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吡坦治疗失眠334例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1999年第3期第18卷 短篇报道
作者:顾牛范 陶明毅
单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200030
关键词:唑吡坦;失眠症;药物评价
摘要 目的:观察唑吡坦对失眠病人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5家医院334例失眠病人予唑吡坦5~10mg,qn,×10d,应用法国圣德拉堡药物研制公司提供 的临床观察表,采用服药前后自身对照法。结果:服药后有45.8%的病人能在15min内入睡 ;40.1%病人夜间无苏醒,无梦者占37.1%;55.1%的病人睡眠时间持续6h以上,且70.9%病人翌晨醒后保持清醒,无任何不适感;72.3%的病人对自己睡眠改善的评价颇为满意;上述各项指标与服药前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均P<0.01)。不良反应有眩晕(13.5%)、疲乏(11.6%)。结论:唑吡坦对入睡困难、易醒、多梦及早醒等症状均有较 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少,是值得推荐应用的一种新型的安眠药物。
唑吡坦(zolpidem)是新一代非苯二氮类安眠药,化学结构属于咪唑吡啶类,临床应用唑吡坦半酒石酸盐。该药具有较强的镇静催眠,轻微的抗焦虑、肌肉松弛和抗惊厥作用[1]。这种与苯二氮类不同的药理作用是因为它选择性作用于中枢神经ω1受体 (苯二氮类受体的一个亚型)[2]。该药在欧洲,已被广泛使用。目前,在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包括美国也在使用,但在我国刚开始应用。现将国内15家医院使用唑吡坦治疗失眠的资料汇总分析如下。
观察对象 北京、上海、广州及南京等地共15家医院应用由法国圣德拉堡药物研制公司提供的唑吡坦治疗334例失眠病人的概况见表1。在334例中,门诊病人268例(8 0.2%),住院病人66例(19.8%);持续失眠180例(53.9%),暂时性失眠154例(46.1%)。年龄48a±s 13a;病程5a±3a。大多数对象以往都曾服用过地西泮(diazepam)、 氯硝西泮(clonazepam)、艾司唑仑(estazolam)、阿普唑仑(alprazolam)、氟西泮(flurazepam)、佐匹克隆(zopiclone)、三唑仑(triazolam)、及劳拉西泮(lorazepam)等不同药物,但疗效均欠佳。病例职业包括工人、农民、干部、高级知识分子、医务人员、技术人员、经商销 售人员、教师、家庭主妇及退休人员等不同阶层。
表1 观察对象的分布概况
医院 |
例数 |
男 |
女 |
年龄(a) |
病程 |
北京协和医院 |
21 |
13 |
8 |
28~79 |
1 wk~30a |
北京医院 |
30 |
9 |
21 |
20~72 |
1 wk~30a |
北医大三院 |
30 |
9 |
21 |
23~80 |
1 wk~20a |
北医大六院 |
25 |
11 |
14 |
3mo~20a |
北京同仁医院 |
18 |
6 |
12 |
30~75 |
6mo~7a |
北京安定医院 |
15 |
10 |
5 |
17~68 |
1~26a |
北京回龙观医院 |
15 |
8 |
7 |
29~57 |
北京天坛医院 |
14 |
10 |
4 |
45~75 |
2mo~6a |
北京广安门医院 |
12 |
6 |
6 |
50~74 |
1~10a |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 |
27 |
15 |
12 |
21~63 |
1 wk~10a |
上海华东医院 |
20 |
17 |
3 |
62~95 |
2mo~20a |
上海瑞金医院 |
20 |
11 |
9 |
30~83 |
1 wk~20a |
中山医大一附院 |
30 |
10 |
20 |
24~65 |
1 wk~10a |
广州红会医院 |
32 |
11 |
21 |
23~68 |
1 wk~15a |
南京脑科医院 |
25 |
11 |
14 |
20~60 |
2 wk~20a |
合计(例) |
334 |
157 |
177 |
(%) |
100.0 |
47.0 |
53.0 |
剂量与方法 单独服用唑吡坦(法国圣德拉堡药物研制公司生产,商品名思诺思Stilnox,每片10mg,进口批准文号X980143),剂量为5~10mg po,临睡前服用,仅上海华东医院报告少数病人服用15mg。一般连续服用10d,少数病人为5,7 ,14,28d。采用服药前后自身对照方法,病人于d 1,3,7,10及最后1d服药后,翌晨填写由法国圣德拉堡药物研制公司提供的“思诺思治疗失眠临床观察表”,包括入睡时间、睡眠持续时间、夜间觉醒次数、醒后状态、做梦、自身对睡眠评价及不良反应等。此外,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北医大六院及南京脑科医院(共76例)的观察项目还增加了夜间苏醒时间及睡眠有效性(实际睡眠时间与卧床时间之比)2项。鉴于各单位的观察天数及数据的采集方法不尽一致,故仅以最后1d的观察记录结果为准。其中观察10d者占63.2%(211例),7d者占18.5%(62例),5d者占6.3%(21例),14及28d均占6.0%(各20例)然后加以汇总,并与服药前相比较,采用χ2(R×C表)检验法。
结果
1 临床疗效 各指标服药前后相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均P<0.01),见表2。表明失眠病人的各观察指标在服药后都有非常明显的改善:入睡时间缩短,睡眠时间延长,夜间苏醒次数、苏醒时间及做梦均减少,醒后的清醒状态增多,对睡眠改善的自身评价普遍增高。
表2 服药前后临床观察结果
项目 |
例数 |
服药前 |
服药后 |
例数 |
% |
例数 |
% |
入睡时间 |
334 |
<15min |
19 |
5.7 |
153 |
45.8 |
15~30min |
48 |
14.4 |
145 |
43.4 |
>30min |
267 |
79.9 |
36 |
10.8 |
睡眠持续时间 |
334 |
<4h |
146 |
43.7 |
21 |
6.3 |
4~6h |
149 |
44.6 |
129 |
38.6 |
>6h |
39 |
11.7 |
184 |
55.1 |
夜间觉醒次数 |
334 |
0次 |
21 |
6.3 |
134 |
40.1 |
1~2次 |
150 |
44.9 |
177 |
53.0 |
>2次 |
163 |
48.8 |
23 |
6.9 |
夜间苏醒时间 |
76 |
<0.5h |
22 |
29 |
56 |
74 |
0.5~<1h |
18 |
24 |
13 |
17 |
1~2h |
14 |
18 |
4 |
5 |
>2h |
22 |
29 |
3 |
4 |
睡眠有效性 |
76 |
<50% |
42 |
55 |
2 |
3 |
50%~<80% |
25 |
33 |
23 |
30 |
80%~90% |
6 |
8 |
32 |
42 |
>90% |
3 |
4 |
19 |
25 |
做梦 |
334 |
无 |
31 |
9.3 |
124 |
37.1 |
偶有 |
72 |
21.5 |
170 |
50.9 |
多梦 |
220 |
65.9 |
38 |
11.4 |
恶梦 |
11 |
3.3 |
2 |
0.6 |
醒后状态 |
334 |
清醒 |
40 |
11.9 |
237 |
70.9 |
疲乏 |
220 |
65.9 |
69 |
20.7 |
眩晕 |
63 |
18.9 |
27 |
8.1 |
其他不适 |
1 |
3.3 |
1 |
0.3 |
对睡眠评价 |
289 |
满意 |
7 |
2.4 |
209 |
72.3 |
部分满意 |
72 |
24.9 |
71 |
24.6 |
不满意 |
210 |
72.7 |
9 |
3.1 |
各项目服药前后临床观察比较,经χ2(R×C表)检验:均P<0.01。
2 不良反应 服唑吡坦后引起的不良反应甚为轻微,以例次计,其中66.1%(226/342)未见 明显不良反应。翌晨仅13.5%(46/342)出现眩晕,11.6%(40/342)表现疲乏,以及偶尔出现头痛2.6%(9/342),恶心2.0%(7/342),瞌睡0.6%(2/342),记忆下降0.9%(3/342),口干0.9%(3 /342)等,一般均能耐受,并可自行缓解。部分医院对病人服药前后作了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血象等检查,均无异常改变。
讨论 失眠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症侯,也是临床常见的医疗主诉。根据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的调查,人群中约10%~49%患失眠,其所以分布范围较大,主要是涉及它的定义和调查方法。其中10%~20%系慢性或严重失眠。大多数研究认为老年人和妇女更 易患失眠。它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多醒及早醒。因此,理想的药应具有迅速导眠、维持足够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且无宿醉反应、无成瘾性。由本资料可见,当失眠病人在服用唑吡坦7~10d后,45.8%的病人能在15min内迅速入睡,仅10.8%的 病人入睡时间超过30min;4 0.1%的病人夜间无苏醒,仅6.9%的病人苏醒2次以上;74%的病人夜间苏醒时间不足30min;无梦者占37.1%,偶尔有梦者50.9%;55.1%的人的睡眠能持续6h以上,且70.9%的病人醒后保持清醒,无任何不适之感;67%的病人睡眠有效性达80%以上;72.3%的病人对自己睡眠改善的评价颇为满意。因此我们认为该药对于失眠者的入睡困难、易醒、多梦及早醒等症状都有较好的疗效,对缩短入睡时间、提高睡眠质量(如减少做梦、提高睡眠有效性、减少夜间觉醒次数与时间等)均有良好作用。并且唑吡坦的不良反应甚微,这与苯二氮类及巴比妥类等药物易致白天头晕、困倦、精神不振相比,唑吡坦具有明显的优点。因此该药是值得推荐应用的一种新型的、较为满意的安眠药物,服药后能提高生活和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Salva P,Costa J.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and pharmacodynamics of zolpidem. Ther Implications Clin Pharmacokinet 1995;29: 142-53.
2 Lavoisy I,Zivkovic B,Benavides J,Perrault G. Contribution of zolpidem in themanagement of sleepdisorder. Encephale 1992;18: 379-92.
1998年11月23日收稿 1999年2月24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