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球结膜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湖北中医杂志 1999年第0期第21卷 西医西药
作者:谢忠明 苏汉桥 吴 秋 左 武
突发性耳聋(突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病因及发病机理虽未完全阐明,但内耳微血管病变和微血流紊乱是致病因素之一已是众所公认,且在不断深入研究之中。本文将突聋的眼球结膜微循环表现和血液的流动性、变形性特点及其与病程的关系予以报道,为这一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监测提供方法和指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突聋患者84例,男39例,女45例,年龄从21~52岁,平均年龄32.5±9.8岁;病程长者5年,短者3天,平均病程3.25年;患者病前无明显自觉病因,病后检查未找到明显致病因素。经临床听力测试诊断为突聋。
1.2 主要检测仪器
微循环观察用国产YZ-5CSI型裂隙灯显微镜,血流变检测用国产NXE-1型锥板式粘度仪和WX-3型毛细管式粘度计。所有检查均在25±1°C条件下进行,按照临床常规方法操作。显微镜放大36倍,观察双眼颞侧球结膜微循环(BCM),血液表观粘度(ηa)测定选取307.2S-1(高切)和10S-(低切)两种切变速率,血浆粘度(ηp)测定采用毛细管粘度计。
1.3 观察指标
BCM指标包括微血管数、细动静脉管径、细静脉囊状扩张,缺血区、微血流速度和红细胞聚集等6项,参照田牛氏“加权积分法”进行各单项分值测定。血流变指标包括ηa(高、低切)、ηp、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IR)和红细胞变形性指标(Tk值)等6项。
1.4 以上观查指标均与正常健康人组(30例)对照。统计学方法采用组间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突聋微循环指标的变化
突聋患者微血管数减少大于20%,缺血区多见2-3灶,细动脉或细静脉变细,但细静脉可见到囊状扩张,微血流流态为粒流或粒缓流,红细胞轻度到重度聚集,其分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表1。
表1 突聋与健康人球结膜微循环指标分值比较(±S)
组别 |
微血管数
减少 |
出现
缺血区 |
管径变细 |
囊状
扩张 |
流速
变慢 |
红细胞
聚集 |
分值
和 |
突聋组(n=84) |
1.58±0.25 |
2.42±0.98 |
1.20±0.80 |
1.40±0.60 |
1.40±0.50 |
0.90±0.30 |
8.90±0.38 |
对照组(n=30) |
0.20±0.10 |
0.30±0.20 |
0.50±0.20 |
0.30±0.20 |
0.60±0.30 |
0.20±0.10 |
2.10±0.18 |
P 值 |
<0.001 |
<0.001 |
<0.05 |
<0.01 |
<0.05 |
<0.05 |
<0.01 |
2.2 突聋血流变指标的变化
其变化主要表现在血液粘滞性变大,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变形性降低,与对照组相同指标比较结果。见表2
表2 突聋血流变指标的变化(±S)
组别 |
n |
ηa |
ηp(ee) |
Hct |
IR |
Tk值 |
低切 |
高切 |
突聋组 |
84 |
15.32
±4.38 |
5.27±2.10 |
1.85±0.85 |
0.47
±0.04 |
4.42
±1.28 |
1.24±0.78 |
对照组 |
30 |
12.80±4.35 |
4.42
±1.90 |
1.81±0.80 |
0.45
±0.03 |
2.89
±1.05 |
1.05±0.90 |
P值 |
|
<0.01 |
<0.05 |
>0.05 |
>0.05 |
<0.01 |
<0.01 |
2.3 突聋微循环和血流变指标的相关分析
突聋微循环有关指标变化与血流变相关内容的改变程度有较好的一致性,微循环异常项目多者,血流变异常指标也多。微循环中观察到红细胞轻度聚集(n=21,分值0.34±0.26)和重度聚集(n=28,分值1.05±0.42),对应的血流变聚集指数分别为3.20±1.21和4.85±1.90;微血流出现粒流(n=26,分值1.51±0.62)和粒缓流(n=26,分值2.78±0.35),血液表观粘度(307.2S-1)测值为4.60±1.10mpa。s和5.60±2.52mpa。s,均表现出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903和0.941。
2.4 突聋微循环和血流变指标变化与病程长短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r=0.046,具体数据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