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风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刺络放血配合中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疗效观察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8-05-12
中风病属于危重急症, 历来有风、 火、 痰、 瘀、 毒、 气、 虚等多种因素, 最终形成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逆乱 上扰脑窍脉络发为中风的根本病机 [1 -2 ] 。所以, 针对 多元化的病因病机, 中风病的综合治疗应运而生, 并越 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3 ] 。同时, 中风病急性期又是治 疗整个中风病治疗的关键, 这个时期的积极救治对从 根本上降低中风病的致残率、 病死率有决定意义 [4 ] 。 本研究以刺络放血与中药汤剂口服的结合为治疗方 案, 以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 进行临床疗 效及相关指标的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5 年 10 月—2017 年 3 月符 合诊断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住院患者 90 例, 按照 随机表设计, 随机分为刺络放血组、 中药组、 针药组, 每 组 30 例。3 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整个研究均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进 行, 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同意。刺络放血组中, 男 16 例, 女 14 例;年龄 43 ~ 71 岁, 平均(61. 37 ± 5. 76);中药组中, 男 17 例, 女 13 例;年龄 42 ~ 72 岁, 平均(62. 15 ±5. 82);针药组中, 男 15 例, 女 15 例;年 龄 42 ~73 岁, 平均(62. 72 ±5. 45)。3 组患者在性别、 年龄、 病程等临床资料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 > 0. 05), 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诊断标准均采用中华 医学会 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 病急症协作组1996 颁布的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 准》 [5 -6 ] , 同时依据国家 “十五” 攻关课题中风病阳类证 辨证标准:面赤身热、 烦躁不安、 口苦咽干、 舌质红、 舌 苔黄、 脉数, 以上症状具备 3 项或以上者可诊断。并经 头颅 CT 或 MRI 证实。纳入标准:(1)符合西医脑血管 病诊断标准, 且经影像学证实有新发脑梗塞;(2)发病 时间在 1 周之内;(3)年龄 40 ~75 岁;(4)既往无中风 病史或虽有中风病但无明显后遗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或 体征;(5)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符合阳证类证候;(6)签 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合并有严重心、 肺、 肝、 肾疾病;(2) 血液病、 精神病、 癫痫或严重过敏体 质;(3) 年龄 < 40 岁或 > 75 岁;(4) 发病时间超过 1 周;(5)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符合阴证类证候;(6)脑出 血。剔除或脱落标准:(1)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 准;(2)纳入后无论何种原因何时退出, 只要未完成临 床试验全疗程的观察, 均按照脱落病例分析;(3)病情 恶化, 必须改用其他方案者。

1. 2 方法 将 90 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刺络放 血组、 中药组、 针药组(刺络放血加中药口服), 每组 30 例。3 组患者均给以常规基础药物治疗控制血压、 血 糖、 血脂等, 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 100 mg/次, 1 次/d; 阿托伐他汀钙片, 20 mg/次, 1 次/d;静脉滴注依达拉 奉针, 30 mg/次, 1 次/12 h;舒血宁针, 20 mg/次, 1 次/ d;胞二磷胆碱针 0. 5 g/次, 1 次/d。刺络放血组选穴 取百会、 四神聪、 十二井穴, 以三棱针点刺法放血, 放血 量:3 滴/穴, 1 次/d, 5 次/周。中药组给予自拟汤剂口 服, 基础方药组成:薏苡仁 30 g, 益母草 30 g, 石菖蒲 10 g, 泽兰 15 g, 郁金 15 g, 半夏 15 g, 200 mL/次, 早晚 分服。针药组以刺络放血联合中药汤剂口服进行治 疗, 方法同上述两组。

1. 3 观察指标 观察 3 组患者临床疗效、 神经功能缺 损程度评分、 患者总生活能力状态评分及患者治疗前 后中医证候积分情况。临床综合疗效评价根据神经功 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总生活能力状态评分进行综合评 定。计算公式采用尼莫地平法: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 分减少率 = [ (治疗前积分 - 治疗后积分) ÷ 治疗前积 分]×100% 。显效:NIHSS 评分减少超过 46% , 病残 程度低于 3 级;有效:NIHSS 评分减少 18% ~ 45% ;无 效:NIHSS 评分减少低于 18%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 分依美国国家卫生院脑中风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对患者意识、 言语、 肌力、 面部表情、 步行能力能进行评定, 分数越高, 表示神经 功能越差。患者总生活能力状态评分标准 [7 ] :0 级:能 恢复工作或操持家务, 或恢复到病前状态, 计 0 分;1 级:生活自理, 能独立生活, 可做部分工作, 计 1 分;2 级;基本独立生活, 小部分需人帮助, 计 2 分;3 级:部 分生活活动可自理, 大部分需要人帮助, 计 3 分;4 级: 可站立步行, 但需人随时照料, 计 4 分;5 级:卧床, 能 坐, 各项生活需人照料, 计 5 分;6 级:卧床, 有部分意 识活动, 可喂食, 计 6 分;7 级:植物人状态, 计 7 分。 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 究指导原则(试行)》 制定中医症状评分量表, 治疗前 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评分。

1. 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选择 SPSS 11. 0 进行数 据统计, 用( 珋 x ± s)来表示计量数据, 并用 t 检验比较计 量资料组内及组间差异;计数资料用率来表示, 并用 χ 2 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疗效等级评价采取秩和检验 法。α =0. 05, 当 P <0. 05 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3 组治疗效果比较 3 组经治疗后针对疗效评 价, 针药组总有效率 93. 33% 明显大于刺络放血组 (80. 00% )及中药组(70. 00% )总有效率(P < 0. 05), 见表 1。

表 1 3 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刺络放血组 30 13(43. 33) * 11(36. 67) 6(20. 00) 24(80. 00) *
中药组 30 10(33. 33) * 11(36. 67) 9(30. 00) 21(70. 00) *
针药组 30 21(70. 00) 7(23. 33) 2(6. 67) 28(93. 33)
注:与针药组比较, * P <0. 05

2. 2 3 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 组患者 中医证候积分经治疗均呈下降趋势, 而针药组中医证 候改善情况明显优于中药组及刺络放血组 ( P < 0. 05)。见表 2。

表 2 3 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珋 x ± 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刺络放血组 30 19. 23 ±2. 83 17. 37 ±2. 12 * #
中药组 30 19. 52 ±2. 47 16. 78 ±2. 02 * #
针药组 30 19. 47 ±2. 53 13. 95 ±1. 72

表 3 3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 s100β、 NIHSS 评分及总生活能力状态评分比较(分, 珋 x ± s)

组别 例数
S100β(μg/L)
治疗前 治疗后
NIHSS 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总生活能力状态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刺络放血组 30 0. 23 ±0. 03 0. 07 ±0. 02 * # 9. 12 ±4. 41 7. 52 ±5. 21 * # 4. 57 ±0. 61 3. 02 ±1. 55 * #
中药组 30 0. 22 ±0. 04 0. 08 ±0. 02 * # 8. 93 ±4. 25 6. 08 ±5. 34 * # 4. 66 ±0. 59 3. 14 ±1. 79 * #
针药组 30 0. 22 ±0. 03 0. 05 ±0. 02 # 9. 06 ±4. 39 3. 70 ±5. 19 # 4. 61 ±0. 58 2. 76 ±1. 57 #
注:* 表示与针药组比较, P <0. 05;#表示与治疗前比较, P <0. 05

2. 3 3 组患者治疗前后中枢神经特异蛋白 s100β、 NIH- SS 评分及总生活能力状态评分比较 患者经治疗后的 血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 s100β、 NIHSS 评分及总生活能 力状态评分显著降低;针药组治疗后血清中枢神经特异 蛋白 s100β、 NIHSS 评分及总生活能力状态评分明显低 于中药组及刺络放血组(P <0. 05), 见表 3。

3 讨论

脑中风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疾病, 患者会 出现的局部神经功能缺失, 脑中风的主要特征迹象是弧 线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其病机病因较为复杂繁 多 [8 -11 ] 。我国古代医学典籍提出 “风者, 善行而数变” , 描述中风病急性发作且变化迅速无常的特点 [12 -13 ] 。中 医以外风论提出 “ 内虚邪中” 之说, 患者多在气血两虚的 基础上, 受内外因素使得脏腑阴阳失调, 导致脑部血液 供应不足, 进而出现的脑缺血症状会导致氧化应激反应 的产生, 神经元因此受损, 进而影响脑功能 [14 -16 ] 。患者 急性期时症状突出, 对于脑中风患者, 尽早的改善脑部 血液供应对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17 ] 。中风 病急性期就要将临床各疗法取长补短, 综合应用, 形成 治疗措施的多元化, 方能取得最佳临床疗效, 最大限度 的挽救中风病人。本研究通过观察刺络放血配合中药 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 寻找中风急性期综合 治疗的有效方法, 最大程度的减少中风病患者的致残 率, 提高中风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刺络放血是中医行之有效的急救措施之一, 它是 以三棱针等针具刺破穴位, 放出少量血液以防治疾病 的方法。过去十余年来关于刺络放血或(和)中药治 疗中风病的实验及临床研究相对较多, 刘德荣等 [18 ] 观 察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配合中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 的临床疗效, 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总 生活能力状态评分、 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及临床 综合疗效。研究发现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配合中药治 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对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 分、 生活能力状态评分、 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均有显著 效果, 临床治疗明显优于对照组。黄劲柏 [19 ] 发现在缺 血再灌注不同时间, 刺血疗法使缺血大鼠大脑皮层及 海马区热休克蛋白(HSP70)mRNA 成升高趋势。提示 井穴刺络放血能有效增加脑血流量, 改善脑循环, 以此 缓解患者因急性缺血性损伤造成的低氧状态和酸中 毒, 并减轻神经毒性, 保护局灶性脑缺血。中医学认 为, 中风病为本虚标实之证, 肝肾亏虚为病之本, 风、 火、 痰、 瘀为病之标。杨牧祥等 [20 ] 研究表明, 中风急性 期前二周风证是最为常见证候, 痰证次之, 说明风痰阻 络是急性期的主要病机, 因此中风急性期以疏风散邪、 熄风化痰、 清热化瘀等为主要治法。程发峰等 [21 ] 通过 分析临床与实验研究认为热毒血瘀是缺血性中风急性 期的主要病机, 清热解毒辅以活血是其重要治法。缺 血性中风急性期是病情发展的关键阶段, 中医药在缺 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热毒、 血 瘀、 痰浊等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常见主要病机, 清热 解毒、 活血化瘀、 化痰通腑等治法是常见主要治法。 本课题通过观察刺络放血及中药治疗中风病的协 同作用, 验证综合治疗的有效性, 并从中枢神经系统特 异蛋白从微观指标证明针药疗法的有效性。S100β 蛋 白是神经胶质标志蛋白, 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周 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某些神经元细胞中。

S100β 蛋白会因为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神经胶质细胞受 损而释放入细胞间质, 并进入血液。若缺血无法得到改 善, 神经胶质细胞会发生反应性增生而使 S100β 蛋白的 合成增加, 从而增加星形胶质细胞中一氧化氮合酶的表 达而损伤一氧化氮介导的神经元。血脑屏障在缺血缺 氧的状态下会遭到进一步破坏, S100β 蛋白在血液中的 含量也因此会增加, 因此血液中 S100β 的水平能够反映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的损伤程度, S100β 蛋白含量越 高, 提示患者神经功能障碍越严重 [23 ] 。

现代中风病专家根据丰富的临床经验, 并引入现 代康复理疗和技术, 采用多角度、 多靶点、 全方位的综 合方法治疗中风病, 能体现中医整体宏观辨证的指导 思想, 也是今后中风病治疗的方向和趋势。通过本次 临床观察, 3 组经治疗后针对疗效评价, 针药组总有效 率 93. 33% 明显大于刺络放血组(80. 00% )及中药组 (70. 00% )总有效率(P < 0. 05)。患者经治疗后的血 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 s100β、 NIHSS 评分及总生活能 力状态评分显著降低;针药组治疗后 NIHSS 评分及总 生活能力状态评分明显低于中药组及刺络放血组。验 证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中风病急性期疗效较好, 具体 体现在刺络放血结合中药汤剂能显著减少神经功能缺 损程度, 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等方面, 值 得临床推广应用。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作者:张国妮 徐耀琳
Tag标签: 中风(114)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