期生活在黑龙江上游大山里的鄂温克族人,长期与森林、河流打交道,久之对活动区域里的动植物如兔脑、人参、鹿茸、鹿胎、虎骨、麝香等药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加以运用。鄂温克族人用“绳量震颤法”治疗脑震荡、用“针刺放血法”治疗胃肠感冒,用“热敷法”和“推拿法”治疗骨质增生和跌打损伤和正骨复位等,均有不错的疗效。
 
吸收借鉴 善学善用
 
我国东北地区历史上一直是北方民族聚集区,清朝解禁后,汉人大量涌入,逐渐形成了以汉人为主的人口分布。世代生活在黑土地上的各民族,因为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为了活下去必须相互帮助,久之形成了东北人热情大方、乐于助人、善于交往、和谐友善等地域特征。在医疗技术上不保守,借鉴吸收外来,保持本来,以治好病为主,民族间交流频繁。
 
在民族交流共同发展中,满族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满族从商周到北魏、唐、宋时期逐渐形成了以渔猎、游牧和农耕等为主的生活方式,防治疾病主要由萨满驱邪治病。采用口传心授方式与同样信奉萨满教的民族相互交流。部分萨满治病时还将采集来的植物如元胡、栀子、杏仁等加工成汤或粉剂,念咒后给患者服用,逐渐形成了满族的原始医药。
 
公元1115年,女真人建立金王朝,多民族杂居,民族融合使满族接触和吸纳了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据《辽史·食货志》记载,“女真以布、蜜蜡、帛、金和诸药材易于辽”。其中“诸药材”包括细辛、茯苓、松实、人参和东珠(产于东北地区的珍珠)等。当时西夏统治者多就医于金王朝,女真与契丹交流比较广泛。金代还借鉴了宋朝的医政管理制度,设立太医院。
 
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满、汉文化深度融合。满族医药迅速吸收、借鉴汉医药、回医药、蒙医药及西方医药等,中医药学逐渐被满族贵族和知识分子接纳,萨满“跳神”祛病消灾被限禁,满族医药学开始与萨满医疗逐渐分离,中医药学逐渐成为主流医学。
 
擅治疑难 地域特色
 
世代居住于黑龙江的民族在饮食上有“重鲜食,燔烤肉,啖肉干,雪当饮”的传统,居住上有“幽居地室,阴湿潮寒”等特点,生活上适应自然,以游牧、渔猎和采集为主,因为环境艰苦,交流闭塞,医疗简陋,因此,患地方病者甚多。
 
据考,满族起源于松花江下游一带,长期处于渔猎和采集等粗放型生活状态,常用鲜马齿苋捣烂外敷治疗蛇虫咬伤,煎煮饮用治疗肠炎腹泻;用血见愁治疗妇女经血不调、血崩症等。满族民间医生运用拼、点、推、滑、搓等手法进行针灸按摩、正骨、热烫、热敷、冰敷、雪疗、温泉浴、蜂蜇及药物涂抹等医技医法在治疗骨伤、外伤及寒湿病痛等北方常见病中,方法简易,疗效较好。
 
身心并重 萨满特色
 
世代居住在北方的少数民族由于环境、自然与认识等种种原因,大都信奉萨满。“病不问医,无医安问”,一般都保留着“轻服药,重跳神”等治病习俗,萨满医疗文化群众基础雄厚,跳神驱邪祭祀行为尤为广泛。
 
古时医疗治病知识与技术和萨满仪式活动交织在一起。人们防病治病等主要靠萨满完成,日常生活与萨满文化紧密相连,驱秽治病是萨满重要职责,通过驱魔、还愿、祷告、赎罪等心理暗示方法,使病者内心积极力量占据主导,取得了心理平衡,用自身力量战胜负能量,阴阳平衡,进而得到康复。萨满跳神治病时,一般小病采取心理疏导的方法,但大病重病除神事活动外,还要辅之以物理疗术和药物疗法。萨满疗术主要有:火疗术、热疗术、艾灸术、冰敷术、气熏术、肉敷术、放血术、喷疗术、虫噬术、吸吮术等。
 
东北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中萨满医疗既有民俗和文化特性,又具有医学和科学成分,要严谨、客观和公正地加以研究。
 
对于北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传承不但要进行现状梳理,原汁原味地保留特色,更要用现代思想,医学理论和科学手段对传统民族医药文化加以分析检验,规划整理,剔除糟粕,还原精华,要在文化上传承,还要在医学技术上保护,使古老的民族医药学发挥现代作用。(傅文第)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