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民族医药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摩法推拿治疗手法在历版教材中的梳理对比分析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7-05-26
摩法是最早应用于推拿治疗的手法之一, 也是 推拿中的基础手法。 早在 《黄帝内经》 中就有对摩法 的记载, 如《素问·病能论篇》 : “其中手如针也, 摩 之切之” 。 在现代推拿教学中, 各版本教科书都对摩 法进行了描述, 笔者翻阅整理了1959年-2015年间29 本叙述了摩法内容的推拿教材, 梳理了教材中关于摩法的内容, 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摩法在历版教材 中的异同点及特色部分, 比较分析近年来教材中关 于摩法内容的演变和发展。

摩法的运动方式

有22个版本的教材将摩法描述为环形而有节律 的抚摸, 另有以王之虹等主编的2001年版 《推拿手法 学》 [1] 为代表的5本教材将摩法描述为环形或直线的 往返运动。 人民卫生出版社在1960年出版的《推拿 学》 [2] 和1961年出版的 《中医推拿学讲义》 [3] 认为不断 地盘旋动作谓之 “摩” 。 因此, 对于摩法的运动方向和 路线各版本教材还存有不同描述, 但大部分教材还是 倾向于将运动方式仅描述为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摸。 摩法的类别归属以摩擦类为主 历版教材里, 有15本根据手法的操作特点, 将摩 法归类于摩擦类手法。 另有3本根据功效分类, 其中 金宏柱等主编的《推拿学临床》 [4] 将摩法归于行气类 手法; 周信文等主编的2000年10月出版的《推拿手法 学》 [5] 根据摩法的运动方式将其归于平面运动类手 法; 于天源等主编的《伤科推拿教程》 [6] 和2015版的 《按摩推拿学》 [7] 将摩法归于温通类手法, 另有10本 教材将摩法单独归为1类。 因此, 各版本教材中摩法 的类别归属较为多样, 是着眼于摩法的不同特征来 分类, 具有不同意义。

摩法的分类

在描述摩法时, 历版教材虽并未全部将摩法明 确分为掌摩法和指摩法, 但均对两种操作方式分别 进行了讲解。 在古代应用摩法时, 常配合使用药膏等介质, 以 发挥手法和药物的协同治疗作用, 称之为膏摩法, 在 曹仁发主编的1992年版《中医推拿学》 [8] 等7本教材 中都提到了膏摩。 膏摩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内容, 在 教材中进行讲解能更好的帮助读者对中医综合疗法 进行学习。

有摩法参与的复合手法

摩法在临床上多配合其他手法综合运用。 以王 之虹等主编的《推拿手法学》 [1] 为代表的9本教材都 对推摩法进行了叙述。 王国才等 [9] 叙述了推摩法和摩 振法两种复合手法。 由此可见, 在临床运用摩法时, 并不只是单一运用, 往往和其他手法配合使用, 在讲 授摩法时, 应将其复合手法一并介绍, 能更好的保 证摩法临床应用的完整性。

摩法的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1. 着力面问题掌 摩法部分, 上海中医学院 1974年编纂的《推拿学》 [10] 等22本教材将掌摩法的 着力面叙述为手掌, 另有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医士 学校1959年编纂的《中医推拿学》 [11] 等7本教材对掌 摩法的着力面进行了细化, 将着力面分为掌面、 大鱼 际、 小鱼际及掌根部位。 从时间轴来看, 自1959年版 的《推拿学》 [11] 提出细化掌摩法着力面以后, 多本教 材并未对此部分进行延续, 细化出现断层, 至金宏柱 等主编的《推拿学临床》 [4] 开始, 教材编纂里对于掌 摩法的着力面问题重新出现了演进与细化, 对其后 的教材编纂有较大影响。 指摩法的着力面问题基本分为两派, 区别主要 体现在施术手指的数量选择上。 有15本教材认为, 指摩法应将食指、 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罗纹面附 着于治疗部位, 以上海中医学院1975年编纂的《推 拿学》 [12] 为代表的14本教材则认为应将食指、 中指、 无名指3指指端贴于患者躯体的表面。 赵毅等编制的 2013年6月第3版的《推拿手法学》 [13] 认为可用多指并 拢操作。 从时间上看, 在2000年之前的9个版本的教 材均选择3个手指作为着力点, 而在2000年以后则多 以四指摩法为主。

2. 发力点的选择 选择正确的支点及发力点决 定着医生的发力方式是否正确, 也影响手法的作用 效果。 主张以肘关节为支点发力的主要有以俞大方 等主编的《推拿学》 [14] 为代表的16本教材, 其中严隽 陶等主编的 《推拿学》 [15] 等12本教材进一步提到了要 求沉肩、 垂肘, 以肘关节为支点, 前臂做主动运动来 带动腕指。 除此之外, 主张以肩关节作为发力点的主 要有王国才等主编的《推拿手法学》 [16] 、 2003年刘东 明等主编的《推拿手法学》 [17] 和王诗中等主编的《推 拿学》 [18] 3本教材, 他们认为应以肩关节小幅度旋转 带动上肢其他部位发力。 由此可见, 摩法的发力部位 虽以肩肘部位为主, 但具体是以哪点为主动带动发力 还存有不同观点, 可进行进一步讨论。

3. 操作力度的把握 摩法的操作力度所有教材 里都有 “轻柔” 的叙述, 但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应用怎 样的力量各教材分别有不同的看法。 王之虹等主编的 《推拿学》 [19-20] 等6本教材指出操作摩法时用力 “宜 轻不宜重, 速度宜缓不宜急” ; 金宏柱等主编的《推 拿学》 [5] 等10本教材认为操作力度的轻重应根据手 法的不同来选择, 一般 “指摩法操作时宜轻快, 掌摩 法操作宜稍重缓” [21] ; 另有13本教材认为摩法操作 时力度应适中, 可根据临床疾病状况来把握。 从时间 轴上看, 从王诗中等主编的2012年版 《推拿学》 [18] 开 始, 各教材开始重视沿用 “用力宜轻不宜重, 速度宜 缓不宜急” 的叙述, 且对 “轻柔” 的特点更为强调。

4. 操作频率的控制 在摩法的操作频率问题 上, 有16本教材认为快慢应适中;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年版的《推拿学》 [22] 等13本教材对摩法操作频 率的限定在100-120次/min的范围内, 其中有12本教 材进一步指出, 指摩法和掌摩法的操作频率不同, 指 摩法应比掌摩法的操作频率稍快。 5. 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在手法练习及临床应用 过程中, 不可避免会出现因手法不规范而导致的问 题, 因此, 针对容易出现的问题, 笔者认为教材中最 好能列出注意事项提醒并给出纠正方法。 王军等主 编的 《推拿学》 [23] 等20本教材均指出了在操作时应注 意的问题, 如动作要缓和协调, 上肢及腕掌应放松, 指摩时腕关节需背伸等。 王国才等编著的2003年7月 第一版的 《推拿手法学》 [9] 和王华兰等编著的2013年1 月第一版的《推拿学》 [24] 还特别指出了摩法的练习方 法及注意事项。

摩法的补泻

王国才主编的99年版《推拿手法学》 [16] 认为临 床上摩法一般做补法运用, 有9版教材从摩法的运动 方向角度认为就环摩而言, 传统以 “顺摩为补, 逆摩 为泻” , 故虚证宜顺时针方向摩动, 实证宜逆时针方 向摩动。 有4版教材根据《厘正按摩要术》 : “急摩为 泻, 缓摩为补” , 以操作的快慢区分手法的补泻。 真 正关于摩法补泻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摩腹。 王国 才于1999年主编的 《推拿手法学》 [16] 认为在少腹部操 作摩法时, 顺时针方向摩运可起到泄热通便的作用, 逆时针方向摩运可起到温补下元的功效, 王之虹等 主编的《推拿学》 [25] 等4本教材也明确指出摩腹顺时 针通腹、 逆时针涩肠。 有5个版本的教材均指出摩腹 时的补泻与传统意义上的补泻相反。 于天源在2012 年版的《伤科推拿教程》 [3] 和2015年版的《按摩推拿 学》 [4] 中提出了摩腹时应遵循的顺序, 即应按照胃脘 部→上腹→脐→小腹→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 左下腹的方向来进行摩腹。

摩法的作用

1. 作用层次 因摩法较为轻柔和缓, 因此应用 部位极为广泛, 在29本教材中均提出摩法可应用于 全身各部位。 周力等编纂的《推拿学》 [26] 中明确添加 了指摩法适用于面部, 而在此往后以吕明等主编的 《推拿学》 [27] 为代表共6版教材指出指摩可作用于颜 面、 眼疾及穴位, 在教材中扩大了摩法的作用部位。 于天源等主编的2012年版《伤科推拿教程》 [6] 首次 指出摩法的作用层次应达到肌肉层, 阐述了新的知 识点, 随后于天源在其主编的2015年版 《推拿学》教 材 [7] 中对此知识点进一步细化, 指出掌摩的作用层次 在胃肠, 指摩的作用层次在皮肤和皮下, 是对摩法知 识点的衍生与发展。

2. 临床应用 因摩法的应用部位较为广泛, 其 临床主治病证也随之较为广泛。 笔者整理统计了29本 教材中出现的摩法的临床作用, 统计各类主治出现频 次, 并将其进行归类汇总, 见图1。 摩法临床以胸腹部 运用居多, 因此其调理肠胃功能 [28] 和暖宫调经、 涩精 止遗、 温肾壮阳、 宣肺止咳宽胸理气的作用出现频次 较高, 又因其也常用于关节及损伤部位, 因此行气活 血、 散瘀消肿 [29] 的功效出现频次也较高。 由于天源主 编的2012年9月出版的《伤科推拿教程》 [6] 和2015年1 月出版的《按摩推拿学》 [7] 中首次指出了摩法还具有 预防术后肠粘连的作用。 在近几年的教材当中, 对 于指摩法应用于面部有美容保健这一功效也多有提 及, 因此这也是现代几版教材中的一个亮点。

讨论

综上分析, 从1959年-2015年间包含有摩法讲解 的历版教材中, 对摩法的描述各有特色。 笔者认为, 在今后的教材编纂中, 将手法讲解的内容及文字表 述进行统一化处理更有利于读者对摩法的学习, 使 其更具规范性与准确性。 特别是应该将手法的类别 归属、 分类及操作要领、 注意事项等进行重点整合 归纳。

在运动方式方面, 是否应该将摩法的运动统一 描述为 “环形而有节律的按摩” , 从而使读者对摩法 的操作方式有更为准确的认识。 费宗奇 [30] 认为摩法 不应该具有 “直线往返摩动” 的特征, 他认为这样的 表述不够准确。

在手法运用方面, 最好能一定程度上增多膏摩 法的运用讲解, 使读者对中医外治法有一个更为全 面的认识, 也可以扩大膏摩在临床中的使用范围。 摩 法的操作要领与注意事项方面是教材规范化和统一 化处理的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 在今后的教材编纂 中, 应对操作要领与注意事项进行归纳整合, 将以上 两部分按项列出, 特别是要对发力点、 着力面、 操作力度、 操作频率四点内容统一说法, 可以使读者在学 习体会过程中有更为确定的方向。 除此之外, 针对摩 法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今后的教材编 纂中可借鉴王国才主编的2003年7月第一版 《推拿手 法学》 [9] 和王华兰等编著的2013年1月第一版《推拿 学》 [24] , 更为细致的指出针对摩法的练习方法及顺 序, 能够帮助读者更为规范的进行手法练习, 也使教 材更具指导意义。

摩法的补泻自古以来便存在争议, 笔者认为, 仅 指出哪种操作方式更具通便或涩肠效果即可, 更为 贴近临床, 也利于读者理解和记忆。 于天源教授在其 主编的教材中所提出的摩腹顺序具有开创性特色, 操作也更为具体和准确, 值得推广 。 在摩法的临床作 用方面, 是否可以在教材中规范语言, 将不同表述方 式的相同病症进行整合归类, 使读者对于摩法临床 应用的把握更加直观和准确。

另外, 笔者认为教材中可以再加入一些关于摩法 的古代文献记录和现代科学研究, 使读者对摩法的 了解更为全面。 还可补充一些可以运用摩法治疗的 现代疾病, 如李小琴等 [31] 认为摩腹可以调治亚健康 状态, 相鲁闽等 [32] 认为指腹运摩法可以治疗小儿先 天性肌性斜颈。 将古代和现代结合起来, 使读者更 加清楚的了解摩法从古至今的一个发展历程, 也有 利于读者对摩法这一重要推拿手法更为全面及准确 的学习。

参 考 文 献

[1] 王之虹,金宏柱,费季翔,等.推拿手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5-47,87-88
[2] 推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104
[3] 中医推拿学讲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44
[4] 金宏柱,王维祥,王中林,等.推拿学临床.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 版社,2001:19
[5] 周信文,詹红生,曾文斌,等.推拿手法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0:81-83
[6] 于天源,王晓军,张瑞华,等.伤科推拿教程.北京:北京体育大 学出版社,2012:31-32
[7] 于天源,林彩霞,薛卫国,等.按摩推拿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 版社,2015:87-88
[8] 曹仁发,严隽陶,罗志瑜,等.中医推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77-78
[9] 王国才,金宏柱,于天源,等.推拿手法学.北京:中国中医药报社, 2003:123-125;147-148

作者:马驰 于天源 贾文端 陶艳红 刘瑄慈 郭鑫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