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文”“理”并重突破中医教育桎梏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8-03-22
近些年,反思几十年来的高等中医教育之文屡见报端。诸如《下一代中医在哪里?》(白剑锋文,见《人民日报》),《别让中医经典渐行渐远》(牛淑平文,见《健康报》),《别让中医教育渐行渐远》(王宁文,见《健康报》),《一位中医药大学校长对中医教育的反思》(刘步平文,见《中国中医药报》),《辨证论治的核心价值在技术传承》(牛淑平文,见《健康报》)等等。
 
这些反思文章的焦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为什么“繁花似锦”的中医教育背后却是我们离真正的中医传统渐行渐远,为什么从中医院校走出的学生却读不懂《黄帝内经》,为什么中医院校毕业生却不能很好地用传统中医思维及方法看病,总结分析原因,笔者认为,与现今中医教育界存在着“重理轻文”的倾向有一定关系。
 
反思是为了能更好地发展。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医学养生知识、语言哲学知识等,也就是说中医具有集人文性、科技性于一体的特点。如何能在正确的方法论指导下传承优秀的中医药传统文化,其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命题。
 
造桥梁 畅通双学位机制
 
《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著作,而其实质上又是先秦古典文献,所以中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属于典籍文化的范畴。如何正确解读以《黄帝内经》为首的一批中医古典文献,是弘扬中医不可忽视的前提基础,因为脱离了经典文献研究的根基,中医就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毫无疑问,中医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然而,在当今教育体系下,“文”“理”分科泾渭分明,课程设置方面,作为治病保健的中医医疗专业人才缺乏语言文献功底培养,而汉语言文字等专业人才又难兼及系统的中医学专业知识的掌握。
 
当今中医院校虽然多是文、理生兼招,但办学的模式相对偏于理科,科研上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论文只承认科技核心期刊杂志。导致几十年的中医教育没有走出一批真正研究《黄帝内经》等经典的核心中坚人才力量,形成了中医人才队伍及整体知识构架的缺陷,这些与中医教育界长期存在着“重理鄙文”的倾向有关,中医人文层面的价值和理念在当今中医教育体系中无法充分彰显。
 
诸多反思文提示,中医学科文、理兼备以及传统与现代兼备的特殊性,使得中医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探索自己的独特模式。
 
为了积极储备中医继承类的人才力量,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畅通中医院校与综合类大学间的双学位、辅修学位机制,在本科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宜积极鼓励引导一些有兴趣志向的中医类学生跨学科学习汉语言类专业的学位课程,或鼓励引导有兴趣志向的汉语言类学生跨学科学习中医专业的学位课程。
 
在达到全部要求获得教育部统一制作、授权颁发、学信网注册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证学位证的同时,还应能获得高等院校颁发的双学士学位证书(辅修学位证书),若未达到申请学士学位要求者应可获得辅修学历。或能获得由教育部统一制作的第二学位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同时,还应大力推进相应的双学位硕士和双学位博士机制,培养既有经典文献素养,又兼具中医知识基础的高级综合型人才,这是改善当前中医人才缺乏的迫切需要,也是发展中医的百年大计。
 
重传播 扶持“歧黄学院”
 
全国政协委员张其成认为,中医药是最能代表国家形象的文化符号。
 
据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中餐、中医药等中国文化元素成为国家形象亮点。中医药(47%)成为仅次于中餐(52%)的中国文化代表元素。因此,中医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治病保健的技术传承,更在于要能将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力量、情怀、影响、温暖渗透到广大老百姓的心灵深处去,播及世界各国各地。从中医院校走出的学生都应有一份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使命感。然而,由于中医教育偏理科的定位,导致中医传统人文教育的相对薄弱。
 
张其成认为,目前中医药文化没有纳入国家和文化部文化发展规划中,缺乏相应的项目和经费支持。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中医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纵观国际国内形势,自2004年韩国首尔第一家孔子学院建立以来,目前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470多所孔子学院,在多个国家成立了岐黄中医学院,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受欢迎。
 
宜大力扶持各中医药大学内以传播中医药文化为己任的歧黄学院建设,逐步形成一种中医院校是传播中医药文化强大主阵地的良好态势。
 
接地气 开展通识教育
 
品读《黄帝内经》不仅能提升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品格,还能指导我们领悟诸如“惔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延年之道。
 
近些年《黄帝内经》渐渐走进中小学,面向中医院校各个不同专业包括非医学类的本科生,更应开设《黄帝内经》通识教育课程。
 
另外,儒医是相通的,历史上的大学问家大多精通中医,诸如戴震、方以智、章太炎、陆宗达等等。不应将《黄帝内经》孤立于国学之外。北京大学等一些综合类高校既然开设了讲解《论语》《孟子》《周易》《老子》《庄子》《孙子兵法》等的传统文化课,何不增开设一门《黄帝内经》通识教育课?这门课程的开设一定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关注《黄帝内经》的研究。古语历来有“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之说,《黄帝内经》还有太多的谜团等着“秀才”们一起去考证研究。
 
综合类、师范类、民族类、语言类等大学有条件者皆宜开设《黄帝内经》通识教育课程。这也许是弥补当前中医教育缺陷的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有效措施。我们的民族急需一批能真正读懂并传承《黄帝内经》的后备人才力量。(牛淑平 朱长刚)
 
来源:中国中医报
Tag标签:

上一篇:潜心读中医古书

下一篇:无且囊的典故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