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加中药内服治疗直肠粘膜内脱垂性便秘43例
中医杂志 2000年第5期第41卷 短篇报道
作者:徐成贺李胜龙
单位: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广州市同和 510515
自1996年10月~1999年7月,我们以自制枯痔液注射为主,结合中药内服,治疗直肠粘膜内脱垂性便秘患者4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43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女29例,男14例,年龄24~73岁,平均52.6岁;病程1~22年,平均7年。其中合并内痔39例,高血压6例,冠心病5例。均有反复使用通便药如果导片、大黄苏打片、便通、甘露清肠丸、番泻叶、开塞露或肠动力药西沙比利片等病史。
2 治疗方法
2.1 注射方法:患者取左侧曲膝卧位,插入肛门镜,显露直肠粘膜脱垂上端,以1‰新洁尔灭棉球消毒肠腔3遍,用10ml注射器抽取自制枯痔液(院制号83-119)10ml,接5号长针头,分别向左、右侧粘膜下层各注入1.5ml,退针给药1.0~1.5ml;将肛门镜向外退出少许,暴露粘膜脱垂部位,消毒后,分别向前、后壁粘膜下层各注入1.5ml,退针给药1.0~1.5ml(男性前壁注入不宜过深过多,尤其前列腺增生者);再将肛门镜退至粘膜脱垂下端(均在齿线以上),同法将枯痔液注入左、右侧粘膜下层,粘膜层。三步注入总量共约15~20ml。术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肛门坠胀及便意感,嘱患者尽量忍耐,最好术后6小时再行大便,以使药物充分吸收,保证治疗效果。有8例感头晕或腹部不适,在卧床休息15~30分钟后消失。
2.2 中药治疗:以补中益气、升阳固脱、润肠通便为治则。基本药物为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2g,升麻10g,柴胡10g,当归12g,肉苁蓉25g,熟地黄25g,郁李仁12g,火麻仁12g,陈皮10g,甘草10g。脾气虚者黄芪加至50g;便秘火盛者加黄芩10g、大黄6g(后下);便秘属阴虚血虚者加阿胶15g(烊化),何首乌2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用7天。
3 结果
疗效标准:痊愈:排便畅,脱垂粘膜平复;好转:排便困难改善,粘膜脱垂明显减轻;无效:症状无好转,粘膜脱垂无改善。43例中,痊愈36例,占83.7%,好转7例,占16.3%,无效0例。
4 讨论
直肠粘膜内脱垂病人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女性,主要症状为排便困难,有坠胀、梗阻及排便不尽感,部分患者排便时有下腹部疼痛及骶尾、会阴部酸胀感,严重者需用手指协助排便。直肠粘膜内脱垂是由于直肠粘膜与肌层之间结缔组织纤维发生断裂、分离而引起,是直肠外脱垂的前驱病变,直肠粘膜与肌层分离,导致直肠排空无力,因而形成排便困难。患此病后,患者又因长期排便过度用力,腹内压升高,导致粘膜脱垂愈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对直肠粘膜内脱垂引起的便秘,若单纯用油脂类润肠剂或刺激性泻剂,不从根本上改善粘膜脱垂情况,则多无远期效果。且会因长期使用泻剂,使肠腔内水分丢失而更加重便秘。我们所用的枯痔液,主要成分为枯矾、血竭、赤石脂、虎杖、奴夫卡因,有收敛固脱化瘀止血的作用,将其注射于粘膜下层,还可以引起较强的无菌性炎症,导致局部形成较强的异物胶原纤维化,使直肠粘膜与肌层粘连、固定,脱垂粘膜平复。酌加润肠药以利于通便,若便秘缓解,则可去之。
局部注射加中药内服治疗直肠粘膜内脱垂性便秘,既从局部解决了直肠粘膜与肌层相分离的病理组织学问题,也从中气虚的本质上调整了胃肠的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标本并治,从而收到良效。
收稿日期:1999-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