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疾病预防就起源于每年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当时普遍插艾草,悬菖蒲,燃点艾蒿和松柏枝等,使其熏香驱蚊避疫,为夏日驱病防病,促进人们身体健康。 古代民俗视五月为“恶月”,视五月五日为“恶日”相应,所以疾病防治起源于古代“恶月”“恶日”之说。 夏季毒虫及有毒动物活动十分频繁,古人视蛇、蜈蚣、全蝎、壁虎、蟾蜍为侵袭人的害虫毒物,有“五毒”之说。为了避“五毒”在房前屋角有洒雄黄酒的习俗;并将雄黄酒泡独蒜涂搽小孩头额、手脚部位,使毒虫不会近身,远离时疫及恶疮等。 古代传染病流行肆虐,故在五月购回以辛香类中药如:公丁香、甘松、良姜、肉桂、冰片、雄黄、菖蒲、艾绒、白芷等药共为细末,做成香囊,给小孩佩戴。香囊香气扑鼻,小孩十分喜爱,故做得很精致,其实是为了避疫,减少传染病的侵袭,因为这些药都具有杀菌作用。 古代人受迷信和巫医宣传的影响,认为时疫是魔鬼和妖邪作祟,故认为鲜菖蒲形状女口箭,可以避邪。人们便用鲜菖蒲全株当箭,插于门框,具有驱鬼降妖之功用,民间俗称:“蒲箭斩干妖,艾旗招百福。”如今在我国西南、华南、华东、江南等地区,仍盛行这一传统预防疾病行之有效的古朴方式。 在夏季为了提高身体素质,人们开展了一系列体育比赛活动,如划龙船、比武、击球、荡秋千、摔跤、登山、游泳等项目,也是一种增强体质;防御疾病的好习惯。 我国幅员辽阔,风俗各异,种种趣味盎然的地方独特习俗,体现了人们追求健康、吉祥的朴素情感,增添了丰富多彩的防病方法。 西南地区:人们用菖蒲根、贯仲,布包成袋,投入水缸中,浸泡的水烧开饮用后可避时疫,家人不染,安然无事。 华南地区:以百草为药,熬水洗澡,可免除周身不染皮肤疾患,可防关节冷痛及湿邪。 西北地区:以菖蒲、艾叶、纸牛等贴挂门上,有“镇病”的好处。 华东地区:有些人习惯在五月要吃几个杏子和桑椹,民谚称:“端午杏不害病,五月桑不生疮。” 江南地区:人们习惯用少许雄黄、两枚古铜钱合泡水洗眼,据说可以免除一年不患眼疾,称为“破火眼”。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精辟论述:“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中医经典对治未病的认识是何等深刻。 可见民间习俗与疾病的预防在古代就十分盛行,认识到治未病的积极意义,诸如用雄黄可以解毒杀虫;用香囊佩戴可以熏香避疫;用菖蒲可开窍避秽;用陈艾叶可芳香散寒;用贯仲可清热解毒抑杀病菌;通过各种体育锻炼,使体质健强,疾病得到预防。数千年古老传统预防疾病的民间习俗,效果显著,故经久不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