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抓好学术制高点和增长点 编好《国医大师传承录》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22-04-08
•中医药著作出版要做到推陈出新、不落窠臼,需要把握开启山林、独树一帜、引领方向、群体传播、持续影响、可以复制六个方面的考量,具备大师本人、传承人、出版社三个要素,处理好厚与薄、全与专、道与术、传与承、传统与现代五个关系。
 
•可以从三个方面评定中医药著作的出版是否真正推动了中医药传承工作,一是重印,二是再版,三是获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编写《国医大师传承录》,不仅是中医药学术界的一件大事,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国医大师的群体系列著作不仅现在要体现当代水平,若干年后也应当是有重要学术地位的历史文献,所以说既意义重大又十分艰难。毋庸置疑,大师之作是造诣高深之作,是弘道传承之作。大师写的书如果达不到著书立说、传承传播、学术推动的作用,就不一定是大师之作。而不是大师写的书,如果既有理论学说又有科学发现,并且行之有效,也是大师之作。所以,不能以人论文,而应当以学术价值、学术贡献、销量趋势为导向。
 
我们对近10年出版的国医大师书籍进行了统计,包括书籍的布局、分类,以及每一位国医大师出了多少书都进行了一次分析,可能这份工作还没有人做过。为什么要做这份工作呢?因为只有把过去的工作回顾一下,明白前面做了什么事,做到了什么程度,才能讨论我们未来怎么走。下面我讲三点:第一是把过去10年国医大师出版的各类书籍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第二是回答出版社提出“如何推陈出新,不落窠臼”的问题;第三是讨论如何评价这类图书质量的问题。
 
近十年国医大师出版书籍情况
 
首先说第一部分内容,从出版发行趋势看,2010年~2021年出版国医大师经验传承、医案医话、生平经历等各类书籍共413本,其中2016年、2018年国医大师出版书籍的数量还在一个相对平稳趋势,分别出版了60本和46本著作。但是2018年往后就开始下降,2019年出版了27本,2020年出了版13本,2021年出版了14本,这提示我们要研究一下这个现象。
 
从书籍类别看,包括国医大师临证经验、养生保健、生平经历、解读中医经典以及诗词书法手稿这五大类。在临证经验类书籍里又分了四种,有国医大师诊治病症的书,国医大师临床常用方药,国医大师跟师记录(包括学生跟师的临床实录、大师的教学实录等),以及国医大师的医论、医案、医话。养生保健的书例如《国医大师邓铁涛康寿之道》《国医大师孙光荣论中医养生》都在里面。国医大师每个人都有其特点,我们把三批国医大师每一批、每一位出版了多少书做了饼图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每一位大师出版书籍的情况。朱良春、周仲瑛、邓铁涛三位国医大师都是出版书籍数量相对比较多的。
 
出版国医大师书籍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科学出版社79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66部、人民卫生出版社42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42种、人民军医出版社27部、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3种、学苑出版社15种、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2部、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5部。
 
如何推陈出新、不落窠臼
 
现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提出来“推陈出新、不落窠臼”这个观点非常了不起,就是以前出了这么多书,现在我们要呈现出一个崭新的面貌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要把握六个方面的考量,具备三个要素,处理好五个关系。
 
把握六个方面的考量
 
什么叫大师之作?称谓为“国医大师”写的著作文章就是大师之作了吗?可能不一定。如若医案里食积了用保和丸,气郁了用逍遥散,痛经了用温经汤,诸如此类肯定不是大师之作。那大师之作是什么呢?有六个方面的要求考量:
 
第一个是开启山林。这个学说、这个理论、这个思想别人没说过,你说了就叫大师,就是鼻祖,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原创。看看现在我们的书里有多少原创?所谓原创,无论是理论还是学说,皆由此而发生的东西叫作原创。为什么李东垣提出脾胃元气论并阐发用药的升降浮沉理论,成了易水学派代表?就因为他是原创,《脾胃论》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人,由它开头了,发生了。《内外伤辨惑论》的提出建立了与伤寒相对应的内伤学说,使外感与内伤的辨证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备,推动了学术进步。我们都知道《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治疟,这本书早在1700年前就发现了斑疹伤寒,记录得非常完整,早于法国1000多年。还有,大家现在都知道粪便移植,第一个记载粪便药用的不是别人,就是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这就是原创,首次发现,首先提出理论。
 
第二个是独树一帜。帜是旗子,独树一帜就是要单独树起一面旗子,有独特风格、有所独创、自成一家。不只是独到的经验和匠心独运,好的方子那只是一个经验,但是要独树一帜的时候那就是一面旗子了。好比国画里面李可染画泼墨山水、画牛,徐悲鸿画马,黄胄画驴子,齐白石画虾,那都不一样。如果大家都一样画牛、画马、画驴、画虾,那叫大师吗?书法也是,王羲之的《兰亭序》也好,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也好,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也好,他们都不一样,这都是历史上的例子。那现在我们大家都来写医案,医案是要有的,就看它达到什么水平,而不仅仅是记录。比如我们写个医案,加一堆方子的解读,香附是什么功效,附子是什么作用,这都是什么年代的事?是1934年的水平。不是说不要这些内容,是要的,我在讲科研方法的时候也说,我们现在做循证、做真实世界,就不要个案了吗?是要的,但这个个案是有章法有示范的个案,得是有典型意义的,有特殊价值的,而不是说随便来个病案的解读。王旭高写了《治肝三十法》,大家现在都在用他这三十法,肝气、肝风、肝火,治肝气的时候又有疏肝理气法、疏肝通络法、柔肝法、缓肝法,现在大家谁不用这三十法,对不对?陈士铎的《石室秘录》总结了正治法、反治法、顺治法、逆治法、寒治法、热治法等一百二十八法,学治病当学治法,盖病无穷尽,病无定势,是故陈士铎的一百二十八法使治诸病有了抓手。还有徐灵胎提出主病主方论,这都是了不起的事情。
 
第三个是引领方向。大师不引领方向谁引领方向?我们中医学的传承在随着时代前行,总书记说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如果还是诸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怎么传承,所以要建立新的话语体系。尤其大师们要有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什么?中医的话语体系、领军人才的培养、当代教育模式、知识产权保护、一带一路等,还有交叉学科。交叉学科是一个基本的态势,没有学科的交叉中医就难以在新时代环境下发展。那么,120位国医大师都要有战略思维吗?那倒不是,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但是必须要有人有这个战略思维。没有战略思维我们中医学怎么能够在当下时代环境中有自己的话语权?大师都没有战略思维,要谁来有战略思维?所以要引领方向、影响走向。
 
第四个是群体传播。大师的东西要有引领性,产生影响力,产生推动力,形成生产力,要有群体传播。如果这个方向没人用,没有群体传播,也就是对中医学没有起到贡献作用,那就不行。
 
第五个是持续影响。不是短时间的传播,要永远的传播,什么时候拿出来都有用。例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吴又可的“杂气论”、《温疫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寒疫证治,余师愚的清瘟败毒饮,这些内容任何时候发生疫情拿出来它就发挥作用,经得起实践检验,这叫持续作用、持续影响。
 
第六个是可以复制。复制是有规律可循,且不断被实践检验。《医学衷中参西录》的作者张锡纯说:“屡试屡效,而后笔之于书,公诸医界。迨医界亦用其书屡效,而后可传诸异祀,永为医界法程。”这就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生命力。
 
总之,我们这套书的读者对象不仅是中医药人,是全社会——西医同志们也在读。如果这套国医大师的书可持续、可引领、可复制、可影响,那学术价值就高了。只要我们发出这样的声音,不要求每个人都达到这六点,但至少要有一两点。因为从第一批国医大师到现在这一批国医大师,都是全国遴选出来有较高学术水准的。
 
具备三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大师本人。要想把这件事做好,首先大师是主体,大师本身要有真金白银,也就是真才实学。评上国医大师都是有真金白银的。章次公为什么是章次公,秦伯未为什么是秦伯未,他们那个时候没有评大师,但什么时候章次公、秦伯未都是大师,因为他们有真金白银。真金白银一定是大师自己拿手的东西,而且一定要有存量。这是做好这件事最基本的要素,因为这件事的核心人物是大师本身,不是别人。
 
第二个要素是传承人。传承人也重要。李东垣有很多书,只有《内外伤辨惑论》是他生前定稿并自己写的序,其他书是怎么出来的?李东垣临终时把学生罗天益叫来,将平日所著之书,检勘为帙,以类相从,由罗天益完成出版。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也不是叶天士写的,是叶天士泛舟湖上给学生讲述,学生华岫云整理出来的。钱已的《小儿药证直诀》也不是钱已写的,是阎季忠整理出来的。所以第二要素是徒弟,是传承人。
 
第三个要素是出版社。出版社不仅是组织者,而且能够出创意,出大纲,把控质量,整体提升,打磨闪亮。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处理好五个关系
 
第一,厚与薄的关系。中医著作要有大部头、有厚的,像《千金方》《外台秘要》都是大部头,我写的《中医藏象学》也是厚的,13万多字,已印刷五次,现在要出第四版。但不要贪厚,处理好厚与薄的关系。很多薄的书含金量很高。《医林改错》36个方就有7个著名的方,比如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全中国、全世界哪个中医不用血府逐瘀汤?很了不起。《医林改错》写了42年,写了一个小薄本,3万字。我们能不能从这些国医大师的著作中拿出一些精品来,搞出一些方子来。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大与小、厚与薄的问题,不要老是搞大部头。能搞大部头是能耐,那是很好的事情。但是“薄”这种精粹的东西、千锤百炼的东西是我们最需要的。
 
第二,全与专的关系。不要内、外、大、小、喉什么病都写,就丛书而言可写优势病种。关于优势病种,120名国医大师,写120个优势病种就了不得了。120位国医大师,一位有1个优势病种,1个优势病种有1个方子,就120个方子了。王清任也才有30多个方。这样中医人不是从此挺起来了吗?但是120个优势病种和西医的治疗相比较,要拿出经得起第三方评价的东西。不是我们没有,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呈现,没有科学地呈现。因此,要做到这个事情,要解决好全与专的问题。
 
第三,道与术的关系。要解决道与术的问题,要凝练思想,要说思想发生的过程,这样的书不好写。萧龙友先生在其《医范十条》中说:“中国之医,有道有术。黄帝岐伯之问答,道与术并论者也……”说明道与术的重要性。所以,道术并重,有术有道,汲精弘道,要道术并重。整理老中医学术思想的时候,诸如活血化瘀、调理脾胃、疏肝理气、五脏相关,这是老中医的原创思想吗?不是。所以说,要出一个思想是很难很难的事情。道与术的并重,道就是思想,道就是理论,道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如果说“名老中医经验集”就是研究临床经验,可能有思想,可能没有思想,而“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集”就不一样。因为是大师之作,我们这部书有两个难点,一个是制高点,一个是增长点。如果没有学术制高点和学术增长点,编这部书有什么意义?
 
第四,传与承的关系。传与承是两个方面的事情。毫无疑问,“传”是老师倾其所有传给学生;“承”是学生继承发扬,推动学术的进程。如易水学派由东垣师承张元素再传王好古、罗天益不断完善发展;河间之学传荆山浮屠,再传罗知悌,继传朱丹溪,名贤辈出,代代相传,兴盛不衰。而国医大师亦当名师出高徒,“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当下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武装”和“包装”。有的学生整理老中医文案加了一堆概念文献,老中医说我根本没有这回事,硬包装出来的。我在西苑医院时,就听赵锡武老师说过,我本来就没有这个思想,怎么给我整理出来的这个思想?没有这个思想,非要说是这个思想。所以思想要武装不要包装,不能偷梁换柱。
 
第五,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即转型问题。我们的国医大师们有现代型的,也有传统型的,但不管是哪种类型,我们现在总体来说要转型。怎么转型呢?可以是循证的,可以是真实世界的,可以是思维导图的,可以是知识图谱的,图形、信息、可视化展现是核心。要让人感到这些大师已经不是过去的大师们,是新时代的大师们。如果看不到这些印记,看不到时代给我们的推进,中医学就难以伴随时代前行。
 
如何评价书的质量
 
最后一个是质量评定问题。怎么评定传承做得好不好呢?可以从三个方面评定。一是是否重印,大家看刚才我统计的书数目的曲线,数字开始慢慢往下掉了。如果没有重印书,说明没有什么人看。按照我们写文章说的他引率一样,没有他引率又有什么意义呢?二是是否再版,就是说这部书被再版了没有,被修订了没有。三是是否获奖。这是三个评价体系。所以最后做得好不好,我认为都是有办法评价的。书如果卖不动了,还好什么?我看不怎么好,就是没人看了。
 
最后想说,所有形式都要服务于学术的质量,不要普遍开花。先出来一个本子,拿出来看看,这个样本如果达到大师水平了,我们就照着来。我们自己看,别人也要看。如果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把这件“领头羊”的事做好了,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们要以博大的胸襟,宽广价值的使命,内在的精神风格,编好这部书,造就中国学术和图书出版的辉煌。(本文整理自2022年3月17日王琦在《国医大师传承录》专家论证会上的发言,作者: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琦)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