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基于术数阴阳及气论阴阳探讨阴升阳降的科学性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7-06-29
天地之道, 阴阳而已矣。 阴阳之理, 升降而已矣 [1] 。 阴阳升降是阴阳运动的基本形式, 根据阴阳的基本 属性, 人们普遍认为阳升阴降就是阴阳运动仅有的 形式。 这一理论长期作为中医的理论依据, 并在中医 学理论的发展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然而很多 现象和理论却证实了阴阳运动的形式远远没有这样简单, 如, 术数阴阳中云雨的形成、 气候的更迭、 水火 的既济、 气血的互化; 气论阴阳中的肝升肺降、 脾升 胃降、 心肾相交、 中医药治则治法、 中医药升降配伍 等。 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都证明了阴升阳降在维持 正常的自然运动和人体生命活动以及协同药物间作 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自然界阴升阳降 的运动被打破, 可能将导致自然界灾难的发生; 如果 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阴升阳降发生紊乱, 人体可能会 出现许许多多的功能障碍, 并可能最终发展成为疾 病; 如果中药间的配伍没有升降相宜, 则会影响中药 发挥其作用。 因此, “阴升阳降” 也是阴阳运动中的 一种重要形式。

术数阴阳中的阴升阳降

在自然界中阴阳升降是阴阳运动的最基本形 式, 过去普遍认为在自然界的阴阳运动中仅有阳升 阴降这一种形式。 但笔者认为阴升阳降也是阴阳运 动的基本形式, 其证据可追溯到《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中关于云雨形成的论述, 即 “清阳为天, 浊阴 为地; 地气上为云, 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 云出天 气” 。 这段论述表明, 阴阳的属性虽是 “阳在上而为 天, 阴在下而为地” , 但云雨的形成却是 “地气(即 阴气)升腾形成云, 天气 (即阳气) 下降形成雨” , 所 以, 阴升阳降同样是阴阳运动的基本形式。 有论述说 “地气上为云, 天气下为雨” 中的 “地气” 已经转变 为阳气, 所以才上升为天; 其中的 “天气” 已经转变 为阴气, 所以才下降于地 [2] 。 但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 析, 笔者认为此处的 “地气” 已经转变为阳气, “天 气” 已经转变为阴气, 其内在的动力如何使地气转 变为阳气, 天气转变为阴气, 却是阴气向上的升腾 运动和阳气向下的下降运动所推动的。 并且早在 《素 问· 六微旨大论》 中的论述 “升已而降, 降者谓天; 降 已而升, 升者谓地。 天气下降, 气流于地; 地气上升, 气腾于天。 故高下相召, 升降相因, 而变作矣” 。 同样 的证据还存在于《易经》 中用 “坎” “离” 二卦对于水 (阴) 火 (阳) 的描述, 其坎卦阳爻在中, 阴爻在上下 , 外柔而内刚, 有四面向中心发展的趋势, 故坎为水, 无处不流不渗入。 而其离卦上下两爻为阳爻, 阴爻位 中间, 表示由中心向外发展的趋势, 外刚健, 而内柔 顺, 外动内静, 与内部进行交换, 如火一样, 向外部施 放能量, 故离卦的正像为火, 有离散之意。 我们可以 好好理解一下 “坎卦有四面向中心性发展的趋势, 离 卦有中心向外发展的趋势” , 这一论述的根本动力却 是分别居于坎卦中心的阳爻以及离卦中心的阴爻, 那么, 我们得出阴往外散阳往内聚也不无道理了 。 同 时 《周易》 中介绍的 “既济卦” 和 “未济卦” 同样说明 了阴升阳降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既济卦 中: 坎为水, 离为火, 水火相交, 水在火之上, 水势压 倒火势, 则救火大功告成。 这也就是阴气上升与阳气 下降的具体体现。 未济卦中: 下坎上离, 离为火, 坎 为水。 火向上炎, 水往下润, 两两不相交, 这就是未 济卦。 在《周易》中未济卦是没有交济的状态, 是隔 绝的, 是没有生命力的。 在气血理论中常将气划分为 阳的属性, 血则被划分为阴的属性。 然而中医学中却 时刻体现着 “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以及气血同 源、 气血互化的理论, 因此, 气血之阴阳是相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气和血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因此, 阴阳 也是可以相互转化、 互为升降的 [3] 。 同样在自然界四 季交替的过程中, 阴升阳降这种阴阳运动的形式也 时刻体现在我们的周围。 《素问 · 脉要精微论》提到: “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 阴气微下; 夏至四十五日 阴气微上, 阳气微下” 。 这一论述正好印证了在自然 界四季变换过程中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存在着 “阴 升阳降” 这一种基本的形式。 恰如 《灵枢 ·论疾诊尺》 中所说的 “四时之变, 寒暑之胜, 重阴必阳, 重阳必 阴” , 这种现象可以用太极图加以说明 (图1) , 我们可 以发现在越过夏至四十五日后, 阴气就开始往上走 而阳气则开始往下行了 。 从以上之论述, 我们不难发 现, 在现实生活中, 阴升阳降同样是一种客观存在的 阴阳运动形式, 所以, 以后我们在学习和研究阴阳理 论时绝不可简单地把阴阳升降运动理解为仅是 “阳 升阴降” 这一单一的形式。

气论阴阳中的阴升阳降

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阴升阳降同样是阴阳运动 的基本形式。 虽然在阴阳的属性上来说, 阴在下处于 人体的下方, 阳在上处于人体的上方。 但正是阴气的 上升和阳气的下降才得以维持人体的各种正常生命 活动, 如, 刘保和先生说: “人体的生理状态是阴升阳 降, 与此相反, 若清气 (阴气) 在下而不能升, 浊气 (阳 气)在上而不能降, 则是病理状态, 会发生飧泄和 胀” [4] 。 在心肾相交的理论中肾阴上升, 心阳下潜, 才 能达到心肾交济的状态, 使心火不至于亢盛, 肾水不 至于寒冷。 所以, 元代名医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 说道: “ 人之有生, 心为之火居上, 肾为之水居下 , 水能 升而火能降, 一升一降, 无有穷矣, 故生意存焉, 他认 为心火、 肾水的一降一升和一温一凉维系和主宰着人 体的生命活动” 。 同样, 在人体经络循行中, 我们可以 发现当举起手臂时, 人体的手足三阴经均起于下而向 上循行, 手足三阳经均起于上而向下循行。 而在脏腑 理论中我们知道肝属阴而主升, 肺属阳而主肃降 [5] ; 脾为太阴脏而主升, 胃为阳明腑而主降, 所以, 李东垣 在 《脾胃论》 中说: “脾为太阴湿土, 胃为阳明燥土; 脾恶湿, 宜升宜燥; 胃恶燥, 宜降宜润; 其升已而降, 降已而升, 如环无端, 运化万物” 。 这样的证据还有很 多, 笔者将不再一一赘述, 但其内在的阴升阳降机制 却是时刻都体现在生命活动中的各个方面。

同样阴升阳降这一理论在中医药配伍和治法中 也是随处可见的。 临床用自拟升降定痛汤治疗椎间 盘突出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方中升麻牛膝二药一 升一降, 用以协调阴阳气机之升降, 使阻滞的气机得 以恢复, 达到纠正筋脉的不通则痛 [6] 。 有研究分析和 评价了肝阳不降引发的高血压病采取平肝潜阳法的 疗效, 证实了平肝潜阳法的优越性 [7] , 此处潜阳既是 阳气下潜、 阳气下降之意。 在某些情况下, 当阴盛阳 虚太过时导致虚阳外越, 阳不得以收降时, 也会发生 病理机制相当复杂的病症。 有研究表明, 应用潜阳 封髓之法对虚阳外越, 阳不得以收降的病症颇有疗 效 [8] 。 同时, 郑钦安在其著作《医理真传》中对潜阳 丹与封髓丹有精辟的解释: 潜阳丹一方, 乃纳气归肾 之法也, 夫西砂辛温, 能宣中宫一切阴邪, 又能纳气 归肾。 附子辛热, 能补坎中真阳, 真阳为君火之种, 补 真火即是壮君火也。 况龟板一物坚硬, 得水之精气而 生, 有通阴助阳之力, 世人以利水滋阴视之, 悖其功 也。 佐以甘草补中, 有伏火互根之妙, 故曰潜阳。 封 髓丹一方, 乃纳气归肾之法, 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 夫黄柏味苦入心, 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 色黄而入 脾。 脾者也, 调和水火之枢也。 独此一味, 三才之义 已具, 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 甘草调和上 下又能伏火, 真火伏藏, 则人身之根蒂永固, 故曰封 髓。 阳气不降所致孤阳上越也可用引火归元的方法 使上越的孤阳下行归于肾中, 陈士铎在其著作《辨 证奇闻》中以引火汤作为引火归元的主方, 其方以熟 地黄为君药大补肾水, 麦冬、 五味子为佐药, 在滋肺 之余又金水相资, 又加入巴戟天为使药, 以巴戟天之 温, 则使水火既济。 使水趋下, 而火亦有不得不随之 势, 更以茯苓为前导, 则水火同趋, 而共安于肾, 不 啻有琴瑟之和谐矣。 此处巴戟天 “取其引火, 又足补 水, 肾中无干燥之虞, 咽喉有清肃之益, 此巴戟所以 胜附、 桂也” 。 在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总是心肾相交、 水火既济、 阴阳协调的。 其中心之阳下交于肾以资助 肾阳, 抑制肾阴而使肾水不寒; 肾之阴上济于心以资 心阴, 抑制心阳而使心火不亢, 但如果这种阴升阳降 的形式被打破了 , 导致心火亢盛不能下暖肾水, 肾水 不能上济心火, 就会产生心肾不交的病理变化, 出现 失眠、 多梦等病症。 在中医药治法上当采用交通心肾 之法, 可用交泰丸治疗 [9] 。 交泰丸中一为苦寒之黄连, 一为辛温之肉桂, 二者用量10∶1, 以苦寒之黄连降 火, 以辛温之肉桂引火归元, 共起交通心肾、 协调阴 阳升降之功, 使得心阳下潜、 肾阴上济。 这一系列理 论和事实都充分证实了阴升阳降这一理论在中医药 治法和配伍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小结

在阴阳理论中, 阴升阳降和阳升阴降一样都是 阴阳运动的基本形式, 在自然界和人体生理活动中 如此, 在中医药治法和配伍中亦是如此。 天地本就始 于混沌, 阴阳也是相对和不可分割的整体, 正如邢玉 瑞先生所说: “阴阳学说虽然也承认阴阳之间的对 立和斗争, 但更重视、 强调二者的调和、 中和、 和谐, 即统一。 而医药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维护和恢复人体 的统一, 保持内外各种因素的协调。 所以, 古今医家 都自觉接受和运用阴阳调和原则, 一切医疗措施和 养生方法, 都是着眼于调和阴阳” [10] 。 因此, 在很多 情况下阴可以是阳, 阳也可以是阴; 阴能降也能升, 阳能升亦能降。 所以, 我们在学习阴阳理论时要全面 和相对的看待阴阳, 不可片面的、 一尘不变的认为阴 阳是既定的, 阴只能降, 阳只能升。 同时笔者也希望 通过本篇综述引起更多有识学者的共鸣, 一起学习 和探讨阴阳理论包容万象的内涵。

作者:王磊 许小敏 卢志伟 刘永琦 朱向东 张利英 李程豪 张艳辉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