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谈博 马淑然
张锡纯认为《神农本草经》《内经》为中医之基,中药与西药相助为理,诚能相得益彰,能汇通中西药品,即渐能汇通中西病理。
张锡纯提出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提出新三纲论,将太阳病初病分中风、伤寒和温病,此观点的提出突破了自清代以来寒温对立的局面。
张锡纯强调,用药需知其药性,明其用途,精研药性,配伍得当,临床用药注重调养,主张食疗扶正固本。
张锡纯在继承内经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大气理论”,认为大气组成有元气,清气,谷气。
张锡纯,字寿甫(1860-1933),河北盐山人,近代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西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张锡纯在医学上有很深的造诣,他以务求实效的精神,本着发扬中医学术的原则,志在创新,在中医理论和临证上成就颇多。1918年赴沈阳,创立达中医院,为我国中医建院之肇始。晚年迁居天津,建国医函授学校,培养很多中医后继人才,张锡纯为近代中医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善用经典,活用经方,师古不泥古
张锡纯十分重视经典的研究,尤其推崇《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认为这才是医家之本。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的自序中写到:“《本经》、《内经》之包括医理至精至奥,神妙无穷,亦犹《易经》之包括万事万物之理也。”据统计,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中载方175首(不计复方),几乎每个方剂均有详细论述,所论无不引经据典,每个方论或多或少体现《内经》思想,在175方论述当中,直接提到《内经》方名的就有25方。在治疗中风病方面,张锡纯根据《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此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及《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怒则形气绝,血宛于上,使人薄厥”,认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乃为脑充血之根本病因(中风即西医所谓脑充血)。张锡纯认为,中风非仅因外感风邪,亦有因于内者。根据《内经》病机十九条中“诸风掉眩,属于肝”而认为本病乃肝胆火盛,木火生风,加以肺气不降,肾气不摄,冲气胃气又复上逆,脏腑气化皆上升太过,而血上注于脑也过多,而致充塞血管,至出血而累及神经,其昏厥不省人事。由以上病机,张锡纯独创引血下行法治疗脑充血证。张锡纯提出:“欲治此证,清火、平肝、引血下行”,创立了脑充血的治疗大法。且自拟建瓴汤,服后能使脑中之血如建瓴之水下行,充血之证自愈。在建瓴汤基础上加减,创立镇肝熄风汤,此两方来治疗脑充血证。
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张锡纯以冲脉为纲并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之旨,提出冲脉“在女子则上承诸经之血,下应一月之信”“人之血海,其名曰冲,在血室之两旁,与血室相通。”张锡纯论冲脉的病变有虚有实,其表现形式则有“冲气上逆”“冲脉虚寒”“冲脉滑脱”“冲脉痕阻”等等。治疗结合有关脏腑,针对病机,“郁者理之,虚者补之,风袭者祛之,湿盛者渗之,气化不固者固摄之,阴阳偏盛者调理之。”并且根据治法创立理冲、安冲、固冲、温冲等方剂。
西学东渐,兼容并蓄,参西不背中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西医学在我国流传甚快。当时,医学界有些人崇尚西学,轻视中医;有些中医则一味排斥西医,因循守旧。张锡纯则力主衷中参西,择善而从,并从理论上、实践上,进行深入探讨。
张锡纯在津期间,常自学西医的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等,还常写信给张山雷先生互相切磋。临证中张锡纯主张中西汇通,其门诊称为“中西汇通医社”。张锡纯创办中医学校、编撰授课教材,并将西医学思想融入中医教学中,成为中西医结合教育模式的先行者。其开设的《处方学》、《药物学讲义》(中药70味,西药45种)、《病理学讲义》、《伤寒讲义》、《解剖学讲义》等10余科目,突出了中西汇通、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在治法上,张锡纯也中西药并用。例如石膏阿司匹林汤,治周身壮热,心中热而且渴,舌上苔白欲黄,其脉洪滑。或头犹觉疼,周身犹有拘束之意者,用生石膏二两,阿斯匹林一瓦。先用白蔗糖冲水,送服阿司匹林。再将石膏煎汤一大碗,待周身正出汗时,乘热将石裔汤饮下三分之二,以助阿司匹林发表之力,又可清其内热。张锡纯在药物石膏解中说:石膏之性,又最宜与西药阿司匹林并用。盖石膏清热之力虽大,而发表之力稍轻。阿司匹林味酸性凉,最善达表,使内郁之热由表解散,与石膏相助为理,实有相得益彰之妙也。
张锡纯临床上合用中西药物,除了旨在取长补短、提高疗效外,还有更深一层的目的,即把它看作是汇通整个中西医药理论的一条途径。他认为:“中药与西药相助为理,诚能相得益彰,能汇通中西药品,即渐能汇通中西病理”。尽管这是他个人的一种设想和推论,并没有作进一步的阐述,但其中却包含着积极意义,给我们以启示。
详审病机,切中要害,寒温统一
张锡纯提出“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以反对《伤寒论》详于寒略于温,仅用于伤寒,不能治温病的说法。自元明寒温分立之后,大多数医家认为《伤寒论》所涉及的仅限于感受风寒所致的外感病,而很多时行疾病多被归属于温病。寒温发病不同、传变各异、治法有别,这些均成为温病学家讨论的重点。至叶、吴倡导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主张用清凉薄剂、甘寒养阴等法。以前人经验为基础,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张锡纯将太阳病初病分中风、伤寒和温病,他指出《伤寒论》虽以伤寒为名,“而太阳篇之开端,实中风、伤寒、风温并列”。
新三纲论的提出,也突破了自清代以来寒温对立的局面,是其临证以伤寒法统治所有外感病思想的主要来源。如张锡纯指出小青龙汤治外感痰喘有奇效,不拘于伤寒,温病也可用。小青龙汤治疗温病,此历来伤寒学家所未阐发。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录这样一病例:辽宁赫姓幼子,年五岁,得风温兼喘促证。面红身热,喘息极迫促,痰声漉漉,目似不瞬。脉象浮滑,重按有力。指有紫纹,上透气关,启口视其舌苔白而润。问其二便,言大便两日未行,小便微黄,然甚通利。观此证状况已危至极点,然脉象见滑,虽主有痰亦足征阴分充足。且视其身体胖壮,知犹可治,宜用《金匮》小青龙加石膏汤,再加杏仁、川贝以利其肺气。处方:麻黄(一钱)、桂枝尖(一钱)、生杭芍(三钱)、清半夏(二钱)、杏仁(二钱去皮捣碎)、川贝母(二钱捣碎)、五味子(一钱捣碎)、干姜(六分)、细辛(六分)、生石膏(一两捣细)。共煎汤一大盅,分两次温服下。复诊:痰犹壅盛,肌肤犹灼热,大便犹未通下,脉象仍有力,拟再治以清热利痰之品。处方生石膏(二两捣细)、栝蒌仁(二两炒捣)、生赭石(一两轧细)。将药分三次服完,火退痰消,大便通下,病遂全愈。伤寒、温病之治法始异而终同,张锡纯认为温病之初亦始自太阳,但其性“化热最速,不过数小时即侵入阳明”,因此,温病初始的治法与伤寒不同,“伤寒初得宜用热药发其汗,麻黄、桂枝诸汤是也。风温初得宜用凉药发其汗,薄荷、连翘、蝉蜕诸药是也”。至温病已经发生传变,形成阳明热实之证,则治法一如伤寒。
精研药性,注重调养,配伍精当
张锡纯强调,用药必先知其药性,明其用途。张锡纯在药性上的验证及诸多发明不局限于临床,且多自身尝试,亲自服用药物,如发现山萸肉救脱之力十倍于参芪,张锡纯对于山萸肉的应用可谓独具匠心,遇危急重证,每重用山萸肉救脱。张锡纯在分析山萸肉时指出,“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厚,酸收之中,大具开通之力,以木性喜调达故也。又指出“山茱萸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其他酸敛之药不同”。药物多宜生用,以“存其本性”等等,对后学颇多启发。
临床用药方面注重调养,主张食疗。张锡纯治病,多从扶正固本着手,尤其是治疗虚劳杂症,主要从调养、食疗为主。例如张锡纯对“山药粥”的应用,可谓得心应手,灵活多变。张锡纯认为,山药之性,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是以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因其含蛋白质最多,在滋补药中诚为无上之品,特性甚平和,宜多服常服耳。如创立一味薯蓣饮疗泄泻、山药鸡子黄粥疗久泻、珠玉二宝粥疗虚热劳嗽、薯蓣半夏粥疗呕吐、三宝粥疗赤痢。
张锡纯善用单味药或重用某味药以治病,历来被认为是其一大特色,当然这也是其精研药性的又一明证。张锡纯非常重视单味药的应用,反对用药庞杂,反对大法轻量,这在他对石膏的运用中可见一斑。他认为石膏为和平之品,用之非大量不能取效,所以在治疗外感大热时,轻者一两,重者二至三两,而且生石膏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胃腑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及其他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胆草、知母、黄柏等,而其退热之力远过于诸药,石膏忌用煅者,煅之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
在配伍方面,张锡纯也有其独特的学术观点,张锡纯指出用药好比在下一盘围棋,你要清楚你下的每一个棋子在整个棋局中的作用,更要知道你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朝什么方向发展与布局。研读张锡纯著作发现他创立了许多用之有效的配伍范例,主要有:第一,补药和破药相伍,如白术及鸡内金同用,白术健脾强胃,但壅滞,佐以鸡内金,补益和宣通并用,为“消化癥积之要药,更为健补脾胃之妙品。”第二,寒药和热药相伍,如秘红丹便是寒凉之大黄、微凉的赭石与温热的肉桂配伍,以治疗肝郁多怒,胃郁气逆而致吐血、衄血及吐衄之证屡服它药不效者,无论因凉因热,服之皆有捷效。第三,润燥相济,如半夏与柏子仁、黑芝麻合用治疗肾虚伴痰涎壅塞之证,由于半夏过于燥热,故配以柏仁、黑芝麻等滋润药物以制其燥烈之性,再如升陷汤中,以黄芪为主,惟其性稍燥热,故以知母之凉润者济之。
引经据典,自成体系,创大气理论
张锡纯的“大气理论”是在继承内经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经验并且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弥补了《黄帝内经》胸中大气不足。形成自己独特“大气理论”。
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里面张锡纯总结历代有关“大气”的论述,抛开门户之见,博采众家之长,以前人之经验作为基础,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临床探索,对大气理论做了系统的论述。张锡纯认为大气组成有三:元气,清气,谷气。三气聚集于胸中,遂成为大气。其功能有三: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血气;主持全身气化,为诸气之纲领。张锡纯指出大气下陷的临床表现: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张锡纯还提出治疗大气下陷证的治法及方药,张锡纯对气虚而大气下陷者,以补气升提之法,创升陷汤治疗。针对不同证型还有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醒脾升陷汤可供选用,张锡纯系统完整的论述并且自创方药对治疗“大气下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锡纯学术思想中有对中医的继承和发展,也有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后形成独特中西汇通风格,对现代中医的辨证论治,遣方用药,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张锡纯作为中西汇通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为中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医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值得我们深入学习。(谈博 马淑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