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肺癌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止血、凝血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止血、凝血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山东医药 2000年第19期第40卷 经验交流

作者:高翔 谷秀芳 王俊英 江新泉 孝作祥 侯军

单位: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 山东泰安271000

  我们对39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的止血、凝血功能进行了检测,旨在探讨其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本文观察组为39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其中男25例,女14例;年龄26~77岁,平均46.5岁。经X线胸片及CT检查,诊断为中心型肺癌30例,周围型肺癌9例;23例行纤维支气管镜及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腺癌6例,小细胞未分化癌4例,鳞状上皮癌13例。39例患者均有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转移,2例发生胸膜转移,4例发生锁骨上窝或腋窝淋巴结转移,2例合并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肝功能检查未见异常。

  确诊后应用125Ⅰ放射免疫(RIA)法测定血浆血栓烷B2(TXB2),单克隆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双缩脲定量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Quick氏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对照组为20例年龄26~42岁的健康献血员。两组测定结果以t检验行统计学分析。

表1 两组检测结果比较(±s)

项目 观察组(n=39) 对照组(n=20)
TXB2(pg/ml) 198.82±29.58* 134.00±82.90
VWF:Ag(%) 181.99±36.73* 110.00±30.40
AT-Ⅲ(%)  98.23±5.80* 104.20±6.10
Fg(g/L)  7.62±0.82*  4.89±0.73
PT(s) 135.50±1.05  13.90±1.07
PC(×109/L) 124.60±22.80 150.40±24.6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结果:两组检测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观察组TXB2、VWF:Ag及F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T-Ⅲ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而PT和PC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讨论:本文结果证实,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的止血及凝血机能均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由于其均属于Ⅲ或Ⅳ期支气管肺癌,故证实止血与凝血机能的病理变化与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的观点是正确的,且其止血及凝血机能的病理变化与支气管肺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有关。有提出,肺癌早期血液即存在“高凝状态”,并认为高凝状态与腺癌产生的粘蛋白增多有关,这种粘蛋白可能为致凝物质。此外,高凝状态与血小板被活化及VWF:Ag、Fg水平也有直接关系。研究证明,TXB2含量升高提示血小板活化及释放功能增强,而肿瘤大小与TXB2含量呈正相关。血小板粘附须有VWF:Ag的参与,即VWF:Ag升高有利于血小板的粘附。血小板聚集是粘附的血小板形成血小板聚集体的过程,而Fg在血小板聚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Fg的连接作用先是血小板聚集体形成,最终形成血栓,当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时,则AT-Ⅲ的消耗增加、活性降低。

  本文结果显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的止血、凝血功能障碍是多种因素参与形成的,其程度与患者的病变分期密切相关。止血及凝血的病理变化是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与患者止血凝血系统相互作用和促进的结果,提示临床治疗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加用抑制促凝物质活性及血小板活性的药物,可提高疗效。(2000-06-30收稿)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青年人肺癌33例临床分析
焦点新闻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新药——来曲唑
·乳腺癌根治术后防止皮瓣坏死对比分析
·乳腺癌术后放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的防治
·钼靶X线机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32例分析
·71例乳腺癌复发转移原因分析
·乳腺癌癌细胞超微结构形态参数的逐步回归分析<sup>△<
·203例乳腺癌根治术的麻醉分析
·乳腺癌细胞DNA含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