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无此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泄泻、便血、痢疾、肠风等范畴。笔者用黄土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满意疗效,现将验案一则整理分析如下。
刘某,男,43岁,2021年10月初诊。主诉:便溏下血近3年。做结肠镜检查发现乙状结肠黏膜散在出血,直肠黏膜弥漫性出血、水肿,可见地图样溃疡,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其他医院经多次治疗不见显效,遂来诊。刻下症见:便溏每日2~3次,血随便出,颜色淡红,下腹坠胀不适,伴腹痛绵绵,遇寒加重,喜温喜按,乏力,纳差,失眠,面色萎黄,神疲肢困,舌质淡,苔腻,脉沉细弱。
诊断:肠风便血(中焦虚寒、脾不统血证)。
处方用黄土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灶心黄土30g,生地黄15g,炒白术15g,制附子9g,阿胶10g,黄芩10g,党参20g,山药15g,茯苓15g,炒薏仁15g,莲子肉15g,桔梗9g,砂仁10g,地榆炭10g,槐花炭10g,炙甘草9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注:先将灶心土水煎取汤,汤中加适量水,再煎余药,阿胶烊化冲服。
二诊:服药7剂后便血减少,大便成形。嘱原方继续服7剂。
三诊:大便正常,无脓血便,面色红润,神采奕奕,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嘱原方继续服7剂,以巩固疗效。
随访至今未见病情复发。
按黄土汤出自《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原文谓:“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该方为温阳健脾摄血之要方。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的常用方。本案处方中灶心土性温质重,温暖脾胃、温中止血又能涩肠止泻;白术温肾阳、健脾气;附子为辛热之物,可温补脾肾之阳;阿胶补血止血,烊化入药后其黏滞之性可助灶心土涩肠止泻之力;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以清肝木、润脾土,还可制约附子之燥性,以防伤阴血;用党参既补脾肺又养津血;山药气阴同补、脾肺同调;茯苓、莲子肉、薏苡仁、砂仁均能和胃化湿止泻;桔梗宣利肺气、通调水道;地榆炭、槐花炭清利湿热、止血;甘草味甘、性平,补脾益气、缓急止痛,兼调和诸药。
概括而言,全方用药可分为以下五类:第一,温经止血,用灶心土为君药。现代研究本品有缩短凝血时间,抑制纤溶酶及增加血小板第三因子(PF3)活性等作用。第二,温补脾阳,用附子、党参、白术、山药、甘草为臣药,可视为“刚药”。第三,行气止泻,用茯苓、薏苡仁、莲子肉、砂仁。第四,该病以止泻、止血为要,用黄芩、槐花炭、地榆炭以助君药止血,可视为“柔药”。第五,滋养阴血,用生地、阿胶,与第三、四组用药共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该合方治脾肾阳虚而致寒性出血,如清代《成方便读》所言:“凡人身之血,皆赖脾脏以为主持,方能统御一身,周行百脉。”本案寒热并用、标本兼顾、刚柔相济,以刚药温阳健脾,以柔药补血止血。故脾健血统而病瘥。(卫喜照 河南省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