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晨起,一边品茗,一边随手翻阅《中华成语典故》。这是一本老少咸宜、图文并茂的好书。看“病入膏肓”条目,有幅画赫然入目,它便是李唐的《村医图》,又叫《灸艾图》。画面虽然有点漫漶,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情丰富,意趣盎然,仿佛将我带到古朴的乡野,勾起许多乡村记忆。 李唐(约1050-1130),字希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是北宋赵佶画院的老画家。他擅长山水,兼工人物,并以画牛著称。他被誉为南宋山水新画风开山人物,得到同时代和后世的高度重视。 《村医图》是一幅风俗人物画,它描写了中古农村的灸治场面。整个场景涉及六个人物,男女老少均有,形态各异,细微表情跃然纸上,尤其是面部表情刻画得非常细腻、生动。布衣、毛发等,描绘得一丝不苟,纤毫毕现,把生动的瞬间定格在历史之绢上,时光流逝,古风犹存。 细致观摩,读者的目光一定顿留在画面的中央:那个被灸得呲牙咧嘴的生疮者裸露上身,胳膊被孔武有力的乡亲紧紧地钳制,还有一个乡亲使劲地按住灸治者的臂膀,另一个只露出半个脑袋的人死死地踩住灸治者伸出的脚……尽管灸治者痛得嗷嗷叫,浑身大汗淋漓,却不能动弹。你瞧他那衣裳散乱地枯在下身,眉头紧锁,双目圆睁,肌肉绷紧,不停地颤动,就连那髭须也根根竖立。再看看坐在矮凳子上的村医,神情专注,目光如炬,胆大心细,灸治有序。而画面右侧的药童,也跟着忙得不亦乐乎,一呼一应,配合得十分默契。如此生动、有趣、声色并茂的写实画面实乃少见,可谓画中精品。就连乾隆看过此幅《灸艾图》后,也啧啧称赞,并盖上“乾隆御览之宝”之印。此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针灸疗法,自古有之,并盛在晋朝之后,特别是唐宋。中国传统的针灸疗法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用针刺穴位,且在穴位上覆以姜片;二是用点燃的艾绒捻成的细绳薰、烫穴道,打通筋脉,活络经血。 看了李唐的《村医图》,忽然想起我们村子里的“江苏佬”。他叫袁开成,学生出身,怀技拥艺,诸如针灸、拔罐、打焰火,样样能来。流落到我们麒麟畈,被好心人收留,然后入赘,做了腊梅家的女婿。他给村民扎针灸,采用的是针刺穴位的方法。有时候,他趁机取一块姜片含在嘴里,一边咀嚼,一边跟灸治者拉着生硬的家常。他的嘴特别甜,逢人笑脸相迎。可他不擅农活,如锄草,他可能连同小麦一起锄掉,力度总是把握不好。“江苏佬”给人扎针灸,时有围观者,特别是小孩子觉得好奇。正如贾世韬先生《中国画史万言三字经》里所说“小儿童,唯恐惧,避而奇,又偷视”。(包光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