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一例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9年第2期第13卷 病例报告
作者:刘泽生1 Kevin Monahan2
单位:1 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广州510120);2 美国波士顿Harvard-Thorndike电生理研究所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4岁。反复发作心悸2个月,心悸半小时急诊。4年前曾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入院检查:血压90/60 mmHg。神志清楚,心率125 bpm、律齐。未闻及特征性杂音。心电图(ECG)有如下特点(见图1):①心动过速的QRS波群宽度128 ms,频率125 bpm。QRS波群后均可见逆行P(P')波(Ⅱ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呈1∶1室房逆传。在I及V1导联连续记录中,第6个QRS波群是P'波下传的心室回波,该波较窄亦有激动逆传心房,但未再下传,心动过速持续。V1导联室上性下传的QRS波群,其r波间期<心动过速的r波间期(>0.04 s)。考虑为室性心动过速(VT)。②QⅡ、Ⅲ、aVF>R/4。ECG诊断:①VT伴1∶1室房逆传;②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用药前VT自动转为窦性心律。为了进一步确诊和治疗行心内电生理(EPS)检查。
图1 说明见正文
在常规消毒和局麻下,从静脉将电极导管送至高位右房(HRA)、His束(HIS)、冠状静脉窦(CS)、右室流出道(RVOT)及右室尖部(RVA)。经股动脉将标测/消融导管送入左室。经常规EPS检查证实为VT后,行起搏标测及心内膜激动标测(按Josephson方案),确定靶点位置,拟行射频消融术(RFCA)。EPS检查结果如下:①窦性心律时,RR间期700 ms、AH间期140 ms、HV间期57 ms。②心房起搏周期450 ms出现房室结文氏现象。起搏周期400 ms又见1∶1房室传导。③未发现旁道及房室结双通道。④心房或心室刺激容易诱发与临床发作相似的VT。VT周期550 ms,V1导联呈右束支阻滞型(RBBB)、电轴左偏(LAD),可见1∶1室房逆传。VT时血流动力学稳定,能被心室起搏终止。⑤在上述VT发作中,心房起搏达500 ms时能拖带VT并保持室上性的QRS波群形态(见图2)。图2之始可见3个HRA起搏刺激均带出室上性的QRS波群,起搏间期500 ms时在MAPd(标测导管远端)处测量起搏停止后的第一个非起搏间期(即室上性QRS波群与VT的第1个QRS波组成的间期)为500 ms,等于起搏间期,显示拖带现象。VT回转后,其QRS波群均与临床发作的VT形态相似。心内电图示VT的心室激动均在心房激动之前。除第1个A波落在QRS波群中,显示房室分离外,其余A波均出现在QRS波群后,符合逆行心房激动序列,为逆行A波。VA间期(在HRA测量QRS波群起始至A波起始的间期)为120 ms,显示有规律的1∶1逆传。⑥VT时心内膜激动顺序标测与窦性心律时起搏标测证实VT起源于左室基底隔部,相当于Josephson左室心内膜标测点“4”的位置[1]。该处VT时心内膜激动时间早于QRS波群85 ms,以该处作为消融靶点。在VT时行RFCA,释放电能30 W共120 s。VT终止。再行刺激未能诱出心动过速,VT消融成功。
图2 说明见正文
2 讨论
2.1 有关VT的ECG诊断 本例RBBB/LAD VT的QRS波群宽128 ms、频率偏慢、伴1∶1室房逆传,易与室上性心动过速混淆。图中偶见P'波下传的窄QRS波群。与心动过速的QRS波群形态不同,可除外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及前传正常房室旁道的预激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P'R间期>RP'间期亦可除外前传旁道的AVRT。结合心动过速时V1导联出现宽r波,>0.04 s[1],支持VT的诊断。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病史亦提示VT的可能。EPS证实本例为起源于左室基底隔部的VT。隔部起源的VT使两心室同时活动,故QRS波群间期可近似窦性或略增宽(如本例)。在VT频率慢、逆传功能良好的患者亦可见1∶1室房逆传。
2.2 VT能为心房起搏拖带(Entrainment) 在VT时,以较快于VT的频率行心房起搏,可见QRS波群变窄,呈室上性。起搏停止后VT持续,且第一个非起搏周期等于起搏周期,提示最后一次的心房起搏穿透折返环的可激动间隙(Excitable gap),这是VT能为心房起搏拖带的表现。Almendral等[2]认为心房起搏拖带VT的现象,反映VT的心室激动起源处与窦性心律时心室最早的激动部位相同。本例VT起源于隔部即是。另外,心房起搏能拖带VT并保持一种室上性QRS波群形态,提示VT的折返环必然很小。
2.3 VT的RFCA治疗 本例以VT时心内膜激动时间早于QRS波群85 ms处作为靶点成功消融VT。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等器质性心脏病VT,可因结构或心电改变所致,RFCA损伤范围有限致使其治疗成功率未能令人满意。本例为单形性、心室率偏慢的持续性VT,血流动力学稳定保证心内膜各点的标测,而且折返通路不复杂,折返环小,故与一般心肌梗死后VT病例相比,较易为RFCA终止。
参考文献
1 Josephson ME.Clinical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y techniques and interpretations.2nd ed.Philadelphia:Lea & Febiger,1993.418-428
2 Almendral JM,Gottlied C,Marchlinski FE,et al.Entrainment of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by atrial depolarization.Am J Cardiol,1985,56:298
(1998-06-18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