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合温病之方论浅述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7-11-01
医者当明势论

《孙子兵法》云: “善战者, 求之于势” 。 势者, 为 敌我相争胜负转归之处, 明此势则可握战事之圭臬。 用药如用兵, 故于中医药辨证论治过程中, 疾病之 势亦当明了。 疾病之势, 可谓病情之轻重缓急、 病证 之动态变化趋势 [1] 、 正邪之虚实交争状态; 而治疗之 法, 当缓消则缓, 当疾攻则疾, 当顺势逐之则顺, 当 逆而击之则逆, 或先后分攻, 擒贼擒王而治, 或斡旋 以候势, 或权变以造势, 或不战而屈人之兵, 或预势 而先安未受邪之地; 故病势层层分明而治法明确, 安 有不治之证哉? 庸医治病不明病势, 往往孟浪施治, 或贻误病程, 或引邪深入而加重病情, 或识证不准、 安危不分而误病家之性命。 医家高下, 立见分晓 [2] 。 治病之法如兵法, 人体之正邪抗斗如沙场敌我交争, 进退之妙, 生死之间, 权在于势, 故医者当明势, 势 不明则辨治失法也。 明势之法, 当分取势、 候势、 预 势三者, 今合温病之方论浅述如下。

取势

取势者, 势明而可取, 疾病之势已明, 或顺其 势, 或逆其势, 或速速截断, 或先后有序而治之, 是 为合法。 绝不可病势未明而莽撞施治。

1. 顺势 顺势者, 即因势利导法,正如《素 问 ·阴阳应象大论》 言: “其高者, 因而越之; 其下者, 引而竭之” 之意。 温热之邪, 每随人体正气之强弱及 治疗之正误, 而趋于不同的部位, 从而出现某些不同 之证候 [3] 。 故近代名医陆渊雷说: “观察证候可以测 知正气之抗病趋势, 于是选用方药, 以利导匡救” ; 而吴塘亦言 “凡逐邪者, 随其所在, 就近而逐之” [4] , 故病势当随其所在而明辨之也。 辛凉平剂银翘散为 治太阴风温、 温热等初起之方, 其证为温热之邪初犯 肺卫之证候, 其病势在上在表浅之地。 故谨遵 《黄帝 内经》 : “风淫于内, 治以辛凉, 佐以苦甘; 热淫于内, 治以咸寒, 佐以甘苦” 之训立银翘散一方, 以辛凉之 银翘、 薄荷疏散在表之风热; 以牛蒡子、 苇根之润, 顾护风木化热而伤之津; 再用荆芥、 豆豉而助透散之 力, 全然御邪于外, 顺其入侵之路而逐之也; 御者, 既驱邪于外, 亦防邪入侵也。 《素问·金匮真言论》 曰: “藏于精者, 春不病温” , 则病温者, 精气先虚, 正如吴塘谓 “此方之妙, 预护其虚, 纯然清肃上焦, 不犯中下” 之意, 其以一派轻清灵动辛凉之品疏透, 时刻强调病势在上在外, 当以外疏, 而不用黄芩类苦 降清热, 因其往往逆势而为, 病邪反碍于内而不易透 达也。 再者, 吴塘言此方当杵为散, 以鲜苇根汤煎煮, 香气大出即取服, 强调勿过煎, 实因肺药取其轻清, 而使药力直驱上焦, 不至于入中焦而成变证; 又言银 翘散从普济消毒饮时时清扬法, 无不重视其势在上 而导其邪, 以轻以去实概之, 实则因势利导之法也。 其他病势在上者, 如栀子豉汤涌泄胸膈中热, 瓜蒂 散急吐胸中痰涎; 病势在下者, 有承气类下夺而为范 例, 于此不再赘述。

2. 逆势 逆势者, 即病邪逆机体之常势, 以方药 逆病邪之势而复机体之常态。 温热之邪, 常由口鼻而 入, 自上而下, 鼻通于肺, 故温病常始于上焦也; 上 焦以心肺而居, 心主血脉而肺主气机, 上焦受贼则 身之气血逆其常势也。 《温病条辨· 上焦篇》 第46条: “太阴湿温, 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 , 宣痹汤 主之” [4] 。 湿温者, 长夏初秋, 湿中生热, 即暑病之偏 于湿者也; 太阴湿温, 即太阴感湿温之邪, 病邪在上 焦肺也。 肺者, 气之本, 为身之华盖, 主气而司呼吸, 主宣降, 上焦乃至全身气机之通调全赖于肺也。 今 湿温之邪蕴于上, 郁闭气机不行, 肺宣肃失调, 清阳 不宣, 气机则逆乱; 上焦之气乱, 则必及中焦之气机 失调; 中焦者, 脾升胃降也, 于此证中, 表现为上焦气 分痹郁, 引中焦胃气上逆而为哕也。 故主之以宣痹 汤, 以宣通上焦痹郁之气机, 则哕可除。 视其处方, 枇杷叶、 郁金、 射干、 香豉皆辛凉开痹透达之品, 何用 一味白通草微寒甘淡通降? 究其原因大概有四: 一者 正如《素问· 六微旨大论》谓 “升已而降, 降已而升” 之理, 升降相因, 有降则更助清阳之升以开痹也, 白通草甘淡寒而入肺、 胃、 膀胱经, 使在下之气机得 开, 则上焦之痹易宣; 二者肺在色为白, 白通草可直 入肺经导上焦之湿下行膀胱而出; 三者五脏六腑生 理病理皆宜通 [5] , 白通草可降肺胃之气, 肺胃之气得 降则哕速止, 此为逆病邪之势, 而复肺胃之气机也; 四者湿温抟结难解, 如油裹面, 用枇杷叶、 郁金、 射 干、 香豉透热于外, 白通草渗湿于下, 分消湿热胶结 之势, 湿不与热相抟则其病易治。 此方虽云宣痹, 实 深谙逆势之理, 通草之用确有此妙。 他可划归为逆势 者, 如黄连解毒汤苦寒直折三焦火毒之证, 或如《局 方》凉膈散以泻代清胸膈之郁热等。 逆势之意, 不可 不察。

3. 截断其势 截断者, 切断、 隔断之意; 截断 其势, 即切断病情之发展, 当机立断阻截病势, 防 其传变深入机体而为他证。 温病病变之势, 多由表 入里, 由浅入深, 由轻至重, 由实转虚; 其特殊之 性, 多起病急骤, 来势凶猛, 传变快而变化繁多 [6] , 故其势必当明而阻截之。 叶天士有言, 治疗温病 “必 灼见其初终传变, 胸有成竹” , 故顿挫其势, 杜绝传 变, 临危救逆为必须之法, 概之为 “截断” 二字。 正 如《素问·刺热论》曰: “肝热病者, 左颊先赤; 心热 病者, 颜先赤……病虽未见, 见赤色而刺之, 名曰治 未病” ; 《金匮要略》 亦曰: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 先实脾” ; 二者同寓 “截断” 之意。 《温热论》中, 叶 桂言: “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 逆传心包” , 若真逆传, 必现心神不安, 甚则神昏谵语、 舌謇不识人之危候, 此势必当截断, 非安宫牛黄丸、 紫雪、 至宝等不为功 也。 再者, 叶桂言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之法, 以截断 其传变, 或又如大承气汤急下以救胃阴等, 是为截断 救逆之明法。 已故名医姜春华先生创 “截断扭转” 学 说, 重用清热解毒, 早用攻下直折, 及时活血化瘀, 迅速固正防脱以治疗温病之危重证 [7] , 往往救急而起 沉疴, 保全病家之性命, 与此所述之 “截断其势” 可 类比而更偏重于危急重症之治疗。

4. 先后有序, 分治其势 先后者, 有序也; 分治 者, 病势层次不同, 则治法有异。 温病之传变, 有卫 气营血之层次, 亦有上中下三焦之传变, 且温邪易兼 夹他邪为患, 故其治疗除需辨别病位之层次, 亦当 辨别病邪之层次, 是为 “先后有序, 分治其势” 之意。 叶桂有言: “卫之后方言气, 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 之可也; 到气才可清气;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 就恐耗血动血, 直须凉血散血” [8] , 叶桂于此谆谆教 诲以明分层次而治之法, 切不可前后不循缓急, 动手 便错而误人病情。 再者, 《灵枢 ·营卫生会篇》 言: “上 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 吴塘深会其意而立三 焦辨证, 其于《温病条辨》中叙述: “上焦病不治则 传中焦, 胃与脾也; 中焦病不治, 则传下焦。 始上焦, 终下焦” , 并据此决定了治疗原则: “治上焦如羽, 非 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 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 非重不 沉” 。 此皆先后有序, 层次分明而治其势也。 再如于卫 表之证, 叶桂据夹邪之不同而调整辛凉轻剂, 若挟风 则加入薄荷、 牛蒡子之属, 挟湿则加芦根、 滑石之流, 此谓辨证之细微之处而治法有异也; 又如吴塘治邪在 气分而表虚之证用人参白虎法, 治邪在血分而表虚之 证主之以加减生脉散, 皆层次之中又细分层次, 与叶 桂辨证同为精妙也。

概而言之, “先后有序, 分治其势” 之法为取势 之最高层次, 因其可探透最细微之势也。 然先后分 治之中必明顺势、 逆势、 截断其势之道, 前后互参, 合 而用之是为取势之要义, 切不可孤立而视之; 整体、 动态、 圆融而观此四者, 才可握机于病象之先, 取势 而克邪制胜。

候势

候势者, 候时机之成熟而克邪, 或与邪斡旋候准 时机而攻, 或试探其势而知邪之浅深强弱, 或无为而 治, 正渐复, 邪自退, 病自愈。 《温热论》有言: “其病 有类伤寒, 其验之之法, 伤寒多有变证, 温热虽久, 在一经不移, 以此为辨” 。 此言温热夹湿之邪侵袭人 体, 常常缠绵固守一经而变化较缓, 此时当候其缓变 之渐而慎处方用药也 [9] 。 譬如, “其邪始终在气分流 连者” , 是正与邪交争斡旋之状; 战汗透邪, 是 “候 势” 之法, 法宜益胃, 助正气而令邪与汗并, 推邪荡 热使邪从汗出。 邪正双方于斡旋斗争之中两败俱伤, 故有 “胃气空虚, 肤冷一昼夜” 之状, 此时邪退正虚, 即使余邪未尽, 待正气渐复, 必将一举歼灭余邪, 故 “宜令病者, 安舒静卧, 以养阳气来复” , 若正复而 余邪自退, 可称之 “无为而治” 。 然何为试探病势之 法? 或为 “遵循法度, 适可而止, 酌情权变” 也。 叶桂 言: “湿胜则阳微” , 然用清凉之法仅到十分之六七, 谓不可过用寒凉, 因为此时清凉法之程度, 足以与邪 抗争, 足以折邪之势, 过之则徒伤正气而助邪焰。 同 理, 叶桂于后叙述 “面色苍者, 须要顾其津液” , 同用 清凉之法仅到十分之六七, 即便热减身寒者, 亦不可 云其为虚寒而投补剂, 因 “恐炉烟虽熄, 灰中有火” , 若误投补剂, 势必妄助热邪, 热势弩张, 则邪气复 焰, 前功尽弃。 故叶桂告诫应 “细察精详, 方少少与 之” , 是为试探之法, 以试探正邪胜负之势, 候其时 机而可灵活权变。

预势

预势者, 未病先防、先证而治之法。 《孙子兵 法·谋攻篇》云: “百战百胜, 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 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10] 。 诊病救疾, 亦当如此, 然 何以不战而驱邪?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是谓不战而胜之理。 人体之正气充足, 体 质强壮, 则温邪不易侵犯, 即使病邪侵入但危害尚轻 浅, 不致于单刀直入而危及性命。 不战而胜, 预势之 理, 全在固护正气, 未雨绸缪。 《素问· 上古天真论》 云: “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食饮 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 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 养生延寿当如此, 扶养正气 亦当从此圣旨。 此外, 因四时气候寒热有别, 邪气各 异, 正如吴塘谓风温、 温热、 暑温、 湿温、 秋燥、 冬温 之属, 故养正亦当顺从四时之变, 否则 “失四时之从, 逆寒暑之宜, 贼风数至, 虚邪朝夕 , 内至五脏骨髓, 外伤空窍肌肤, 所以小病必甚, 大病必死” [11] 。 再者, 温邪入侵必耗人津液, 故固护正气当重守阴津, 正如 《素问·金匮真言论》有言: “夫精者, 身之本也, 故 藏于精者, 春不病温” 。 所以, 《温热论》中亦强调若 有肾水素亏之病者, 即便病邪未入下焦, 亦当从舌诊 辨别, 于甘寒之中加入咸寒, 以先安未受邪之地尔。 即所谓 “存一分津液, 便有一分生机之意” 。 简而概 之, 预势之理, 实则未病先防, 先证而治之法, 与 “截 断其势” 之法偏重不同, 更强调预先对正气之顾护, 扶养正气, 预防疾病, 防患于未然。

取势、 候势、 预势三者, 为临床辨证施治应当重 视之法, 当分看亦当合参。 一势之中, 三势兼备; 三 势之中, 各势俱焉。 取势者, 将也, 动中求法, 或顺或 逆, 或斩截直取贼首, 或分治瓦解敌营; 候势者, 相 也, 静中求变, 或进或退, 或试探少少变化, 或无为 退却病邪; 预势者, 君也, 安内求稳, 休养生息而自立 自强, 自然可御敌于外也。 若握此三者, 是为明势之 理, 用药如用兵, 势明必可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 之外。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李天赐 刘宴伶 王雷 李培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