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胃炎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糜烂性胃炎 常用中药方煎服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23-08-31
沈炳章,1943年出生,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曾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苏州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脾胃病及疑难杂病。
 
组成:姜半夏9g,姜竹茹9g,枳实9g,云茯苓18g,陈皮6g,炒白芍9g,川连3g,吴茱萸3g,党参12g,炒白术9g,干姜5g,炙甘草3g。
 
功能:温通宣达,安胃止糜。
 
主治:糜烂性胃炎证属胃阳虚衰者,症见胃脘疼痛,纳谷减少,泛吐清水,口淡无味,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用法:每日1剂,常法煎服。
 
方解:糜烂性胃炎属于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以胃脘痛、嗳气泛呕、纳谷减少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范畴,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
 
沈炳章认为,胃主受纳,职司传导,化而不藏,以通为用。脾主健运,化生精微,藏而不泻,以升为补。肝主疏泄,善于调畅气机。正常情况下,脾、胃与肝三者协同配合,共同维系着中焦升清降浊的生理功能。反之,饮食不节(洁),或情志乃伤,则运化失司,升降失调,痰饮、湿热及瘀血等积聚于胃,日久产生糜烂。从微观上看,糜烂的形成与局部炎症(湿、热)有关。但从整体分析,该病患者胃部常喜温喜按、得温则减,并无便溏、形寒肢凉等脾阳虚证,火热的征象也并不明显,结合苔、脉,往往可辨证为胃阳虚衰证。治疗上当以温通胃阳为主,辅以制肝。
 
安胃止糜汤中,以姜半夏、姜竹茹化痰降逆,姜炒加强止呕之力。茯苓、枳实旋转中阳,化饮消痞。干姜、吴茱萸温胃暖肝。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陈皮理气宽中。肝木横逆犯胃,以酸寒之白芍和营止痛。参入少量黄连与半夏同用,能开能泄;与吴茱萸相合,苦降辛通。本方在治则上突出胃腑以通为补、以降为顺的特点。在用药上“远柔用刚”,以辛温为主,化湿宣通,有薛生白《温热病篇》“湿滞阳明,宜用辛开”之意,再配以苦味药,取辛开苦降、调和阴阳之意。全方集《外台》茯苓饮、橘皮竹茹汤及左金丸等诸方之长,共奏温通宣达、安胃止糜之功。
 
加减运用:痛有定处者,加失笑散、丹参饮;胀满明显者,加广木香、厚朴;嗳气明显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呃逆甚者,加公丁香、柿蒂;肠鸣有声者,加少量附子振奋阳气;大便溏薄者,加石榴皮、乌梅。(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吴力强整理)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