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从研究方法的运用看中医体质学科发展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7-06-26
自从1978年王琦教授和盛增秀教授提出 “中医 体质学说” , 到2013年 “中医体质学” 被教育部确定 为中医学的二级学科, 中医体质研究经历了从 “学 说” 到 “学术” , 再到 “学科” 的发展之路, 并且, “中 医体质学派” 已经作为现代中医学派之一, 在中医学 的长河中传承繁衍。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 除了需要创新的理论作 为指导, 还需要正确的研究方法。 纵观中医体质学的 发展之路, 同样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思维和积极的科 学实践。 而理论思维和科学实践正是组成科学研究 的必备要素 [1] 。 中医体质学的发展过程中, 根据每一 阶段的发展方向和学术特点, 确立了不同的研究方 向, 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也有所侧重。 本文将中医体 质学的学科发展粗略分为3个阶段, 总结每一阶段所运用的研究方法, 并对其给学科发展带来的影响进 行了分析。

以文献学研究为主的中医体质理论体系构建 阶段

文献学研究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 对于中医 体质学科的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体质 学的理论体系构建阶段从1978年起始, 到20世纪80 年代完成理论体系的雏形, 其标志为1982年出版的 《中医体质学说》 [2] 。 在这一阶段, 主要的研究方法 是文献研究。 之后, 结合临床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 学等研究结果, 对理论体系进行补充完善, 2005年出 版了 《中医体质学》创新教材 [3] , 2009年出版了 《中医 体质学》专著 [4] 。 至此, 中医体质学的理论体系构建 基本完成。

中医体质学的文献研究包括纵向的历史文献梳 理, 以及横向的东西方文献比较研究。 通过对历代 研究个体差异文献的梳理, 总结归纳出人的体质特 征群。 对中国古代文献的研究, 总结了108种古代传 统文献, 包括《黄帝内经》 《伤寒论》等经典医籍中 “素” “质” “体型” 的描述, 以及唐、 金元、 明、 清历 代中医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人类生命状态差异进行描 述和分类。 对现代文献的研究, 总结了60多种现代文 献。 主要是归纳现代体质学研究者对体质的分类方 法, 并提取体质类型的特征要素, 以此作为中医体质 分类及特征表述的参考 [5] 。

课题组还对东西方文献进行了比较研究, 从 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说” 、E Kretschmer的“体 型说” 、 Shelden的 “胚胎说” , 到古川竹二的 “血型 说” , L. Berman的 “内分泌说” 以及巴甫洛夫的 “高 级神经类型说” 。 比较研究的结果发现, 西方学者对 个体差异性的认识, 多是从个体的行为表现、 心理活 动特征方面入手, 多局限于心理学的范畴, 对人体体 质的各种分类学说, 都无法直接指导临床治疗与预 防康复。 而中医体质学的理论体系可有效地指导中 医临床和养生康复实践 [6] 。

经过文献研究, 结合临床实践, 形成了包含基本概 念、 基本规律、 基本原理的中医体质学理论架构 [7] 。 从 复杂的体质现象中提炼出有关规律, 在既往体质分类 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基于4个个体差异子系统(个 体生物差异子系统、 遗传差异子系统、 心理差异子系 统、 自然社会适应差异子系统) 的体质综合分类法。 将人体体质分为9种基本类型, 并对其分类依据、 命名 依据、 体质特征的表述原则与方法以及各体质类型 的内涵和文献依据进行了阐述。 在这个阶段, 提出了 中医体质学的4个基本原理, 即, “禀赋遗传论” “环 境制约论” “生命过程论” “形神构成论” , 又进一步 凝练出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科学问题, 即, “体质可 分” “体病相关” “体质可调” 。 此后的中医体质学研 究都是在这一理论体系框架的指导下进行的。

以现代分子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研究为主的体 质分型实证和标准化阶段 中医体质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大约始于1990年左 右, 这个阶段,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的支 撑下, 开始进行体质的微观机制研究。 到目前为止, 关于体质分类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获得了11 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支持。 随着学科发展和学术辐 射, 各级各类立项支持体质基础研究的项目逐渐增 多, 全国各地的学者参与到中医体质基础研究工作 当中。 在这些研究项目中, 运用了分子生物学技术、 免疫学技术、 免疫遗传学技术和系统生物学组学技 术开展体质分类的微观机制和体质与疾病相关的机 制研究。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发布的资助项目, 按照主题词 “体质” 搜索历年获得资助的项目 (该网 站最早可搜索到1997年, 但1997至2000年间没有体 质研究项目获得资助) 。 将资助项目分为中医体质、 其他体质研究 (体质人类学、 朝医体质、 藏医体质、 维医体质等) 两类, 对项目数和经费数进行分析。 结 果显示, 2001年-2015年间中医体质研究共获得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2项, 共获得资助金额为2 272万 元。 其中, 3项为重点项目。 总体来说, 获资助项目数 和金额呈增加趋势。 见表1。

在基础研究的同时, 体质分类标准化研究也在 逐步开展, 主要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研究 步骤为: 根据9种体质理论, 制定标准化量表的条目, 经过专家论证、 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过程, 开发 《中 医体质量表》 , 进行信度、 效度检验, 并在全国范围 内开展9种体质分类的流行病学调查, 确定9种体质 分型及其人群分布。 《中医体质量表》作为体质辨识 的主要工具, 于2007年修订完成, 成为至今在全国广 泛使用的体质辨识标准化工具。 在此基础上完成了 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制定, 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 正式确立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为行业标准。 关于中医体质分类标准制定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至此, 完成了体质辨识标准化的基 础工作, 也是开创性工作。 此后逐步开发了不同年龄 阶段、 不同语种的 《中医体质量表》 , 扩大了体质学的 应用范围, 推动了中医体质学国际化。

表1 2001年-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质研究项目数及 经费列表

年度(年) 项目 经费(万元) 中医体质 研究 其他体质 研究 中医体质 研究 其他体质 研究
2001 2 2 51 16
2002 1 0 20 0
2003 0 0 0 0
2004 1 0 19 0
2005 1 1 24 20
2006 0 0 0 0
2007 3 0 87 0
2008 1 2 20 170
2009 5 2 129 51
2010 4 0 294 0
2011 8 1 539 49
2012 3 1 193 80
2013 6 2 266 71
2014 4 3 502 122
2015 3 3 128 90
合计 42 17 2 272 669

体质分类辨识推广应用及以生物物理学和信 息技术等综合方法为主的健康辨识研究阶段 中医体质学发展的第三阶段从2009年至今。 在 这个阶段, 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在国内和国际得到了大 范围的推广应用, 研究领域涉及多个行业、 学科。 科 研方面, 参与体质研究的科研团队和研究人员与日 俱增, 发表了大量的科研论文。 以中国知网 (CNKI) 数据库为资料来源, 以 “中医体质”或含“体质学 说” 为主题词进行检索, 仅近3年, 体质研究论文数 量由2012年1月的2 024篇增至2016年的4 815篇。 王琦 教授撰写的 《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 表述依据》一文被引1 308次, 在迄今发表所有中医 期刊文献中被引频次居于首位。

在继续深化体质科研的同时, 这个阶段的特点 是体质辨识逐渐向应用层面转化。 从2009年起, 体 质辨识纳入到《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 2013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以体质辨识为主要技术的 “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 投资9.6亿, 覆盖老 年人群达40%。 短短几年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 国30省、 市、 自治区批准成立社区250多家 “治未病” 中心, 以体质辨识为主要技术开展治未病服务。 另外, 在这个阶段, 逐渐在体质辨识基础上开展 了健康测量方法研究, 这就运用到生物物理学等多 种研究方法和技术。 2010年立项的国家重点基础研 究发展计划 “中医原创思维与健康状态辨识方法体 系研究” 主要研究目标, 即建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的多维度辨识方法体系。 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健 康服务体系, 需要在多维健康状态辨识关键技术、 慢病三级预防技术、 健康管理的智能化、 网络化技 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需要用到多学科的方法与技术, 包括网络信息、 大数据处理技术等。

讨论

研究方法是为学科发展、 科学实践所用的。 如能 正确应用科研方法, 必将对推动学科发展作出巨大 的贡献 [8] 。 中医体质学发展的不同阶段, 有侧重地运 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 体现了理论与实践、 科研与应 用的紧密结合与互相转化。 目前, 虽然中医体质辨识 已经做到了全国范围的覆盖, 中医特色的健康测评技 术已成体系, 但是如何做到健康测评与健康管理的结 合、 健康服务的落地实施, 如何借助信息化、 网络化 技术, 实现并全面推进高覆盖、 低成本的中医体质健 康服务的新模式, 是目前面临的重大任务。

作者:王济 王琦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