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辨证治疗前后微量元素变化观察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0年第2期第8卷
作者:章明
单位:章明(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12);(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12)
关键词:颈椎病;微量元素;辨证论治
章明
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205(2000)02-0039-02
我们曾报道颈椎病的临床发作有其潜在体质因素[1] 。为进一步观察中药治疗对微量元素的影响,对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前后微量元素进行 对比,现初步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选择符合1984年桂林颈椎病专题座谈会诊断标准。
1.2 对象 门诊就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20例;其中女性15例,男性5例 ;年龄最小23岁,最大54岁,平均39岁。
1.3 采样程序和方法 患者初诊时采样1次,治疗2疗程症状不同程度好转 后采样1次。测定方法见作者颈椎病临床发病机理初探一文[1]。
2 辨证治疗方法
我们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分为气滞血瘀、瘀痰交阻、风阳上扰三型,根据体质阴虚、阳虚、气 虚、血虚进行加减。
2.1 气滞血瘀 猝倒或眩晕,头痛如锥,颈项强痛,恶心欲呕,肌肤甲错 ,肩臂手指麻木,胸闷胸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细或细涩等。治法:活血化瘀,通络 止痛。主方:丹参60g、川芎10g、三棱6g、莪术6g、葛根30g、全蝎6g、炮甲片10g、熟地30 g、生芪30g。兼阴虚,加生地、玉竹、石斛、天花粉等;兼阳虚:加桂枝、细辛、巴戟天、 菟丝子、仙灵脾、仙茅等;兼气虚:加太子参、重用黄芪等;兼血虚:加制首乌、鸡血藤、 当归、白芍等。
2.2 瘀痰交阻型 头痛、眩晕、头昏,头重如裹,心悸,恶心呕吐,咽部 梗塞不利,胃脘胀满,纳呆,大便溏泻,四肢倦怠,舌淡红苔腻,脉沉细或弦滑等。治法: 涤痰化浊,散瘀通络。主方:二陈汤加丹参、川芎、片姜黄、葛根、全蝎、蜈蚣、地龙等。
2.3 风阳上扰型 眩晕,头痛,烦躁易怒,口苦舌干,心悸,耳鸣,面红 耳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或数而有力等。治法:潜阳降逆,活血通络。主方:天麻沟藤 饮加减。(2)、(3)部分加减见(1)。七剂为一疗程,每日一剂,水煎取汁分2次口服。
3 结果
3.1 疗效评定 评定标准为自觉症状消失为显效;部分消失为有效;无改善为无效 。结果为13例显效,7例有效。
3.2 治疗前后发微量元素(Zn、Cu、Fe)测定见表1。
表1 微量元素(Zn、Cu、Fe)治疗前后变化
项目 |
Zn |
Cu |
Fe |
Zn/Cu |
治疗前 |
137.05±16.79 |
10.4±1.7 |
31.8±9.73 |
13.44±0.42 |
治疗后 |
135.8±12.77 |
11.14±1.42 |
35.72±5.13 |
12.32±1.61 |
t |
0.957 |
4.617 |
3.257 |
4.685 |
P |
>0.05 |
<0.01 |
<0.01 |
<0.01 |
结果显示,治疗后Cu、Fe、Zn/Cu值发生变化,经配对资料t检验,P<0.01。而Zn 值改变无显著意义,P>0.054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变,力学平衡失调,骨赘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引起椎动脉反射性 痉挛而出现椎动脉系统供血不全一系列症状。直接因素可能与颈椎骨赘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壁 交感神经反射异常及周围肌肉代谢能力下降有关;基本环节为脑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祖国医 学认为,“脉弗荣则筋急”《内经》:“筋急之源,由血脉不荣于筋之故也”《杂病源流犀 烛》。可见筋脉的痉挛和气血失和互为因果。同时认为,肝肾亏虚,筋骨衰退是颈椎病本质 原因。对于中医证的微量元素研究,朱政等认为阴虚证与Zn/Cu比值下降、缺铁有关[ 2]。作者以往的研究表明颈椎病存在着缺铁现象[1]。本文结果显示随着症 状的改善微量元素Fe、Cu、Zn/Cu值有所改变,表明疗效与微量元素变化有一定关系。缺铁 可在肌肉内降低α-甘油磷酸氧化酶的浓度。该酶参与电子穿梭线粒体膜,但它的活力降低 时,损害了糖分解,随之乳酸在肌肉内聚积,乳酸浓度增高损害了肌肉的活力。铜以铜酶形 式(如过氧岐化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参与铁的利用、造血、磷脂合成。因此作者认为通过 微量元素的作用是中药疗效机制的一个方面。对于颈椎病的治疗采用养阴、补血可能是有效 的治本思路。
作者简介:章明(1964-),男(汉族),浙江永嘉人,讲师。
作者单位:章明(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12)
(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12)
参考文献
[1] 章明.颈椎病临床发病机制初探.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5,(4)
[2] 朱政.阴虚病人血清中某些微量元素变化的初步观察.中医杂志,1998,22(8)
收稿日期:199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