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气的诠解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7-10-08
“气”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医学 的重要概念。中华文化的书画、文学、艺术均提及 气 。“气”是什么? 气离不开物质性,是物质运化 的内驱力; 气离不开精神性,是生命一切思维活动 的力量。人的本体只能是气。本文将以唯物史观与 唯心史观结合诠释 “气”的内涵。

1 太虚原象

太虚即气、即象,非真空而是浩然混沌之气, 处散漫状态,为冲气动则易变,属大一无外的范 畴。北宋张载提出 “太虚即气”的哲学命题,认 为太虚是 “气”的本来状态 。 《正蒙·太和》曰: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 尔。 ”无形的太虚,有形的万物,乃是同一物质 “气”的两种不同存在状态。太虚即象,指本体意 义的原象,非具体物象。原象无音声形色,涵盖心 物,消融主客,惟恍惟惚的本体存在,合天人、通 物我、应术数的宇宙整体之象,容道通为 “一” 的一元论。原象,即本原之象,或本体之象。就易 之象而言,乃是太极之象; 就道家而言,乃是 “无物之象”的道象; 在禅宗即指 “回归心性”的 开悟之象 [1 ] 。 物象即气,可为感官认知,如郁蒸凝聚 , “出 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属形而下 之象。心象即气,非感官认知,若廓然大公湛然思 慕,其心灵思维、直觉体悟属形而上之象。太虚原 气即是人的形体和人的精神思想的本原; 太虚原象 当是充满无穷无尽具有生化能力的原气。 太虚原象涵盖了通过感觉器官感知的 “物象” 和虽然不能用感觉器官感知却可以通过心灵体悟的 “心象” 。物象与心象作为同一物 “气”的两种不 同显现方式,都是 “气”之 “象” [2 ] 。

1. 1 原象与气化

原象即元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要素。原象 生成的人体之气是构成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具有 很强活力的最基本的物质 。 《庄子·知北游》曰: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又 喻昌 《医门法律》曰 : “惟气成形,气聚则形存, 气散则形亡。 ”新儒家程朱理学以某事物必有理为 哲学命题,有理必有气,气禀清浊与良莠相关。张 载 《正蒙·乾称》曰 : “凡 ‘有’皆象也; 凡 ‘象’皆气也,象与气同物异名 。 ”《周易》谓太极 即浑纯一体之气,两仪、四象皆为气,阴阳营卫、 脏腑经络均有气,气化体现人体生理功能; 病象证 象,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据证言病当 是气机流转失常。人的灵明神机常与变均为元气所 主。从中国哲学视角看气与气化,依 “道通为 一 ” , “一”为大数,大一无外,大象无形,大音 无声,气与象无音声无形色 。 《老子》曰 : “大曰 逝,逝曰远,远曰返” ,大一即太极合天地阴阳二 气,精气神三生万物,气血津液五脏六腑,……远 概为 “九”数,返为小一无内,可谓 “恍惚之数 起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 ,比喻当今的微粒 子基因网络等。大一寓有小一,小一蕴涵大一,尽管同一的象,由一个替代另一个,而终归都是原象 的 “流动或转化” 。概言之,阴阳的相互作用是气 与象变化运动的根本原因 。 《素问·六微旨大论》 曰 :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可推及气化是 气的运动产生宇宙自然各种变化的过程,包括形 态、功能、信息、表现的各种变化,体现了天、 道、自然的总体。

1. 2 原象与意象

原象作为本体性存在,就主客而言,物象与心 象都是原象的体现,也都是原象所生,以显明的方 式呈现,如形态、功能、信息等物质性; 最终又以 幽隐的方式如意念、直觉、想象等心灵体验回归于 原象,故是物质性与意识性融汇的一元论。

立象以尽意 ,《庄子·天道》曰 : “语之所贵 者,意也” ,明确将意象擢升到思维的层面。以意 立象、立象尽意的意象思维是国学国医思维的核 心。中医药学的意象思维从象开端即是以象为第一 性,一切生命及健康表现于外可见可感的物象心象 资料,囊括生理、心理、病理以及对生命体观察与 实验的现象、象征或趋势。俞弁的 《续医说》曰: “医者理也,理者意也,何稽乎? 理言治,意言 识,得理与意,料理于未见曰医。 ”医者意也,理 也,凸显了对人的生命与疾病的观察、分析、归 纳、概括、推演、论理的思维能力。宋明以降,受 新儒学派 “格物致知”和 “致知格物”的影响, 对意象思维更趋向于理性,充分表达其主体作用。

2 气与理的关联

某事物存在必有其存在之理,有理必有气,这 是一个哲学命题。理即道形而上,气即器,器形而 下,道与太极相关,人与天地相参,物我一体。荀 况是儒学的现实主义派,其论点是: 凡是善的、有 价值的都是人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 是人创造的。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天有阳光降雨露,地蕴矿藏产粮棉,都与人制作工 具、从事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故人与天地相参。 董仲舒曰 : “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 “成之” 立于元神,节乐即文明文化 ,“节乐”之节即礼乐 传统之礼,礼不只是礼仪祭礼,礼有调节人世间人 际关系的作用。儒家学说讲 《周易》 ,“易、变易、 不易”本身是抽象的象数系统 。 《易传》讲 “道” 为多,可名; 64 卦 384 爻的卦辞、爻辞代表宇宙 的道,赋予宇宙论的形上学伦理学 。《易传》“道” 的多样性体现 “数度” ,即太虚原象的取象运数, 此在事物之理。抽象即 “道” ,具体物象为何是需 要科学实验解决求索的问题,如同样是树,一个开 梅花,另一个开玉兰,其理在种质基源不同,已由 科学验证。

道学讲 “道”是真正的无,无者道通为一, “一”即浑沌一体,亦是太极 。 “极”是屋中正中 位之脊,极至即无极而太极,太极与太虚原象、太 和之气同理 。“极”表示事物最高的思想原型,太 极总天地万物之理 , “道”等同于 “太极” ,太极 生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两仪可谓一阴一 阳之谓道,万物生成的 “道” ,亦是人性本质本体 之道。此就是儒家 “数度”与道家 “原理”的契 合,可谓儒道互补。

太和是气的总名,哲学、工学、农学、医学、 文学、艺术所讲气如气立、气势、风骨、合力、魂 魄等均能体现气的力度。太和之和与异可相容,相 异之气味、禀性等不同品类之事物按一定比例恰到 好处地融合为中,为正而中。正亦即太和之道,在 功能上含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 相荡、胜复、屈伸之始。中和之气,气禀分清浊。 人吸入天阳之清气与食入之谷气,清浊合一化生为 元气。元气积于胸中为宗气,充养脏腑经络,营卫 津液其流转变化皆是气的功能,是物质性的。另一 重要的方面,恬淡虚无、清虚静泰的生活,此在其 生命力量也是气,神、魂、魄、意、志与五情相 胜,人的意识、思维、理解、想象等精神活动都有 气的功能所在。古代贤哲所论人成之谓气立元神。

实践美学讲人类进化在学、用、制作工具生产 实践中,求真合规律性顺自然,储善合目的性为民 生,终以真、善、美立命顺势安宁,消溶于大自然 中去。晚近叙事医学的构建,医患形成道德的共同 体,批判买方卖方错误的医疗价值观,医者贴近患 者内心,倾听疾病带来的苦痛、焦虑,体贴老年的 孤独、寂寞,抚慰心里的伤痛是今后临床医学发展 的方向之一。

3 先天真元之气

真气即元气 , “天真”系先天禀赋的真元之 气,其为人类生命的原动力。对如何保养 “天真” 的过程中,也揭示了中医学 “主动合道”的能动 精神 。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生活庸常质朴, 顺势安宁,心境维持清虚静泰 , “外不劳形于事, 内无思想之患” 。虚无指无私欲之心而作事,无为 无己无功。道学讲 “道”即无、璞,心合于气、 气合于神,神合于 “无” ,追求物我两忘的纯素境 界。真气存之,指真气顺从于 “道” ,精神湛然清静不会干扰耗散真气的升降出入,缘此真气才能依 “道” ,即生命本然的规律生化运行,此即 “恬淡 虚无,真气从之”的本体。

“精神内守”指人的精气与神气均应潜守、不 宜妄泄,妄泄则为致病之由。精气系天地间的灵 气,人体形神脏腑百骸的健康衰败与天地同寿,精 神内守其核心是按照自然之理,守住自身之神,则 能支配自身功能长久保持正常运行的状态。所谓 “积精全神”即积聚精气,保全神气; 又 “呼吸精 气、独立守神” ,均强调精神在养生祛病延寿方面 的重要作用。

关于神气、守神、形与神俱的诠释,自 20 世 纪 60 年代以来,人们因时代因素怕触动无神论, 不仅于哲学研究即使中医学界也多有回避之嫌,然 医学作为人学是必须研讨的问题 。《黄帝内经》直 接以 “神”代表人的生命现象,以 “神”的存在 与否作为判定人生死之标准 ,“得神者昌,失神者 亡” ,因 “神”在,万物才有生命,这是生化生理 心理之归依。先秦道家思想认为 ,“神”是有形与 无形之间转化互通的主因,而且神在生理上为人体 生化功能之主宰,但在文化层面上,则表现为智 慧。中医学的妙悟就在于从无形处着眼来把握有形 的官能,因此,在对待 “形 ”“神”关系方面应更 为强调 “神” 的作用。即使有 “血气者,人之 神” ,诸如 “神”由形立,依于形而存在的物质属 性,但其目的还是为人之有意义的生存提供一种物 质基础,重在深入阐释 “神”的灵明,成人者立 于元神,过于强调形的作用,只能导致神的著滞, 终使神气散乱而形体官能不能相保,这是人生命中 一以贯之的道理 。“形与神俱”指形与神的高度平 衡的状态,即生命存在以及身心健康的基本特征。 健康是指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精神心理诸 方面的完好、协调状态。形是人的躯体,神是观照 自己、观照万物的精神,即所谓的 “形神俱备, 乃为全体” 。

中华传统文明讲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阴 阳被认为是孕育于自然规律之中并推动自然发展变 化的基础因素,是各种食、物孕育、发展、成熟、 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也是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 要素,它既是天地万物的准则,也涵盖医学治病必 求其本的理念。和于术数的 “术”指方法、技巧, 数有哲学之数与数学之数的分别,这里讲的是 《周易》象数系统,哲学的数是反映事物的规律。 《老子》第四十二章曰 : “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 为和。 ”冲气是 “易变”流转运化之气,和即承制 调平,此在不仅限于养生,确与人生的世界观、认 识论紧密相关,维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永恒不变以为 常,保存先天赋予的生命真源。又 “德全不危” , “德”即人符合 “道”而表现出的本性,亦是本原 的生命规律。若能体悟本原的生命规律,自然能够 远离危难而得终天年。

《周易》的核心思想在 《乾卦·彖传》有一个 经典表述,曰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 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大和即太和,是最 高的和谐,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 之间的和谐 。 《周易》的核心思想是追求一种以大 和为最高目标的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 其思维模式是一个阴阳互补的宇宙观、世界观,代 表了中国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根本精神,对 我们今天人类社会的建设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 1] 王树人. 中国象思维与西方概念思维之比较[ J] . 学术 研究, 2004( 10) : 6- 15.
[ 2] 王汐朋. 张载思想的 “象” 概念探析[ J] . 现代哲学, 2010 ( 2) : 123- 128.

中医杂志 作者:王永炎 张华敏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