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遗传性危险因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法医学杂志 2000年第3期第16卷 综述
作者:王志勇 陈新山 葛振奎 秦启生
单位:葛振奎(深圳市龙岗区公安分局,广东 518171);王志勇 陈新山 秦启生(同济医科大学法医病理学教研室,湖北武汉 430030)
[中图分类号]DF7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19(2000)03-0184-02
冠心病是大多数国家中老年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现就其危险因素的基础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以血中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为主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非遗传性Hcy血症的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中,部分存在着高Hcy,故有些学者认为,高Hcy是一种独立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1]。
1.1 Hcy的代谢与高Hcy血症
Hcy由蛋氨酸脱甲基生成,Hcy有3条代谢途径:(1)以甲基四氢叶酸为甲基供体,在甲基四氢叶酸甲基转移酶(VitB12为辅因子)作用下,甲基化生成蛋氨酸;(2)以甜菜碱为甲基供体,在甜菜碱Hcy甲基转移酶作用下,生成蛋氨酸;(3)在β-胱硫醚合成酶(VitB6为辅因子)作用下,与丝氨酸缩合成胱硫醚。
除上述代谢的关键酶改变可致高Hcy外,营养因素的不平衡,如摄入过多的蛋氨酸、缺乏叶酸、VitB12以及某些药物如氨甲蝶呤、抗惊厥药也可致高Hcy。
1.2 高Hcy致粥样硬化的机制
Jones等[2]发现Hcy在金属离子作用下,自身氧化生成大量过氧化物与氧自由基,从而导致内皮的损伤。Jawakol等[3]发现高Hcy病人与正常人相比,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反应显著减弱,且与Hcy的浓度成反比,提示Hcy可能致NO的量相对或绝对不足;Hcy可致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4],也可以通过蛋白C途径增加血液的凝固性[5],促进血栓形成。
2 致高Hcy的基因缺陷
2.1 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
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定位在1P36.3。Frosst[6]及陈白滨[7]应用PCR—SSCP发现,MTHFR基因在677位发生突变,C被T置换,编码的丙氨酸(Ala)被缬氨酸(Val)置换,表现为变异型V677MTHFR基因导致MTHFR活性、耐热性下降,而纯合变异型VV所致的MTHFR活性降至正常的50%,致高Hcy。故认为MTHFR基因突变型V677基因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遗传危险因素。
2.2 β-胱硫醚合成酶基因
β-胱硫醚合成酶基因位于21q22.3,有资料[8]提示位于287密码子的T833C,其编码的异亮氨酸代替了苏氨酸,以及位于307密码子的G919A,其编码的甘氨酸代替丝氨酸,这两个位点的突变致β-胱硫醚合成酶活性降低而致高Hcy。
3 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动剂抑制剂-1(PAI-1)基因多态性
AMI的急性血栓形成除斑块破裂的诱发因素外,还与体内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减弱有关。近年发现,PAI-1基因多态性影响血浆PAI-1水平,增加冠心病发病率。PAI-1基因位于7q21.3~22。有作者[9]综合文献,分析PAI-1基因有3种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相关:(1)PAI-1基因转录起始上游675bp处存在一种单核苷酸插入或缺失,表现三种多态性4G4G(两个等位基因均为4G)、5G5G、4G5G(两个等位基因一个为4G,另一个为5G);(2)位于第3号与第4号外显子间非编码区存在8种(C-A)n重复序列的多态性;(3)在PAI-1基因3′非编码区存在的HindⅢ酶切位点变化的3种HindⅢ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1/1指两个等位基因均缺乏HindⅢ酶切位点,2/2指两个等位基因均有HindⅢ酶切位点,1/2指仅有一个等位基因缺乏HindⅢ酶切位点。并同时指出:(1)虽然PAI-14G4G等位基因纯合子表现血浆PAI-1活性最高,5G5G纯合子PAI-1活性最低,但不能认为4G/5G多态性是冠心病发生AMI的一个遗传危险因素;(2)PAI-1基因(C-A)n重复序列短者,血浆PAI-1活性高,(C-A)n重复序列长者血浆PAI-1活性低;PAI-1基因HindⅢRFLP有酶切位点缺失的1/1基因型MI患者PAI-1活性高,2/2型者PAI-1活性低,并且有(C-A)n重复序列多态性与HindⅢRFLP有很强的连锁失衡。
4 致脂质代谢障碍的基因
4.1 载脂蛋白E(ApoE)基因
ApoE作为识别LDL的受体及肝ApoE的受体,促进LDL中胆固醇的降解。ApoE有3种异构体E2、E3、E4,由19号染色体上的三种等位基因ε2ε3ε4编码,国外一些研究表明,apoE基因多态性决定血脂水平进而影响到冠心病的发生,但有明显的种族差异性,结论不一。国内张原力等[10]发现,国人冠心病组与健康组ε2ε3ε4三种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差异,但ApoE基因型在男性冠心病组与健康组血清TC、LDL-C浓度显著相关,高低顺序为ε2/2+ε2/3<ε3/3<ε3/4+ε4/4,认为apoE基因型是影响TC、LDL-C水平的重要遗传因素,但不能肯定apoE基因为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4.2 载脂蛋白B(ApoB)基因
ApoB通过与LDL受体结合,介导60~70%的LDL代谢。国内顾云等[11]研究ApoB基因3′端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多态性,表明大等位基因HVE40~48(HVE)在冠心病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ApoB大等位基因HVE40~48在冠心病组中,冠心病患者TC、LDL-C均显著增高,故认为:ApoB3′端VNTR的多态性对冠心病具有独立判别意义,带有大等位基因的个体更易患冠心病。
4.3 脂蛋白脂肪酶基因
脂蛋白脂肪酶(LPL)促进CM、VLDL中TG的分解,LPL基因异常可致TG增高、HDL降低。LPL基因位于8号染色体短臂,国内朱铁兵等[12]研究其内含子6区(PvuⅡ)与8区(HindⅢ)的位点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病关系后发现:LPL基因型PvuⅡ(-)即P-和单倍体H+P-是冠心病的独立遗传危险因素。这两个基因位点的碱基变异可能通过连锁不平衡原理影响LPL编码基因或附近的调控基因的表达,从而间接影响LPL的活性[13]。
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与1-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基因
ACE在RAS系统中,使ACEⅠ转变为ACEⅡ,也使缓激肽的扩血管作用丧失,通过调节血管张力与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参与冠心病的发病。
5.1 ACE基因
近年来研究ACE基因第16内含子中的287-bpDNA片段的插入/缺失(I/D)多肽性对冠心病发病的影响。Cambien[14]、谈红[15]、赖玉琼等[16]研究ACE基因I/D多肽性发现:冠心病组DD型显著高于健康组,尤其是在低危人群中,故认为D等位基因、DD基因型是冠心病的独立遗传危险因素。
虽然血浆中ACE水平约50%受控于ACE基因,但ACE基因多肽性并不直接影响ACE的转录。ACE基因影响血浆ACE水平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5.2 1-型血管紧张素Ⅱ(AngII)受体(AGTR1)基因
AngⅡ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从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AGTR1基因位于3q21-25,项坤三等[17]对AGTR1基因位于3,-UTR的A1166C的变异分析发现:AGTR1基因是冠心病的独立遗传危险因素,但AGTR1—A1166C变异不是通过血脂水平及血压而参与冠心病的发病。
总之,有关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多,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有些结论不一致甚至相悖,这可能与种族差异及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等有关。加强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研究,将有助于全面认识冠心病的发病机理及防治。
参考文献:
[1] Konecky N, Malinow MR,Tunick PA,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plasma homocysteine and aortic atherosclerosis [J].Am Heart J, 1997,5:34- 40.
[2] Jones BG,Rose FA,Tudball N. Lipid peroxidation and homocystein induced toxicity[J].Atherosclerosis,1994,105(2):165- 170.
[3] Tawakol A, Omland T,Gerhard M,et al. Hyperhomocysteinemia is associated with in inpaired endotheliumdependent vasodilation in humans[J]. Circulation,1997,95( 1) : 119- 121.
[4]朱燕青,张晨晖,陈光慧.同型半胱氨酸: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J].生理科学进展,1997,284):334-336.
[5] Rodgers GM,Conn MT.Homocysteine and atherogenic stimulus,reduces protein C activation by arterial and venous endothelial cells[J].Blood,1990,75:895- 901.
[6] Frosst P, Bloom HJ,Milos R, et al.A candiate genetic risk factor for vascular disease:A common mutation in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J].Nature Genet, 1995,10:111- 128.
[7]陈白滨,王新春,于佳梅,等.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肽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8,15(5):300-301.
[8] Tsai MY,Garg U,Key NS,et al.Molecular and biochemical approache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heterozygotes for homocysteinuria[J]. Atherosclerosis, 1996,122:69- 77.
[9]张会利,陈纪林.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动剂抑制剂-1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疾病[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8,19(5):273-275.
[10]张原力,游凯,张丽华,等.载脂蛋白E基因多肽性对血脂及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6):443-447.
[11]顾云,王绿娅,吴桂贤,等.冠心病和脑梗塞患者载脂蛋白B基因多肽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27(1):13-16.
[12]朱铁兵,王海燕,王强,等.冠心病患者脂蛋白脂肪酶基因多肽性的分布分析[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998,6(3):215-218.
[13] Thom JA, Chamberlain JC,Alcolada, et al. Lipoprotein and hepatic lipase gene variants in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J].Atherosclerosis,1990,85:55- 60.
[14]Cambien F, Poirier O,Lecerf L, et al.Deletion polyphysim in the gene for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s a potent risk factor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J]. Nature,1992,359:641.
[15]谈红,张国元,黄超,等.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人群ACE基因多肽性分布及序列测定[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9,16(3):145-147.
[16]赖玉琼,熊华峰,胡晖,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心肌梗死发病的相关性研究[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1999,5(1):1-3.
[17]项坤三,郑泰山,孙多奇,等.1-型血管紧张素II受体基因与中国人冠心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关系[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8,15(1):9-12.
(收稿日期:1999-11-04修回日期:200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