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中风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天津地区中医中风病危险因素及证候调查研究

天津地区中医中风病危险因素及证候调查研究

天津中医 2000年第1期第17卷 实验研究

作者:张伯礼 宋其云 崔秀琼 吴光照 徐宗佩 高秀梅

单位:伯礼 崔秀琼 吴光照 徐宗佩 高秀梅(300193 天津中医学院);宋其云(300020解放军272医院)

关键词:中风病;中医危险因素;证候调查研究

  摘要 该研究以天津地区中风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探讨中风病危险因素及证候特点,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方法(DME),调查中风病等内科疾病患者计1524例。结果:有10余项危险因素暴露,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荤食等3项,OR>10;吸烟指数≥5.25、饮白酒、因暴怒诱发、口味咸等4项,3<OR<10;其他如口味甜、糖尿病、平素易怒或抑郁等,1.9<OR<3,其中高血压病暴露率达62.8%,OR="130,"系该病首要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392(2000)01-0035-03

  笔者于1993~1996年,以本地区中风病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调查急症患者和病案2种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DME),探讨了天津地区中风病中医危险因素和证候特点。

  1 资料和方法

  按照统一规定的方法和内容,即中风病患者(病例组)均为首次发病,其中急症患者发病应在5日以内,非中风病内科患者(对照组)除外心、肝、肾等严重合并症;按同性别且年龄差≤5岁,发病季节基本相同,病例:对照=1:2的比例配对;诊断标准参照1986年中医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执行。调查患者共计1524例,其中中风病急症患者314例,非中风病内科(脾胃病居多)患者628例(急症组),中风病案194份,非中风病病案388份(病案组)。统计方法,采用X2检验并计算相对危险度比值比(OR值)。

  2 结果

  本次调查急症组和病案组男性中风病例占57%以上,发病年龄≥45岁者均在75%以上,其中56~65岁的患者>50%,发病时间以年24节气排列,急症组中风患者寒露至冬至节发病者占51%,但上述3项均符合配比条件。中风病危险因素调查结果见表1和表2。证候调查采用全国中医脑病急症协作组筛选出的中风证候诊断因子133个,分别依据本次调查分析的结果(P<0. 05或 P<0. 01, >1),排列出中风病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所组成的特征信息和可现信息,进而分析该病证候特点,其中高特异性高暴露率症状调查结果见表3,主要舌、脉象调查结果见表4,证候分析见表5。

表1 中风病危险因素调查结果(频数)

项目 急症组 P OR值 病案组 P OR值
病例 对照 病例 对照
高血压病 197(62.8) 8(1.3) <0. 01 130 104(53.6) 6(1.5) <0. 01 72.7
冠心病 64(20.4) 0 <0. 01 39(20.1) 2(0.5) <0. 01 48.4
荤食 181(57.7) 61(9.7) <0. 01 12.6 42(21.6) 12(3.1) <0. 01 8.6
吸烟指数≥5.25 61(19.3) 19(3.0) <0. 01 7.6 10(5.1) 24(6.1) <0. 05 0.8
饮白酒 175(55.6) 102(16.3) <0. 01 6.4 49(25.5) 84(21.6) <0. 05 1.2
暴怒诱发 67(21.4) 29(4.6) <0. 01 5.6 24(12.4) 2(0.5) <0. 01 27.2
口味咸 219(69.9) 212(33.7) <0. 01 4.5 1(0.5) 3(0.8) <0. 05 0.6
口味甜 38(11.7) 27(4.3) <0. 01 2.9 29(14.9) 5(1.3) <0. 01 13.4
糖尿病 22(7.1) 19(3.1) <0. 01 2.4 20(10.3) 0 <0. 01
平素易怒 154(49.0) 187(29.8) <0. 01 2.2 85(43.8) 20(5.2) <0. 01 14.3
过劳诱发 79(25.0) 87(13.8) <0. 01 2.0 38(19.6) 5(1.3) <0. 01 18.6
平素抑郁 21(6.6) 23(3.6) <0. 05 1.9 17(8.8) 5(1.3) <0. 01 7.3

  注:()内系百分数,表中吸烟指数=日吸烟量(支)×吸烟时间(年)÷100,下同,上表按OR值大→小次序排列。

表2 中风病5天内血压值观察结果(急症组)

  血压(mmHg) 组别 暴露率 P OR值
收缩压 150~160 病例 53(16.8) <0. 01 3.2
  对照 36(5.8)    
160~180 病例 67(21.4) <0. 01 3.8
  对照 41(6.6)    
180~200 病例 48(15.3) <0. 01 23.4
  对照 4(0.7)    
200~220 病例 9(3.0) <0. 01
  对照 0    
舒张压 95~100 病例 5(1.5) <0. 05 1.5
  对照 6(1.0)    
100~110 病例 57(18.3) <0. 01 14.4
  对照 9(1.5)    
110~120 病例 9(2.5) <0. 05 5.1
  对照 3(0.5)    
120~130 病例 13(4.0) <0. 01 16.6
  对照 1(0.2)    
≥130 病例 9(2.5) <0. 01
  对照 0    
  病例 86(27.5)    
血压≥150/100 对照 13(2.0) <0. 01 18.2

提示:上表按血压值由低→高,OR值由小→大的趋势。

表3 中风病高特异性高暴露率症状(急症组)

症状 病例 对照 特异性(%) 敏感性(%) P OR值
半身不遂 202(64.3) 2(0.2) 99.7 64.3 <0. 01 703.8
口舌歪斜 152(48.5) 2(0.2) 99.7 48.5 <0. 01 367.7
构音不清 144(45.9) 0 100 45.9 <0. 01
偏身麻木 112(35.7) 9(1.5) 98.4 35.7 <0. 01 35.7
神识昏蒙 27(8.7) 3(0.5) 99.4 8.7 <0. 01 18.5

注:表中所列症状系《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的主证,按暴露率排列。

表4 中风病患者舌象及脉象观察结果(急症组)

项目 病例 对照 P OR值
弦脉 229(73.0) 203(32.4) <0. 05 5.6
舌底青紫 169(54.1) 34(5.4) <0. 01 20.8
舌色紫暗 152(48.5) 101(16.1) <0. 01 4.9
舌底淤点 74(23.5) 8(1.3) <0. 01 23.7

注:上表按暴露率排列。

表5 中风病患者证候构成比(急症组)

证候形式 构成比(%) 主要证候 比例(%)
单一证候 106(33.7) 阴虚阳亢证 34(10.7)
  风证 24(7.7)
  血瘀证 24(7.7)
  气虚证 16(5.1)
二证组合 74(23.5) 风火痰证 27(8.7)
    风痰瘀证 8(3.1)
三证组合 77(24.4) 风火瘀证 27(8.7)
    风火痰瘀证 24(7.7)
    风火痰瘀气虚 14(4.6)
四证组合 38(12.2) 风火痰瘀阴虚阳亢 19(6.1)
五证组合 3(1.0) 寒痰瘀 2(0.5)
    风痰证 2(0.5)
其他证候 16(5.1) 风火证 8(3.1)

  3 讨论  该项研究为全国多中心协作,以多学科、多层次对中风病展开系统调查,且样本较大,为中风病中医研究积累了宝贵的临床资料。

  3.1天津地区中风病危险因素调查研究:调查表明,中老年系高危群,年龄56~65岁患者和季节寒露至冬至之间发病数均超过50%。表1提示,中风病危险因素有10余项暴露,其中高血压病、冠心病和喜荤食3项,OR>10,显示与中风病关联性很强[1],特别是高血压病暴露率高,达62.8%,且OR=130,为中外学者公认的中风病危险因素[2],进一步分析表明(见表2),中风病与收缩压或和舒张压升高均呈正相关[3];吸烟、饮白酒、暴怒诱发中风和口味偏咸,3<or<10,显示与中风病为中等以上相关,其中吸烟和饮白酒在量和时间两方面有累积致病效应;口味偏甜、糖尿病、平素易怒或抑郁、过劳诱发中风等项,1.9<OR<3,显示与中风病为中等以下相关。总之,本次调查表明,中风病危险因素暴露主要在宿疾、饮食偏嗜、情志失调和年龄等4个方面,古代医家有一定直接和间接论述[4],高血压病居首,多种危险因素具有协同致病作用,因而危险性更大。

  3.2中风病中医证候特点:表3显示了中风病高特异性高暴露率症状,计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构音不清、偏身麻木、神识昏蒙等5项,与《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见前述)中所列主证基本一致,急性发病后出现其中任2个症状即可诊断为中风病基础证,然后依据风、火、痰、瘀、气虚和阴虚阳亢诊断因子归纳证候,表5所列系中风病证候构成比,既有单一证候,又有复合证候,而且随病程证候可能出现演变,常见者有阴虚阳亢、风证、血瘀证、风痰证、风火痰证、风火痰瘀证等[5],从而为中风病急性期诊治规律积累了宝贵资料。

  本次调查在抽样方面存在有一定局限性,调查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国家“八五”攻关项目:85-919-02-02

  参考文献

  连志浩.流行病学.第3版.北京:民卫生出版社,1994:103~104

  苏镇培,陈家德.1993年全国脑血管病专题研讨会纪要.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4;20(1):2~4

  金章安,张立平,白瑜生,等.中风病高危因素及相关症状学研究.中国中医急症,1995;4(2):72~74

  徐立.金元以前有关中风病危险因素认识的探讨.中国中医急症,1995;4(2):89~92

  王玉来,郑慧,刘文娜.中风急症证候分析.中国中医急症,1995;4(2):75~78

(收稿日期:1999-11-17)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两种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336例疗效观察
焦点新闻
·扶正解毒方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减毒作用的临床观察
·周霭祥治疗白血病经验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临床分期与中医证治研究
·人参皂甙对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凋亡基因的影响
·急性白血病缓解期的辨证施护
·雄黄抗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及其凋亡诱导关系的研究
·515抗瘤方剂诱导白血病HL-60细胞凋亡的研究
·灵芝复方诱导HL-60白血病细胞凋亡的研究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