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五味是中医五行 探析五味与五行的配属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7-08-04
五味特性与四时人体气机运动的关系探析

五味是中医五行比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但对于 五味与五行的配属关系, 近来有学者提出了新见解, 认 为辛属木、 咸属火、 甘属土、 酸属金、 苦属水 [1 ] 。但若追 本溯源, 从阴阳最初的含义出发探析五行理论的形成, 则可知古人对于五味与五行配属关系的缘由。故从阴 阳的运动规律出发, 来探析五味与五行的配属关系, 以 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1 阴阳的含义及运动规律

“阴” 与 “阳” 的提出最早是用作部位概念来使用 的 。《说文解字》 中记载“阴 ” “阳” 并从“阜” , 而“阜” 为 :“大陆也, 山无石者, 象形。 ” 即“阴阳” 是对无石之 山 —“阜” 的描述。其中“阳” 是指“阜” 上日光可以照 见的一面;而“阴” 则相反, 指“阜” 之未被日光照射到 的一面。在 《黄帝内经》 中, 古人归纳延伸了 “阴阳” 的 含义, 提出了阴阳内外说, 认为在“外者为阳” , 在“内 者为阴” 。并在 《素问·生气通天论》 中明确指出 :“阴 者, 藏精而起亟也;阳者, 卫外而为固也” 。阴在内之 藏精者, 动机是起亟, 起于中而达于外;阳之在外者, 功 能为卫固, 守于外以防外溢。

因此, 以 “内外” 的不同部位概念为阴阳的定义, 阴阳的出入必本乎阴阳之定位 。《易·说卦》 所谓: “天地定位, 山泽通气” 。故曰:阴阳既定, 则阴阳之气 必流行, 老子谓 “冲气以为和” , 是认为阳既定位为“在 外” 者就必定内行;同理 , “在内” 之阴也必然外出。是 故 《素问·调经论》 曰 :“夫阴与阳, 皆有俞会, 阳注于 阴, 阴满于外” 。即气血沿着阳脉流注到内阴, 通过相 应的 “俞会” 返回, 再沿着阴脉向外流;同样, 向外流去 的阴气亦然。如此则 “阴阳相贯” , 内外循环 , “如环无 端” 。故当在内之阴向外运动过度, 如发汗、 催吐、 攻 下, 都是 “阴” 的大量外出, 汗出可以降温, 吐下则可泻 实, 都可以使人向 “虚” 的方向转化。反之阳气向内运 动过度运动时, 则会使人向“实” 的方向发展。故有 “阴胜则寒, 阳胜则热 ” “阳道实, 阴道虚” 之说法。

2 四时人体阴阳之气的运动规律

四时是天道的直接体现, 四时的变化可以带来万物 的荣枯, 法天则地就是顺时而行, 于是将各种物候、 气候、 政令纳入四时的框架 。《 内经》 将阴阳五行学说结合 在一起, 用以解释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 指导临床实践。 以四时为中介, 阴阳中有五行, 五行中含阴阳 [2 ] 。 春季之时, 其五行配属为木。此时刚过冬天, 气温 极低, 地面向空气中散发的热量较少, 而随着时间的推 移, 太阳照射的增加使得温度不断上升。因而此时 “阳 入” 多于 “ 阴出” 。而对于人体这个 “小天地” 来说亦然, 阴在内而阳在外, 此时阴阳之气的运动便为阳气由表內 入。夏季之时, 其五行配属为火。此时太阳的辐射量进 一步增多, 温度则进一步升高, 其热已不仅限于内, 而是 自里至外都热。与之相应, 此时人体阴阳之气的运动为 阳气入于里, 故而身体内外俱热, 谓之阳盛 [3 ] 。 秋季之时, 其五行配属为金。随着夏季的结束, 日 渐远去, 太阳入射量开始减少, 但相对而言, 地面的散 射量尚未超过入射量, 故而气温仍在上升, 但是随着气 温的上升, 地面向空气中散射热量的进一步增加, 必有 一天会入不敷出, 则气温开始降低, 便进入了秋天。此 前的夏天, 阴阳俱盛, 谓之“阳盛” 之夏;此后的秋天, 阳减而阴反盛, 故谓之 “阴盛” , 此时的 “阴出” 多于 “阳 入” 。同样, 此时的人体内气机的运动为阴气开始由 内向外运动, 乃阳气入于里而反出也。故曰“金曰从 革” , 从, 相许、 顺从也;革, 更也。即顺从气的运动规 律而更换为由内而外出。冬季之时, 其五行配属为水。 此时太阳入射量极少, 少于地面向外界散射的热量, 故 气温渐至最低。于人体而言, 此时阴气自里运动以见 于体表。而因此时人体之气较之前要相对虚弱, 因而 其运动较为和缓, 从而会起到滋润的作用, 故曰“润 下” [4 ] 。 以上四行所述, 皆为阴阳偏颇之状态, 而五行之 “土” , 则描述的为阴阳平衡的一种状态, 因此土不主 时。见于 《素问·太阴阳明论》 :“帝曰:脾不主时何 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 治中央, 常以四时长四藏。 ” 《内经》 借用这种四时五行的模式, 来描述人体的生理 与病理, 以辨别阴阳虚实, 阐释了人体阴阳之气随四季 变化的往返出入、 如环无端的运动规律。

3 五味特性与四时人体气机运动的关系

五味与五行的配属, 自《尚书·洪范》 便有记载: “水曰润下, 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 土爰稼 穑。润下作咸, 炎上作苦, 曲直作酸, 从革作辛, 稼穑作 甘 。 ” 《素问·宣明五气》 也将五味与五脏相联系, 谓之 曰 :“酸入肝, 辛入肺, 苦入心, 咸入肾, 甘入脾, 是谓五 入。 ” 而对于五味的特性《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提出 了 :“辛散, 酸收, 甘缓, 苦坚, 咸耎。 ” 下面就五味的特 性分析其与五行配属的内在含义。

酸味药有 “收” 的特性, 主要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此时的“收” 如固表止汗、 敛肺止咳、 涩肠止泻等作 用 [5 ] , 皆为由体外向体内而收。与相对应的五行之木, 四时属春, 气机运动的状态为阳气开始由表向里运动 的特性相一致, 故而酸味药与木行相配属。用之得当, 可收敛正气, 治脏腑虚弱、 元气不固所致的气血津液耗 散滑脱诸证。如久咳虚喘, 自汗盗汗, 久泻久痢, 遗精 滑精, 崩漏带下等。用之不当, 反能收敛邪气, 如痰热 喘咳、 热逼汗出、 食滞泻痢、 火动精流、 血热妄行等实 证、 热证, 误用酸味则闭门留寇, 使变证叠出 [6 ] 。 苦味药有 “坚” 的特性 , 《素问·至真要大论》 在论 述 “寒淫于内” 及“太阳之复” 治法时也提到“以苦坚 之 ” 。《素问·脏气法时论》 言 :“肾欲坚, 急食苦以坚 之” 可将坚理解为固密的功效 [7 ] 。坚者, 其作用于机体 所起到的作用便为使气机聚于里, 气聚于里则坚。而 与之相对应的五行之火, 四时属夏, 此时体内气机的运 动为阳气入于里, 与苦味药坚的特性、 药效相一致, 故 而苦味药与火行相配属。故而临证时, 苦味药可用于 平相火, 固肾阴, 黄柏、 知母为其首选药, 如 《医宗金鉴 ·删补名医方论》 中记载 :“惟是以黄柏之苦以坚肾, 则能制龙家之火;继以知母之清以凉肺, 则能全破伤之 金” 。同时还可以清热泻火, 顾护阴津。叶天士在《三 时伏气外感篇·春温》 言 :“春温一证……昔贤以黄芩 汤为主方, 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 苦味坚阴乃正治 也” , 其中指出苦味药可直达内里而 “坚阴” [8 ] 。 辛味药有 “散” 的特性, 主要表现为具有发散、 行 气行血的作用。辛之散, 可以散表邪、 散里寒、 散结滞, 而谓之 “散” , 则其运动的方向皆为由内而外。便与五 行之金所主的阴气由里向外之运动规律相符, 故而与 金相配属。因此应用辛味药之时, 一可散表邪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所谓 :“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 。解除 表证的辛味药物, 均取辛能发散的作用以祛除表邪之 性。二可散里寒 , 《素问·至真要大论》 曰 :“寒者热 之” , 而辛味之品, 性多温热, 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 《注解伤寒论》 也指出 :“附子之辛以散寒 ” 、 “干姜之辛 以散里寒” 。三可散结滞, 结滞多是外感六淫邪毒与 局部气血痰湿郁结所引起痰核瘰疬、 痈肿疮毒等证, 辛 味药散结滞即外散六淫邪毒, 内疏气血郁结, 使气血运 行正常, 而起消散痈结之作用 。《注解伤寒论》 云 :“半 夏之辛以散结” [9 ] 。此三者, 皆取其由内向外发散之特 性也。

咸味药有 “耎” 的特性, 耎, 柔也, 通于软, 因此咸 味药有软坚散结、 泻下通便之功效。一般来讲, 消散结 块、 软化坚硬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其作用于机体, 多为 将其散之结块, 软之大便由内而排出体外, 且其相对于 辛味而言, 性质相对柔和, 与水行所主之冬季阴气外达 体表的运动规律相合, 故而咸味与水行相配属。咸之 耎, 可软坚散结, 因而多用于气滞、 血瘀、 痰结等原因所 致的闭塞不通之症, 如瘰疬、 瘿瘤、 痰核、 癥瘕等病证。 亦可用于消, 消的作用, 不仅仅表现在泻下通便的作 用, 还可表现在破血逐瘀、 涤痰化食等方面 [10 ] 。 甘味药有 “缓” 的特性, 甘味之缓, 有居中调和的 作用, 可以调和诸药药性, 缓解药物的毒性, 阴阳形气 之不足皆可用甘味药补之 [11 ] 。从而合于土行 “阴平阳 秘” 、 居于中而调停四方之性, 故甘味药与土行相配 属。临证时疾病往往复杂多变, 表现为寒热交错、 或虚 实相兼、 或表里俱病, 这就要求治疗要寒热并用、 攻补 兼施、 表里双解。但是, 这些药物的性质相反、 不协调, 因此需要佐入一定量的甘味药, 以起到调和寒热、 调和 补泻、 调和表里作用。如半夏泻心汤中甘草调和黄芩 黄连与干姜、 半夏的寒热;防风通圣散中甘草调和防风 与大黄等攻里药表里双解作用 [12 ] 。

4 讨论

五味五行配伍关系能准确地反映出五行的特点以 及药物性味的功效作用, 较好地解释治疗疾病的用药 规律, 对指导临床用药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但是自古 以来, 某些药物的五味定位本身就存在争议, 有时应用 上也存在不便, 此时多数人便从实践药物功效来应用,以致部分医者认可五行新配属。现阶段临床用药只是 五味学说整体中的一小部分应用, 视野有限, 不可枉然 推翻原有配属关系 [13 ] 。在分析五味与五行的配属关 系时, 不仅要分析药物功效作用, 更重要的是从药物的 特性与其作用于人体所起到的作用出发, 分析五味与 五行在人体上的反映, 方可认识到其配属的实质。从 而更好地加强对于药物特性、 作用的认识, 丰富药物性 味理论, 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辽宁中医杂志 作者:颜培正 隋雨言 王晓旭 张庆祥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