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40例疗效观察
中国民间疗法 1999年第5期第7卷 穴位注射
作者:田云来 王建 李莹
单位:河南省新野卫生职专附院,473500
笔者自1994~1997年用穴位注射配合针灸治疗40例中风后遗症,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40岁以下者3例,41~50岁者9例,51~60岁者12例,61~70岁者14例,71岁以上者2例;脑溢血患者17例,脑血栓形成者20例,脑外伤者3例。
治疗方法
穴位注射治疗:①偏瘫初期交替用5%γ-氨酪酸1.5ml,三磷酸腺苷10~20mg,注入患侧风池穴,每日1次;②偏瘫后期取风池穴,用维生素B1100mg,烟酰胺50mg,混合后注入,每日1次。
针灸治疗: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上肢取肩、曲池、合谷、手三里、外关、肩贞;指握无力配后溪;抬肩无力配大椎、会;手指麻木不仁加八邪。下肢取环跳、脾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丰隆、悬钟、解溪、昆仑;足趾无力配太溪、八风;口眼歪斜取手足阳明经穴和足厥阴经穴,远道取穴和近邻取穴结合,如地仓、颊车、合谷、内庭、下关、颧、翳风、太冲;言语不清取哑门、廉泉、通里、合谷、内关、太冲。治疗时分别脏腑虚实、病程长短、证候轻重施提插或捻转补泻手法。急性期常用泻法,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常用平补平泻或补法。针刺患侧有时可透穴深刺,以增强疗效。留针时间30~60min,可配用电针治疗仪,使用脉冲电流刺激以代替手捻,频率200次/分以上。10~14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后休息3~5日再继续下1疗程。
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痊愈:自觉症状消除,语言清晰,患肢活动自如,动作准确有力,能独自步行。显效:自觉症状好转,瘫痪肢体明显恢复,能步行,体征大部分消失。好转:瘫痪肢体运动有力,神经症状和体征好转,但仍不能下地行走及生活自理。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变。
本组经治疗痊愈19例,显效12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
典型病例
刘某,男,63岁,患者于1997年8月26日因晕厥,经检查诊为高血压病、脑血栓形成,中医诊为中风。治疗后好转出院,但仍有右侧偏瘫,行走不便,面赤口歪,语言不利。诊见脉弦紧而涩,舌绛少苔。系肝风内动,痰涎壅盛,气滞血瘀,经络受阻所致。予上法治疗一个疗程后,症状明显改善,继续治疗2个疗程后,言语清晰,步履复常,行动自如而愈。
体会
穴位注射与针刺配合,可通过辨证论治,选准穴位,掌握手法而使其信息和能量得到传递,从而起到扩张局部血管、改善微循环、调和经脉、疏通气血,使正气逐渐恢复的目的,身瘫语蹇、口角流涎、吞咽困难等症状随之好转。
(收稿日期 1999-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