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头晕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头晕病服药后得气痊愈验案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21-11-06
得气,又称针感,指医者行针时患者自觉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常用于针灸获得理想疗效的描述。笔者在跟随赖宇老师临证学习时,偶见1例头晕病患者服中药后得气感明显验案,现介绍如下,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患者,女,45岁,已婚,2017年6月20日就诊。患者受凉后出现头晕项强、腹胀、小便短赤、右寸关滑紧、尺脉沉紧、略细等症状。处方:茵陈50g,栀子8g,生大黄15g,苍术40g,独活30g。水煎服,每2日1剂。患者自述服1剂后感觉后脑发热,并迅速往项部发散,有轻微针刺感,随后项强症状消失。服用2剂后痊愈,后随访患者项强未再出现。

头晕病服药后得气痊愈验案
 
按语:头晕主要是以在卧、起、坐、立、行等运动或视物时间歇性出现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的一种感觉[1]。

中医认为,头晕病位在脑,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头为诸阳之会,由于外邪或内伤,邪扰清窍或清阳不升、脑窍失养,故见头晕。西医认为,头晕与本体觉、视觉、耳石觉等神经系统有关,病因复杂且诊断容易混淆,临床难以治愈[2]。本案患者受凉后头晕项强,腹胀,小便短赤,右寸关滑紧,尺脉沉紧,略细,此属阳明兼太阴、少阴合病。患者感受寒邪,寒邪直中少阴,寒湿郁久化热,故见腹胀、小便短赤,此为胃家实也,故右寸关滑紧。患者少阴寒湿在里,寒水上冲,故见头晕项强、尺脉沉紧、略细。

方用茵陈蒿汤加减,柯韵伯言:“腹微满,胃家实也。调和二便,此茵陈之职。”[3]君药茵陈苦寒降泄,清热利湿;臣药栀子性味苦寒,清热降火,助君药茵陈引湿热随小便出。大黄久煎后,泻下功能减弱,重在清热利湿,对应右寸关俱滑。重用苍术、独活二味,苍术入脾胃二经,辛香苦温发汗,辛散祛风,苦温燥湿宽中,湿停气聚故脉紧,湿散则紧消。独活味甘、苦、辛,性微温,可治新陈诸风湿痹。

《雷公炮制药性解》言:“独活气浊属阴,善行血分,敛而能舒,沉而能升,缓而善搜,可助表虚,故入太阴肺、少阴肾,以理伏风。”故用独活起脉之沉,解脉之紧。患者在服药后项部获得经气感传效应,自觉后脑发热,并迅速向项部发散,有轻微针刺感,随后项强消失。里邪外出,需从阴外透于阳。独活入少阴肾经,少阴沉寒,欲从外解,由于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头项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故后项有轻微针刺感。因寒邪而致的头晕、项强,用独活散足少阴肾经寒气,而不用羌活、葛根之品,皆因从尺脉沉紧知寒在少阴。若脉浮、恶寒发热者,为寒邪束表,加葛根、川芎;若脉弦或数,为肝郁化火,肝阳上亢,加天麻、钩藤;若脉沉细无力、尺脉尤甚、四肢厥冷者,为肾阳虚衰,加肉桂、附子;若脉细数、肾精亏损而阳无所附者,加熟地黄、山茱萸;若脉细弱,为气血亏虚,脑窍失养,加人参、当归;若脉濡滑,为脾虚生痰,痰湿中阻,加半夏、天麻;若脉涩或细涩,为瘀血阻窍,头痛如针刺,加川芎、桃仁。脉法精微,从细小之处显病之本质,脉证结合,可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针刺得气,亦或是药食后得气,均为阴阳和、经脉通、气机调畅的结果。张子和认为,人体气血、营卫、阴阳均以通畅为贵,此案没有一味使用调和之药,而是因势利导,以茵陈蒿汤引湿热从小便出,用独活逐里邪循经络外出,尽可能把邪气通过各种路径排出体外,进而使气血调和,营卫通畅,阴平阳秘。此外,本案中仅用五味药,每味药各司其属,各有所长。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提出“用药如用兵”的用药理念[4],提示后人用药不在多,而在于精。方中茵陈苦寒清热利湿;栀子苦寒,引热下行,能够疏通三焦郁热;大黄苦寒攻下,推陈致新,此3味开上、宣中、导下,对应右寸关滑;重用苍术、独活,苍术燥湿宽中,独活疏理少阴肾经气机,透邪外出,对应尺脉之沉紧。赖宇老师擅长使用经方,遣方用药讲究三证对应,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做到方证对应、脉证合参、药证结合,灵活运用药物的归经理论,用药精准,使经脉通,营卫和,故患者在服药后得气,治疗效果显著。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王晶晶 余宗明 赖宇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Tag标签: 头晕(20)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