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冠心病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北京地区1984~1997年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变化趋势(中国MONICA方案的研究)

北京地区1984~1997年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变化趋势(中国MONICA方案的研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年第1期第28卷 冠心病研究

作者:赵冬 吴兆苏 王薇 姚丽 周美然

单位:赵冬(北京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流行病研究室 100029);吴兆苏(北京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流行病研究室 100029);王薇(北京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流行病研究室 100029);姚丽(北京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流行病研究室 100029);周美然(北京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流行病研究室 100029)

  关键词: 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MONICA方案;流行病学

  摘 要:目的 研究北京地区群1984~1997年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变化趋势的方向、强度以及在不同性别、年龄群中的特点。方法 采用北京地区心血管病群监测(MONICA研究)及后续研究的资料,按年度、性别、年龄分别计算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粗率和(或)年龄标化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计算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年平均变化率和统计学显著性。结果 1984~1993年北京地区急性冠心病事件标化发病率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3%。1984~1997年急性冠心病事件标化发病率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7% 男性的年平均增长率大于女性。研究初期和研究末期相比, 多数年龄组发病率有所增加, 其中男性70~74岁组每10万群发病率的绝对增加幅度最大,率差为132/10万。女性55~59岁以上各年龄组的发病率都有所上升,除65~69岁外,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结论 北京地区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应加强北京地区群冠心病预防的工作。

The trend of incidence rate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 from 1984 to 1997 in Beijing area: Sino-MONICA Project

ZHAO Dong WU Zhaosu WANG Wei, et al.

  (Beijing Institute of Heart, Lung & Blood Vessel diseases,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imate the trend of incidence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 in the population aged 35-74 in Beijing area from 1984 to 1997.Methods The new cases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 occurred in the defined population in Beijing area were continually collected through an established monitoring system from 1984 to 1997, as part of study of the MONICA (multinational monitoring of the trends and determinant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project and its extensional study. The trend was calculated both from raw rates and age-standardized annual rates(r) with the log-liner model. The estimate 100b was expressed as 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Results The 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was 2.3% for the total population aged 35-74 from 1984-1993, and 1.7% for part of the population that had data from 1984-1997. The increasing trend was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male population compared with female. Most of the age group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rates in the end stage of MONICA project when compared with the rates in its early stage. Among the age groups, change in the 70-74 age group was most remarkable.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 is rising in the population of Beijing area. Prevention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his area.

  Key wordsAcute coronary events; Incidence; MONICA project; Epidemiology

  急性冠心病事件包括致死性或非致死性的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猝死和慢性冠心病死亡。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衡量冠心病对一个群生命和健康危害程度、预测医疗资源的需求及进行病因学研究最有效的指标。1984~1993年间, 北京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作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多国心血管病趋势及决定因素的研究(MONICA方案)的正式协作中心,对北京地区约47万25~74岁群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发病率、死亡率及发病危险因素水平进行监测研究。方案结束后, 在部分监测群中继续此项研究。本研究对1984~1997年间北京地区群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趋势进行定量分析, 旨在探讨北京地区群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发展变化趋势及在不同性别、年龄群中的特点, 为了解冠心病目前及今后对北京地区群的危害程度,预测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及制定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表1 1984~1993年北京地区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35~74岁年龄组,1/100 000)

年度 男  性 女  性 总  计
发病 粗率 标化发病率 发病 粗率 标化发病率 发病 粗率 标化发病率
1984

166

116

126

73

50

57

239

82

91

1985 171 117 129 94 61 70 265 88 97
1986 210 140 147 102 65 72 312 101 109
1987 197 126 139 110 68 77 307 96 105
1988 210 131 141 114 68 75 324 99 106
1989 212 128 138 104 61 67 316 94 101
1990 252 150 161 124 72 79 376 111 118
1991 247 155 166 88 54 58 335 104 109
1992 233 148 151 117 74 76 350 111 113
1993 238 147 151 123 76 82 361 111 118
年平均增长率(b^%) 3.5** 2.3*   2.5 1.6   3** 2.3*
95%可信区间(CI) 1.7,5.3 1.2,3.8   -1,4.9 -1.6,4.8   1.6,4.3 1,3.5

注:^ 回归系数;* P<0.01,**P<0.05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

  1.MONICA研究阶段:监测群为有北京市正式户口的25~74岁的自然群,监测范围遍及北京市七个区,监测年度从1984年1月1日到1993年12月31日,年平均监测口为471 462 。每年第三季度,以当年6月30日为截止日期对上一年度的口变动(年龄组的变动、监测群的迁入、迁出及死亡)进行调整。

  2.MONICA研究后继续监测阶段: 从1994年至1997年监测群从原有的年平均471 462减少到161 434口调整改为两年1次,方法同MONICA研究。

  二、急性冠心病事件的登记及诊断分类

  1.登记的范围:从1984年1月1日起,对每年监测群中新发生的急性冠心病事件进行登记。并通过三级监测网系统核实和上报[1]。急性冠心病事件包括致死性和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猝死和各类冠心病死亡,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为410.0 到414.9。事件以28天为界,超过28天后发生的急性冠心病事件计为另一次事件。

  2.登记的内容:包括口学资料及与发病有关的临床资料,如出生日期、性别、发病死亡日期、首发症状、心电图、酶学、过去冠心病史及治疗处理情况等。

  3.诊断分类:按照WHO-MONICA方案,急性冠心病事件主要分为确定的(编码=1)、可能的(编码=2)、资料不全但可疑的(编码=9)事件。详细诊断分类标准请参见文献[2]。

  四、统计分析方法

  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表示为10万分之率,用世界标准口5岁年龄分组构成作为直接标化法的权重计算标准化率。因25~34岁年龄组发病数极少,故急性冠心病事件标化发病率和年龄专率的计算均限制在35~74岁年龄组。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趋势的分析采用回归分析方法,以标化率的自然对数(r)作为因变量,时间(t)作为自变量,其公式为:ln(r)=a+bt。回归系数b值乘以100近似于发病率的年百分率变化,而b值的统计学显著性则作为判断趋势是否具有显著性的标准[3]。年龄专率的统计学显著性检验采用泊松分布差别的显著性检验方法[4]。 数据的分析采用SPSS计算机统计软件。

  结果

  一、北京地区心血管病监测区1984~1993年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变化趋势

  1984~1993年期间, 北京地区心血管病监测区共登记35~74岁年龄组急性冠心病事件3 185次,其中男性2 136次(致死性事件1 279次,非致死性事件857次),女性1 049次(致死性事件736次,非致死性事件313次)。各年度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次、粗率及年龄标化发病率按男女列于表1。

  1984~1993年,北京地区心血管病监测区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总群年龄标化率年平均增长率为2.3%(P<0.05), 粗率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P<0.01)。男性急性冠心病事件的上升趋势较女性明显,标化率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3% (P< 0.05); 粗率为3.5%(P<0.01)。女性亦呈上升趋势, 标化率的年平均增长率均为1.6%, 粗率为2.6%, 但无统计学显著意义。因世界标准口构成中老年所占权重略大于北京监测区实际口构成, 所以标化率高于粗率。各5岁年龄组在研究开始(1984~1985年)、研究中期(1988~1989年)及研究末期(1992~1993年)发病率的比较见表2。

表2 急性冠心病事件年龄发病专率10年研究期间的变化(1/100 000)

年龄组(岁)* 研究开始 研究中期 研究末期 P值**
男性        
40~44

24

25

28

>0.05

45~49 42 63 63 <0.05
50~54 99 96 130 <0.05
55~59 174 212 193 <0.05
60~64 248 209 311 <0.01
65~69 401 469 328 <0.05***
70~74 406 456 538 <0.01
女性        
40~44 8 4 6 >0.05
45~49 20 10 22 >0.05
50~54 48 34 48 >0.05
55~59 50 85 66 <0.05
60~64 126 190 146 <0.01
65~69 228 224 260 >0.05
70~74 321 349 410 <0.01

  注:* 因35~39岁组的发病数极少,故未列出;** 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1992~1993年与1984~1985年(或)1988~1989年与1984~1985年相比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 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1988~1989年比1984~1985年升高,统计学有显著差异,但1992~1993年的下降亦有统计学意义

  表2显示:除40~44岁和65~69岁组外, 男性各年龄组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都有所上升,且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 1992~1993年与1984~1985年相比,每10万群发病率绝对上升幅度最多的是70~74岁组(率差为132/10万),但10年间相对增加幅度最大的是45~49岁组,为50%。女性55~59岁及以上各年龄组的发病率都有所上升,且除65~69岁组外,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每10万群发病率绝对上升幅度最多的也是70~74岁组(率差为89/10万),10年间相对增加幅度最大的是55~59岁组,为32%。各年龄组研究开始阶段与研究末期发病率的率差及变化的百分率见表3。

表3 各年龄组研究开始阶段(1984~1985年)与研究末期

  (1992~1993年)发病率的率差、变化的百分率

年龄组

  (岁)

男性率差

  (95%CI)

百分率 女性率差

  (95%CI)

百分率
40~44  +4(1,8)

17

-2(-0.7,-5)

-25

45~49 +21(12,30) 50 +2(0.7,5) 10
50~54 +31(20,42) 31  0(0,0) 0
55~59 +19(10,28) 11 +16(8,24) 32
60~64 +63(55,71) 25 +20(11,29) 16
65~69 -73(-56,-90) -18 +32(21,43) 14
70~74 132(110,155) 33 +89(71,107) 28

注:+=增加,-=减少

  二、部分监测群1984~1997年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变化趋势

  MONICA研究结束后, 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监测在部分群中继续至今。这部分群1984~1997年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变化趋势与整个群1984~1993年趋势基本相同,男性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年平均增长率为2.1% (P<0.05) ,女性为1.1%(P>0.05),合计1.7%(表4)。

表4 部分监测群1984~1997年急性冠心病事件年龄标化

  发病率的变化趋势(35~74岁,1/100 000)

年度 男性 女性 合计
1984

146

62

104

1985 156 116 136
1986 184 108 146
1987 220 81 150
1988 202 97 150
1989 217 83 150
1990 234 136 185
1991 241 90 166
1992 234 95 165
1993 213 128 171
1994 194 121 158
1995 171 78 125
1996 220 83 152
1997 244 112 178
年平均增长率(b%) 2.1* 1.1 1.7
95%CI 0.1,4 -2,4 -0.2,4

注:* P<0.05

  讨论

  冠心病是危害我国健康生命的主要心血管病之一。由于冠心病起病隐匿、多数慢性冠心病病缺乏典型症状,且无简单无创的诊断筛查方法,所以目前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主要以急性冠心病事件在群中的发病率、死亡率作为观测指标。 MONICA方案及其后继续的监测研究以较大的自然群样本对北京地区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进行了十几年的连续性观察, 这些观察的数据为明确了解冠心病在北京地区的危害程度、变化趋势的方向及强度提供了客观的证据。

  研究显示,北京地区群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无论是10年MONICA研究监测资料的分析结果(年平均增长率2.3%)还是部分群14年监测的结果(年平均增长率1.7%)都表明了这一点(1995年发病率明显低于邻近2年,已超出随机变化的幅度,并且明显影响了回归分析的结果。估计为急性冠心病事件漏报所致)。以1993年MONICA研究35~74岁群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发病率(粗率)粗略估算, 全北京地区35~74岁年龄组(以最近一次全国口调查北京地区口为准),1993年约有急性冠心病事件4 700例, 其中约2/3为死亡病例(约2 000例以猝死形式死于院外[5]),根据现在的发展趋势,10年后(2003年),这个数字可能上升为5 800~6 000例左右,其中2 500例(较1993年约增加500例)死于院外,而可能住院的数约增加1 000~1 300

  尽管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趋势在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组之间有所差别,但上升为主导趋势。男性总的年平均增长率大于女性。分析研究初期(1984~1985年)与研究末期(1992~1993年)不同年龄组发病数增加的绝对频数(每10万群的率差)和相对频数(与研究初期相比增加的百分数)发现,与其它年龄组相比, 70~74岁组发病率的上升较为突出,男女均为绝对频数第一,相对频数第二。男性65~69岁组在研究末期(1992~1993年平均发病率)明显的反趋势下降可能与事件漏报有关。

  与我国其他省市比较,北京地区的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发病率位于前列[6],与之相反, 在WHO-MONICA方案21个国家, 37个中心急性冠心病事件年龄标化发病率从高到低的排列中,北京地区男性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为倒数第一, 女性为倒数第二。但比较1984~1993年的变化趋势,中国北京地区位于少数几个呈上升趋势的国家之中[7]

  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发病率的变化与群中冠心病危险因素水平的变化有关。北京地区在MONICA研究期间所做的3次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的资料显示,北京地区群冠心病危险因素水平有所增加,特别是男性[8],这与群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上升趋势相一致。但急性冠心病事件只是冠心病最严重的表现形式,它的发病率不仅受群冠心病危险因素水平的影响,也与冠心病其它表现形式,如稳定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控制状况有关。

  本研究结果强烈提示,加强北京地区群冠心病预防工作势在必行。因为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不断上升趋势不仅增加对北京地区群生命健康的危害程度, 同时也会不断增加对医疗资源的需要, 从而增加个和社会的负担。根据北京地区MONICA研究长期监测的结果,在制定冠心病预防策略时应更侧重一级预防,因北京地区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数远远低于脑卒中事件,在国际比较中也属低发区。虽呈上升趋势,其速度尚较平稳缓慢。在10年内应不会构成较大的病数与医院资源的供需矛盾。而群的危险因素水平却在增加。因此,在群中积极开展冠心病的一级预防,降低或控制群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的水平,减少新冠心病的发生,是较符合费用-效益的预防策略。同时,也应加强以改善冠心病病预后,控制疾病发展为目的的二级预防,这也是降低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重要途径。北京地区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或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过渡时期,冠心病及危险因素的变化特征。

  基金项目:“七·五”国家医学科技攻关项目(75-62-02-02)

   参考文献:

  1 Wu ZS, Hong ZG, Yao CH,et al. Sino-MONICA-Beijing study: report of the results between 1983-1985. Chin Med J,1987,100:611-620.

  2 WHO MONICA Project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ONICA project: a major international collabration. J Clin Epidemiol, 1988, 41:105-114.

  3 Saloman V, Miettinen H, Kuulasmaa K, et al. Declin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ortality in Finland during 1983 to 1992: role of incidence, recurrence, and case- fatality. Circulation , 1996, 94:3130-3137.

  4 许世瑾. 医学统计方法.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8. 153.

  5 赵冬, 吴兆苏, 姚丽,等. 北京地区急性冠心病事件病死率的变化趋势-MONICA 方案的研究结果.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4,22:353-355.

  6 吴兆苏,姚崇华, 赵冬, 等. 我国多省市心血管病趋势及决定因素的群监测(中国MONICA方案). I. 发病率和死亡率监测结果.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 6-9.

  7 Tunstall-Pedoe H, Kuulasmaa K, Mahonen M, et al. Contribution of trends in survival and coronary-event rates to changes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ortality: 10-year results from 37 WHO MONICA project populations. Lancet,1999,353:1547-1557.

  8 吴兆苏,姚崇华, 赵冬, 等. 我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发病趋势及决定因素的群监测(中国MONICA方案).II. 群危险因素监测结果.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255-258.

收稿日期:1999-06-07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运动与多巴酚丁胺负荷<sup>99m</sup>锝-焦磷酸盐心肌显像诊断冠心病价值的比较
焦点新闻
·白细胞介素6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生长及核因子激活的
·急性白血病患者止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急性白血病患者酪氨酸激酶基因BMX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中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t(8;21)白血病随访中的应用
·直接原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
·婴儿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点
·小儿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分化型一例
·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粘附分子Mac-1、LFA-1、L-选择素的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