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浙派中医对《黄帝内经》学术传承的贡献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8-04-15
浙江中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名医辈 出,著述丰富。浙派中医系指生活行医在浙江地区 的历代著名中医药大家群体。据考证 [1 ]序2 ,民国以 前浙江名医有史可考者有 1700 余人,中医药著作 达1800 余种,为中医学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 献。浙派中医大家中大部分都非常重视对中医经典 尤其是 《黄帝内经》的研究,他们在传承与发展 《黄帝内经》学术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形成了 浙派中医最有代表性的医学流派分支,即医经学派。 其中的代表医家如滑寿、马莳、张介宾、张志聪等, 成为元、明、清时期医学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也 成为 《黄帝内经》 学术发展史上集大成者和杰出代表。 浙派中医对 《黄帝内经》学术的传承和发展, 集中体现在对于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的类分研究 和注疏考订两方面。由于 《黄帝内经》在医学经典 著作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独特地位,占据了 我国现存最早、理论最为完善、极具临床指导价值 等制高点,所以传承与发展好 《黄帝内经》学术具 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该书的成书年代久远,文字古 奥,历代传世过程中又多有脱简虫夺现象发生,给 后世学者研读造成不少的困难,因此,类分研究和 注疏考订研究就成为传承经典不可或缺的首要工作, 浙派中医学者们对此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为 《黄 帝内经》学术的传承作出了的重要贡献。

1 类分研究

类分研究 《黄帝内经》的浙派中医大家中, 首先要提及的是元代滑寿 ( 1304—1386) 。滑寿, 字伯仁,一字伯休,晚号樱宁生,浙江余姚人,是 元末明初的著名医家。他自幼聪明好学,善诗文, 通经史诸家。先从京口名医王居中学医,研读 《素问 》《难经》 ,颇有心得,遂著成 《读素问钞》 和 《难经本义》二书。后来又随东平高洞阳学习 针法,遂对经络悉心研究,并取 《黄帝内经》等 书中有关经络、针灸的理论进行研究,著 《十四 经发挥》3 卷。提出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与其他奇 经不同,应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而成十四经,并在 《素问 》 《灵枢》的基础上,通考腧穴 657 个,考 正其阴阳之往来,推其骨孔之所驻会,详加训释。 因而滑寿对于 《黄帝内经》的理论分类以及经络 腧穴都作了深入的研究 [2 ] 。

《读素问钞》一书首创节要类编 《黄帝内经》 , 开启了摘要分类编选研究 《黄帝内经》的先河。 滑寿在熟读 《黄帝内经》原文的基础上,认为 “删去繁芜,摄其枢要”地选编选读 《黄帝内经》 是研习经典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创造性地将 《素 问》81 篇有关内容分门类编次为藏象、经度、脉 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脉、针刺、阴阳、标 本、运气、汇萃共 12 类,基本做到了删繁摄要, 以类相从,各就部居的目的。这种方法比起杨上善 的全面类分更有难度,也更加契合后人学习研究经 典的实际情况,而且 《黄帝内经太素》流传至宋 代以后已在国内失传,公私书目均无著录,故而推 断滑寿在著作时已无从参阅 。《读素问钞》的分类 与摘编可以说是滑寿的创新之作,所以明代的汪机 称赞滑寿 “非深得岐黄之学者不能也” ,可谓是非 常中肯的评价。滑寿之作后来经汪机补入注释,刊 入 《汪氏医学丛书》中,后经丁瓒为之补注,并 附入滑寿 《诊家枢要》一卷,名为 《素问钞补 正》 ,风行一时,其所创之摘要分类的方法为李中 梓等编写 《内经知要》所采用,也成为后世中医 经典教科书的编写模板,为 《黄帝内经》重要学 术观点的提炼和推广奠定了基础 [3 ] 。

自滑寿后,浙江会稽山阴 ( 今绍兴) 人张景 岳 ( 1563—1640) 对于类分研究 《黄帝内经》作 出了巨大贡献。张景岳名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 子。他出身官宦之家,才思敏捷,自幼好学,遍览 诸子百家、经史典籍,幼时即从父学医,研习 《黄帝内经》 ,后从师京畿名医金英 ( 字梦石) ,尽 得其传,中年以后返回乡里,全力研究岐黄之术, 专心从事于临床诊疗,著书立说。张景岳认为, 《素问 》 《灵枢》 “经文奥衍,研阅诚难” ,唯有 “尽易旧制,颠倒一番,从类分门然后附意阐发” , 故而将全书进行类分研究。他历时 40 年,易稿 4 次,撰成 《类经》一书,附 《图翼》11 卷 、 《附 翼》4 卷 。《类经》将 《素问》 《灵枢》两书的全 部内容分为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 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 12 大 类,共 390 篇,是全面类分研究 《黄帝内经》的 集大成者,而且他的分类较杨上善的 19 类更加扼 要。现代医家任应秋评说张景岳之学是 “穷四十 年的精力探索到 《黄帝内经》学术思想,……对 整部 《黄帝内经》颠倒易制,从类分门,理出理 论体系,而为医学理论的基础,并倡言医学理论的 重要性” [4 ] 。

《类经》分类研究 《黄帝内经》学术思想,集 中体现在通过对 《素问 》《灵枢》全书进行类编的 方式,一方面大量地保留了全篇整体分类选编,其 中 《素问》34 篇 、 《灵枢》49 篇,较好地保证了 《黄帝内经》一书内容上的完整性; 另一方面也对 重复经文进行取舍,如对 《素问 》《灵枢》间彼此 重复的 《素问·诊要经终论》和 《灵枢·终始》 等六节经文,其中五节取 《素问》而舍 《灵枢》 , 一节取 《灵枢》而舍 《素问》 ,体现了其分类选择 性与注解的科学性。对于两书经文既有相同又有相 异之处,如 《素问·疟论》和 《灵枢·岁露》有 关疟疾的论述,则采取 “并存之,以资印证”的 保留原文的方法,使读者可以相互比对加深印象。 同时也对一些段落节次或语意不甚相关者进行移易 编次,如对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和 《素问· 五运行大论》的某些语句进行了前后顺序的调整, 做到 “并类为一,以便详阅” ,使其内容条理更加 清楚。此外,也将 《素问遗篇》的内容作了收录, 将其放在 “运气类”最后和 “会通类”之前,独 立成卷,以示与 《黄帝内经》正文相区别,从而 弥补了王冰注本的缺如。

《类经》最后列出的 “会通类”很有特色,主 要收录 《黄帝内经》重要条文摘要,包括内容复 杂难以强行分类,或者一篇经文之中出现多个主 题,查寻较为困难的经文,以及一些王冰注释 《黄帝内经》的精辟选段等。这一类的内容体现了 作者客观的分类思想,为全面完整地保留 《黄帝 内经》作出的努力 。 《类经》所采用的分类研究 《黄帝内经》的方法,成为后世经典研究重要方 法,其分类研究的体例也为当代全国统编教材所采 纳应用。

张景岳后又有沈又彭纂辑 《医经读》 ,分类更 加简洁,共有平、病、诊、治四类,开创了分类研 究最简要的局面。沈又彭字尧封,浙江嘉善魏塘镇 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七年,卒年不详。少时习举子 业,善占星、聚水之术,后转而攻医,穷研 《黄 帝内经 》《难经》和张仲景学说,旁及各家,医术 精湛,医德高尚。他的主要观点是认为 “《素问》 《灵枢》非出一手,真伪杂陈,指归非一” ,学习 研究时一定要 “去非存是” ,进行反复斟酌,而归 于平、病、诊、治四类之中。这也是类分研究 《黄帝内经》中最简要的分类,能起到提纲挈领的 作用。任应秋评说其贡献时指出 : “从实际运用来 看,分类虽不多,却是最恰切的” [5 ] ,可以说是对 其分类研究成就的充分肯定。

2 注疏考订研究

《黄帝内经》学术研究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对经 文进行考订注疏。由于 《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 战国、两汉时期,加之历代战乱版本流传不易,所 以,自全元起开始就着手对 《黄帝内经》进行训 解注疏,可惜的是全元起的 《素问训解》不久亡 佚。至唐代王冰对 《素问》进行编次注释,遂开 启全面注释研究 《黄帝内经》之风,其中最有代表的医家包括马莳、张志聪、俞樾等。 明代医家马莳,字仲化,号玄台子,后人为避 康熙讳,避 “玄”而改为 “元” ,故其著作清代刻 本均以 “元台”称之。会稽 ( 今浙江省绍兴) 人, 生活在明代嘉靖、万历、天启年间。幼年从儒,因 身患弱疾,弃儒更医,穷研经典,精于临床,后任 职于太医院。马莳著有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各九卷 。 《素问注证发 微》是继王冰后第二家,在阐发经文微义、补充 王冰遗漏方面颇见功力。马莳认为,王冰所注随文 敷衍,遇到疑窦避而不谈,且章节不分,前后混 淆,同时也批评滑寿 《读素问钞 》 “类有未尽,所 因皆王注” ,所以主张将王冰编次的二十四卷本恢 复为班固 《汉书·艺文志》所称的 《黄帝内经十 八卷》 ,即 《素问》九卷 、 《灵枢》九卷,以恢复 旧制,符合圣人作书之原本旨意。该书成为读 《素问》较好的参考书籍而被历代医家所重视,也 被 《古今图书集成》所收录 。 《灵枢注证发微》是 全文注释 《灵枢》的第一家,因其精通针灸经脉原 理,对于此书注解的质量甚高,所以汪昂曾说: “《灵枢》从前无注,其文字古奥,名数繁多,…… 率废而不读。至明始有马元台之注,其疏经络穴 道,颇为详明,可谓有功于后学。 ”根据汪昂之 说,后人评价马莳往往侧重其在 《灵枢》的学术 价值方面,其实作为 《黄帝内经》研究的大家, 马莳在 《素问》考订训解方面也用功颇深,同样 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例如,马莳注 《素问》首 创注解篇名的方法,发前人所未发,言前人所未 言,使一篇之总纲得以提要钩玄,给后世学者以重 要启迪。如其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 “此 篇以天地之阴阳,万物之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 其象相应,故名篇。 ”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在具 体注释过程中又创立分节注释方法,逐段逐节逐句 加以注释,条理分明,做到既忠实于原文,又能联 系自己的体会,是一部注释 《黄帝内经》质量较 高的著作,为后世医家所重视,成为被清代《古今 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所收录的三家之一。

清代医家张志聪 ( 1610—1680) ,字隐庵,浙 江钱塘 ( 今杭州市) 人。张志聪幼年失怙,因而 弃儒学医,师从伤寒大家张遂辰 ( 卿子) ,得其真 传,广览前贤诸书,对 《素问》 《灵枢》 《伤寒 论》等典籍均有深入研究。他认为 , 《素问》 《灵 枢 》“经义渊微,圣词古简。苟非其人,鲜有通其 义者,即如周之越人、汉之仓公、晋之皇甫谧、唐 之王启玄、以及宋元明诸名家,迭为论疏,莫不言 人人殊。而经旨隐括者,或以一端求之; 经言缕析 者,或以偏见解之; 经词有于彼见而于此若隐者, 或以本文诠释而昧其大原; 经文有前未言而今始及 者,或以先说简脱而遗其弘论” 。于是竭力覃思, 召集同学门人 12 人、同学 16 人、子 1 人共 29 人, 历时五载注释了 《内经素问》九卷,又用数年注 释 《内经灵枢》 , “以昼夜之悟思,印黄岐之精 义” ,先后著成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黄帝内经 灵枢集注》二书。该书所注集门人弟子精辟言论, 既纠正前人注家之误,也论证古论的糟粕,做到所 谓 “前人咳唾,概所勿袭; 古论糟粕,悉所勿存。 惟与同学高良共深参究之秘,及门诸弟时任校正之 严” 。所以历代以来对他的评价甚高,也成为被清 代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所收录的三家之一。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两书的注释特点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以经解 经,用 《黄帝内经》各篇的论点解释原文,不拘 于字解,不尚训诂。二是注重临床,论理详尽,强 调从临床实际来阐发医理。如其注 《素问·上古 天真论 》“其民故曰朴”时直接引 《素问·异法方 宜论 》 “东方之民,皆安其处,美其食。西方之 民,根据山陵而居,不衣而褐荐,华食而肥脂。北 方之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 食。南方之域,其地下,水土弱,其民嗜酸而食。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其民食杂而不劳。此五方之 民,随天地万物之所生,山川地土之高下,衣食居 处,各从其欲,彼此不相爱慕,故其民曰朴” ,可 以说是简明扼要,前后佐证,使人信服。

晚清大儒俞樾 ( 1821—1907) ,字荫甫,号曲 园,浙江德清人。清道光进士,官至编修,是清代 著名经学大师、文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善 小学,通医学,所著 《内经辨言》编入 《读书余 录》 ,为校勘 《黄帝内经》之专书。俞樾共摘取 48 条 《黄帝内经》中有疑问的经文,运用文字考证、 训诂学、音韵学等方法来校正其中的纰漏,其引证 资料多取自宋本 《黄帝内经》 、晋代皇甫谧的 《针 灸甲乙经》和唐代王冰注的 《素问》等。运用这 些权威性的古本典籍,判断经文正误、注家得失、 文字讹误、语句脱衍等疑点难点,并且旁引经、 史、子、集等诸子百家之说,作为勘误的论据,使 其论点详实精当。经俞樾勘正后,经文义理昭然, 群疑冰释。如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 : “上古之 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俞樾云 : “本作食饮有节,起居有度, 度与数为韵,今作有常,则失其韵矣。 ”认为 “法 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度” ,才合 韵律。这是从音韵角度加以勘正,足见其勘正甚为 高明。又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 : “逆秋气 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王冰的注释认为其中的 “焦”是上焦的意思,曰 “太阴行气主化上焦” , 肺气不收,所以上焦气满。俞樾认为,这种注释近 乎望文生义 ,《黄帝内经》此处只说 “焦”而没有 提到 “上”的概念,怎么可以臆断为上焦呢? 其 实焦是焦灼的意思。如 《礼记·问丧》曰 : “乾肝 焦肺” ,意谓父母死亡,孝子居丧时伤心痛苦得连 肝肺都受着煎熬一般,此处 “乾”与焦对应是形 容词活用作动词,两者相比王冰的注释显得牵强, 而俞樾的注释既有经典文献及训诂学的依据,又符 合 《黄帝内经》的原意 [6 ] 。《内经辨言》为深入研 究 《黄帝内经》提供了详实的资料,该书问世后 受到不少医家重视,会稽裘吉生先生评价 : “盖以 考据精详,引证确切,关于 《黄帝内经》一字一 句无不探颐索隐,辨讹正误” [1 ]33 ,可谓是对俞樾 以文献考据方法研究 《黄帝内经》的准确评价, 也成为后人研究 《黄帝内经》乃至其他古医籍的 范本。

来源:中医杂志 作者: 杨美霞张君郑红斌
Tag标签: 黄帝内经(58)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