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心脑血管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基于《黄帝内经》形气观分析心与血脉的关系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8-03-06
“心主血脉”作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中 “心” 的一个生理功能,一直是藏象学说的重点研究内 容 。《中医基础理论》 [1 ] 在 “藏象”一章中记载心 有两大主要生理机能: 一是主血脉,二是藏神。其 对心主血脉功能的定义是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 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意为 心与血、脉密切相连,构成血液循环系统。心脏有 生血、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推动 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并营养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且 认为此种心主血脉功能的理论源于 《黄帝内经》 。 多数中医学者 [2 ] 都持此种观点,但部分学者认为 《黄帝内经》中心主血脉是出于五行归类的需要而 产生的一种说法 [3 ] 。还有学者认为 , 《黄帝内经》 中的 “心主身之血脉”是说明血脉的功能活动与 心脏密切相关,心主脉是指心脏与血脉之间具有一 定的对应联系 [4 ] 。我们认为,由于各时期理论构 建的知识体系不同,故所构造出的理论不同。现代 人对心主血脉的认识是依据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而 《黄帝内经》时代则是依据形与气的关系。为此, 我们从 《黄帝内经 》“形气观”角度对心主血脉进 行分析,探讨 《黄帝内经》中心与血脉的关系及 心主血脉的涵义,以期对中医心藏象理论的研究发 展有所裨益。

1 《黄帝内经》的形气观

“形气相合”是 《黄帝内经》的形气观,形气 相合是指世间万物皆由有形的实体与无形的气彼此 对应相合而成,且形与气彼此独立而又相互依赖, 如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 : “在天为气,在地成 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 《黄帝内经》中的 形主要指人体的实体结构如形体、脏腑、官窍等。 气主要指天地之气,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运动的气 来源于天地。

1. 1 形指肉眼可见、可触摸到的有形实体结构

“形”的本义是事物外露可见的装饰部分,延 伸意义为形体、实体、形状,是可见的 。 《说文解 字》曰 : “形,象形也。从彡,幵声 。 ”“形”义从 “彡” 。按照 《说文解字》 “彡”义即 “毛饰画文 也 ” 。 《说文解字》中云 : “幵,平也,象二干对 构,上平也 。 ” “幵”音同 “见” ,与 “彡”合义 即指与 “质 ” “生” “体” “神”相对的、平列的 毛饰画文,即事物外露、可见的装饰部分 [5 ] 。《广 雅》曰 : “形,见也” 。 《黄帝内经》中论述的人体皆为有形的实体结 构。人的形体如 《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言 : “形 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而形施于 外,……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 形,……形自盛,骨肉相保” 。亦指解剖可见的脏 腑、脉等,如 《灵枢·经水》曰 : “若夫八尺之 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 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 长短,……皆有大数” 。此外 ,《灵枢·肠胃》《灵 枢·平人绝谷》对人体肠胃大小、长短、重量等 亦皆有描述。

1. 2 气是无形的,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 来源于天地

气是无形的,肉眼不可见,触摸不到,主要指 天地之气。气的原义为云气,像云气蒸腾上升的样 子,延伸为无形的、不可见的、能自由飘移和消散 的物质。如 《说文解字》曰 : “气,云气也。象 形,凡气之属皆从气” 。天地之间充满了气,秦汉 时期阴阳五行指的就是气 [6 ] ,是天地之气的分列, 如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曰 : “天地之气,合而 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论衡·论死篇》曰 : “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 死而精气灭 ” ;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 : “人以天 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体之气来源于天地, 《论衡·无形篇》曰 : “人禀气元于天” ; 《素问· 六节藏象论》曰 :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 味” 。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相通 , 《素问·生气通 天论》曰 :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 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气来源于天 地,天地四时的气不同,故养生要和于阴阳、调于 四时,正如 《素问·上古天真论》 所云 : “上古有真 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中古 之时,有至人者,……和于阴阳,调于四时,……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其 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 从阴阳,分别四时” 。

1. 3 《黄帝内经》的形气观是形气相合 形气相合是 《黄帝内经》对人体认识的基本 原则,是阐释人体生理病理及治疗的主要依据。 《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秦汉之际,当时中医相关 概念与理论的发生与发展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经学所 构建的 “天人宇宙论”的影响。形气相合是当时 很重要的一种思想,如 《淮南鸿烈·原道》曰: “夫形者,生之舍也; 气者,生之充也” 。《春秋繁 露·基义》曰 : “凡物必有合,……阴者,阳之 合” 。王充在 《论衡·无形篇》中直接表述出了形 气相合的思想,曰 “人禀气元于天,各受寿夭之命, 以立长短之形,犹陶者用埴为簋庑,……用气为性, 性成命定。体气与形骸相抱,生死与期节相须” 。 世间万物皆由形与气相合化生而成 。《淮南鸿 烈·天文》曰 : “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 ; 《素问·天 元纪大论》曰 : “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 而化生万物矣” 。人体由形与气相合化生而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 : “人生有形,不离阴 阳” 。因形的不同化分为不同的人,如五形之人,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有 : “木形之人 ”“火形 之人 ”“土形之人 ”“金形之人” “水形之人” 。因 与形相合的气不同化分为不同的人,如 《灵枢· 天年》曰 : “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 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 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人体健康在于形与气的 相合 ,《素问·三部九候论》曰 : “形气相得者生, 参伍不调者病” 。病理上,形与气可各自为病也可 互相影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 “寒伤形, 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 形也; 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 “喜怒伤气, 寒暑伤形” 。治疗上,形与气治疗有异,但要做到 形气相合,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 “形不 足者,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 《素 问·三部九候论》曰 : “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 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无问其 病,以平为期” 。

2 《黄帝内经》中的心与血脉

2. 1 心是解剖所见的实体心脏,为库藏,储藏太 阳、火气

《黄帝内经》中脏为库藏,储藏天地精气 [7 ] 。 脏为库藏,是储藏物品的场所 。 《玉篇·艸部》 曰 : “藏,库藏” ,脏即人体内的库藏 ,《灵枢·胀 论》曰 : “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若匣匮之藏禁 器也” ,功能为储藏天地间的精气 。 《素问·五脏 别论》曰 :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也” 。因脏为 库藏,储藏精气,故脏需要有形 。《黄帝内经》肯 定了脏腑的有形 ,《灵枢·经水》曰 : “若夫八尺之 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 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皆有大数” 。 心是解剖所见的实体心脏 。 《礼记·郊特性》 曰 : “血祭,盛气也; 祭肺、肝、心,贵气主也” ; 《史记·殷本纪》曰 : “剖比干,观其心” 。从文字 构造上来看,葛兆光 [8 ] 认为,象形汉字的产生是 人们对外在世界事物的认知,是从具体的形象个体 开始的。心是个象形字,殷商甲骨文的五个心字不 仅表现了心脏的外部形态,还形象地表现了其内部 心房和心室的结构 [9 ] 。《黄帝内经》描述心形有大 小坚脆之分,位有高下端正偏倾之别 ,《灵枢·本 脏》曰 : “心小则安,……心大则忧不能伤” 。《难 经》也描述了心的形状,曰 : “心重十二两,中有 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 。 心为库藏,储藏天地间的太阳、火气。如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 :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 于夏气 ” ;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 : “南方赤色, 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 。因储藏太阳、 火气,故在所藏之气虚少时会梦到所藏之气,如 《素问·方盛衰论》曰 : “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 得其时则梦燔灼” 。

2. 2 血脉为实体结构,血脉与经脉所指对象相同, 为气血运行的通道

血脉是一个名词,不可将其拆分为血和脉,如 《吕氏春秋·达郁》曰 : “血脉欲其通也” ,《论 衡·道虚篇》曰 : “以为血脉在形体之中” 。血脉 为实体结构,主要是通过对体表显露的血管以及通 过解剖对血管的观察后得到的。马宁等 [10 ] 认为, 血脉的论述与现代医学对于血管的论述极为相似, 血脉可以作为血管的中医专用解剖名词。血脉是解 剖人体时肉眼可见的 。《汉书·王莽传》载处决叛 乱军士时 “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始 终 ” ; 《灵枢·经水》曰 : “若夫八尺之士,……其 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皆有大数” 。 还可以观察到血脉的颜色或搏动,如 《灵枢·论疾 诊》曰 : “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 《素 问·三部九候论》曰 :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 上 部地,两颊之动脉;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 血脉与经脉所指对象相同,经脉是不见于体表 但在某些特定部位能够触及到搏动的血脉 。 《灵 枢·经脉》曰 :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 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 故也” 。经脉常与血脉混用而没有明确区分,如 《灵枢·天年》曰 : “人生……三十岁,五脏大定, 肌肉坚固,血脉盛满,……九十岁,肾气焦,四脏 经脉空虚” 。有学者 [11 ] 研究表明,由于经脉概念的 形成与脉诊相关,因此,古人一直将血脉的形态与 功能作为经脉的形态与功能。李建民 [12 ] 认为,在 《汉志》中血脉与经络是相近的概念,但随着经络 理论的成熟,经脉的含义已非单指血脉,在古人数 术的人体观下经脉逐渐由血脉向气脉转变。但无论 混用还是转变,古人认为的所有 “脉”皆是像 “血脉”一样是实际存在,可以观察到可计量的实 体结构。

血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 。 《灵枢·决气》曰: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此处的营气指 的是血液 [13 ] 。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 : “夫脉 者,血之腑也 ” ; 《素问·调经论》曰 : “五脏之 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 。气血在脉中如环无 端,昼夜不停地运行,其动力来源为中焦的胃 [14 ] , 如 《灵枢·经脉》所论述的气血运行起始于手太 阴肺经,但手太阴肺经始于中焦的胃肠,经过五脏 六腑、十二经脉相互衔接所构成的循环圈,最后又 归于肺。

3 形气相合下的心主血脉

心与血脉同为天地火气化生的有形实体,心与 血脉的关系为心所储藏的太阳、火气对血脉的化生 与充养的作用,即形与气的关系。形气相合下的心 主血脉仅指心有主宰心所储藏的太阳、火气对血脉 的化生与充养作用。

心与血脉同为天地火气化生的有形实体。有形 实体是由无形之气化生而成,气聚则成形,气散则 消亡 。 《黄帝内经》曰 : “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 名 ”“心之合脉也 ”“心应脉” ,说明心与血脉由同 种气化生而成。而秦汉时期 “气同则合,声比则 应”则是人们的传统观念。化生心与血脉的气同 为天地火气 , 《白虎通义》曰 : “人本含六律五行 之气而生,……心者,火之精” ; 《素问·五脏别 论》曰 :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 地气所生也” 。

五脏为人体的中心,储藏天地间的精气,以生 化、充养相应的体窍 [ 7 ] ,如《素问·六节藏象论》 曰 : “心者,……其充在血脉,……肺者,……其 充在皮,……肾者,……其充在骨,……肝者,…… 其充在筋,……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者,……其充在肌” 。心为库藏,储藏天地间的太 阳、火之气,太阳、火之气可以生化,与心的精气 构成相同的脉、舌等,并且不断地充养之,如《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 曰 : “南方生热,热生火,…… 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窍为舌” 。

心与血脉两者皆为有形的实体,而心脏本身作 为库藏只有储藏精气的功能,故心主血脉是指心所 藏的精气对血脉有充养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所 说的心,为形气相合的心,即心由有形的实体心脏 和储藏在心中的精气彼此对应相合而成,且心形与 心所藏的精气彼此独立而又相互依赖,故常只说 “心” ,正如 《春秋繁露·基义》所言 : “凡物必有 合,……阴阳无所独行,其始也不得专起,其终也 不得分功,有所兼之义” 。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 必须依赖心储藏的精气对其化生与充养的作用,故 在病理表现上心脏精气的异常则会对血脉产生影 响,如心气不通不能充养血脉则导致脉不通,故 《素问·痹论》曰 : “心痹者,脉不通” ; 心气热则 导致脉痿 , 《素问·痿论》曰 :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 ; 多食咸损伤心 气则出现脉凝涩而变色 , 《素问·五脏生成》曰: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

4 结语

综上 ,《黄帝内经》 的形气观为形气相合,在 形气相合的形气观下对心主血脉进行分析,可以得 出 3 个结论: 1) 心与血脉都是解剖所见的实体结 构,心由有形的实体心脏和储藏在心中的精气彼此 对应相合而成,心与血脉的关系为心所储藏的太 阳、火气对血脉的化生与充养作用。2) 与现代所 说 “心主血脉”的不同在于: 第一 , 《黄帝内经》 时代的心为解剖所见的实体心脏,而现代中医学所 指的心是基于解剖而高于解剖功能的心 [15 ] ; 第二, 《黄帝内经》时代血脉与经脉都指的是血管,常混 称而没有明确的区分,现代中医学的血脉指的是 血、血管且与经脉不同; 第三 ,《黄帝内经》时代 心与血脉的关系为心所藏的太阳、火气对血脉的化 生与充养的作用即形与气的关系,现代中医学所指 的心与血脉的关系为心脏与血管构成的密闭系统, 故心脏有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的生理功能即结构 与功能的关系。3) 古今中医学对心主血脉的认识 不同,原因在于知识背景、理论体系的不同,现代 心主血脉所表达的含义是在现代医学理论的指导下 将心主血脉与血液循环相等同,将现代医学理论比 附于中医学而得出的一种结论,是为了适应现代临 床需求所构建的新理论。明确这一点,无论对 《黄帝内经》时代的人体观、心藏象理论研究还是 对现代中医心藏象理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应用 都有积极的意义。

来源:中医杂志 作者:赵坤 李成卫 王庆国
Tag标签: 黄帝内经(58)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