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坚持形神合一 防止形神分离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7-05-26
形与神俱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 要求中医临证既要关注患者的躯体病症, 也要关注 患者的精神状况, 这是符合中医诊疗规律的做法。 如 果在临床医生只是简单地针对患者身体的病理表现 辨证开药, 根本不顾其精神层面的问题, 这就形成了 形神分离的现象。 此种现象的产生有其复杂的根源, 也会带来一定的危害, 笔者根据个人30多年的临床 经验, 结合相关文献的研究, 现就这种现象产生的原 因及纠正对策予以阐述。

形与神俱理论与心身医学的认识

1. 形与神俱理论 形与神俱的理论在中医基础 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形” 指形体, 指人体的脏腑、 组织、 器官等有形结构, “神” 指人类所具备的包括认 知、 情感和意志3个方面的精神或心理活动 [1] 。 中医早 已认识到神的活动与形的活动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而神对形也会有反作用。 神是建立在形体的基础上, 神只能依形而生, 绝不能离体而存。 这就是《黄帝内 经》 强调 “形与神俱” 的形神一体的唯物思想 [2] 。 有学者论述形与神关系时指出: 二者相互依附 而不可分割的关系, 称之为形与神俱。 形乃神之宅, 神乃形之主。 无神则形不可活, 无形则神无以附。 二 者相辅相成, 不可分离。 形神统一, 是生命存在的主 要保证 [3] 。 形、 神对立是生命运动的基本矛盾, 而形、 神统一则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4] 。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 形与神并非同等重要, 与 诸子文化同根同源的中医学, 亦将重 “神” 思想继承 与发挥得淋漓尽致, 体现出神相对形的重要性。 因 而遵从 “形神统一、 神主形从” [5] 。 更有学者认为, 心 理-躯体(形神) 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心身互动关系, 心身互动不是等同关系, 心理影响躯体更为显著与 强烈 [6] 。 形与神俱是中医学术特色之一, 千百年来它卓有 成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 按照中医形神合一理 论的要求, 中医既要关注患者躯体病症表现, 又要关 注患者精神层面出现的问题, 这样才能全面把握患 者的整体状况, 从而保证正确地诊治患者。 临床治疗 疾病需重视调神, 调神有助于患者摆脱不良心理状 态, 促进康复 [7] 。

2. 心身医学的认识 现代医学也在逐步改善其 医学模式, 越来越重视心身医学的研究与应用。 现 代心理学认为, 个体对于某一客观事物首先通过感 知认识, 然后产生情绪反应, 进一步由意志决定其行为, 此即为一般的心理过程 [8] 。 在一般情况下 , 患者对 于所患疾病产生认识之后, 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 应, 这种情绪反应当然属于中医 “神” 的范畴。 心身医学研究将躯体疾病导致的个体心理和 行为上的变化叫做身心障碍 [9] , 在本文中也用 “精 神层面的问题” 来表述。 各种躯体疾病本身的轻重 缓急和痛苦程度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 工作, 甚至 家庭、 社会地位等, 从而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心理 变化 [10] , 这些研究都表明躯体疾病与心理变化密切 联系。

形神分离现象及其危害

1. 形神分离现象 形神分离现象是指医生在临 证过程中, 只关注患者的躯体病症, 不顾其精神层面 的问题, 将患者的形与神割裂开来, 这种现象叫做 形神分离。 临床医生只是反复给患者做检查与开处 方, 从未在精神层面上对患者关怀、 疏导和安慰。 这 是典型的形神分离现象。

2. 形神分离的危害 形神分离是违背中医形神 合一理念的做法, 也违背了中医整体观, 没能将患 者视为形神一体, 人为地将患者的临床表现形神分 离。 形神分离让患者难以认清所患疾病的性质及病 因病机, 而身心障碍又会导致相关脏器功能失调, 病 情不但不能改善, 还会因此而加重。 有不少躯体病症 本身就是情志因素引发的, 医生如不抓住发病的根 本原因开展治疗 , 病情很难治愈。

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下, 形神分离倾向会加深医 患矛盾。 医生作为一个普通人, 也有情绪反应, 而其 表现必然会影响患者的心理。 本来就有身心障碍的 患者常常会在就医过程中因医生言语不慎而受到不 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引发更多的医患纠纷。

形神分离的成因分析

1. 医生不重视身心障碍 中医在诊病时, 只辨 证不审因, 这种做法也是形神分离的重要成因。 认 识水平低导致医生不能有意识地发现患者的身心障 碍, 尤其是那些以躯体不适就诊, 但经医生挖掘才 能找出背后情志致病因素的患者。 医生如果只看患 病的结果, 不追究是何种原因导致疾病发作, 极易形 成形神分离。

2. 医生问诊走偏 中医临床流行的十问歌对医 生问诊躯体病症很有帮助, 但其内容客观上将医生 的注意力引向患者的躯体, 这是人们很难意识到的 一种倾向。 身心障碍普遍存在于各类患者, 即便是患 者以外感病就诊, 他们也会存在紧张、 焦虑、 恐慌等 心理问题, 非常需要医生关注并疏导。

3. 人文修养被忽视 当代医学教育原本轻视人 文修养, 过分注重医学理论与技术, 极易导致医生 对患者缺乏足够的尊重与信任, 常常不能将心比心, 这样必然导致医患沟通困难, 从而无法进行疏导调 节。 如果医生缺乏人文修养, 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 很难获得患者的信任, 这一点在中青年医生身上较 为突出。 医生自身的精神状态通常会影响患者的信 心与情绪, 从而影响疗效。 有些医生对于疾病的认 识肤浅、 态度悲观、 治疗消极, 必然让患者本来就很 沉重的心情更加糟糕。 这类因素也很容易导致形神 分离。

4. 缺乏必要的沟通条件 在临床看病时, 医生 与每位患者接触的时间是否充足也很关键, 而时间 不足, 无从交流与疏导。 有些就诊环境也不适于医患 进行充分交流与疏导, 这类现象在大医院和名医看 病时尤为突出。 患者就医前常常满腹问题, 非常渴望 向医生请教或倾诉, 但苦于没有合适的、 值得信任的 交流对象, 导致其在精神上倍受折磨, 影响疗效。 各 类临床检查过多、 分科过细、 程序繁琐, 严重挤占了 医患交流时间。 医患沟通不畅在客观上也促成了形 神分离现象。

防止形神分离的对策

1. 提高医生对身心障碍的认识水平 临床医生 必须坚持中医形神合一的正确理念, 提高对身心障 碍的认识水平, 认真学习身心障碍的有关知识, 在临 证时须主动观察, 收集相关信息, 并根据不同患者的 身心障碍特点及时予以疏导和安慰。 中医要在坚持 辨证的同时, 深入审查引发不同证型的病因, 尤其是 躯体病症背后的情志类致病因素。

2. 扩大问诊范围, 积极开展疏导 医生在临床 问诊时, 要有意识地将有关身心障碍的内容包括进 来, 并结合收集的信息对患者开展疏导。 无论患者 就诊是否因情志因素致病, 均应积极为患者当面疏 导, 此类疾病只要当面疏导都有很好的效果。 中医 对于伴有身心障碍的患者会及时通过疏导解除患者 的心理负担, 消除患者焦虑、 恐惧等情绪, 帮助其树 立信心, 找到希望。 告知患者所患疾病的性质、 发病 原理、 预后及对应的策略, 自然有利于收到较好的 疗效。

3. 加强医生人文修养 中医历来就强调在治病 时兼顾患者身心两个方面, 而且更加注重解决患者 精神层面的问题, 这是中医的优良传统, 古代名医孙 思邈的《大医精诚》集中体现了医生对患者的人文 关怀和高尚医德。 原卫生部长陈竺教授强调: “和其 他学科相比, 医学的人文性尤其突出。 医学是集科学 研究、 技术创新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 其基本任务是疾病的预防、 诊断、 治疗、 康复, 而根本目的是促 进人类社会从个体到群体的身心健康” [11] 。 当代临床 医生均应加强自身人文修养, 提高心理素质, 自觉从 精神层面解决患者的问题。

4. 为医患沟通创造必要的条件 医生在临证时 要有必要的时间与患者沟通, 否则无法疏导患者精神 层面的问题。 时间不足, 医生根本无法搞清患者的想 法及其潜在诉求。 即便找到患者精神层面的问题后, 也无法疏导。 为了克服这类困难, 医生要尽量精减患 者检查项目, 设法优化就医程序, 要言简意赅地讲清 关键问题, 同时也要向患者布置在家中阅读的书目或 者调解情绪的事项, 更多地让患者自我开导, 调整心 态, 从而有效防止形神分离倾向。

结语

形神分离的本质是认识水平问题, 无论医患均 可因认识有偏差而陷入形神分离。 预防形神分离, 医 患均应重视, 当然, 医生的重视起主导作用。 笔者从 临床实际出发, 坚持中医理论, 深入分析其成因并提 出解决对策。 重视患者就医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身心 障碍, 努力贯彻形神合一理念, 是遵循中医自身发展 规律的表现。 患者普遍存在身心障碍, 即便不是情志 因素引发的疾病, 也存在此类问题, 医生就应当关注 其精神层面的问题, 这才符合形神合一理念。 否则只 顾患者躯体, 不顾其精神, 必然走向形神分离。

参 考 文 献

[1] 张慧,柳红良,赵志付.古代情志致病理论在中医心身疾病诊 治中的应用.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3):652
[2] 王农银.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16
[3] 印会河,张伯讷.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3
[4] 先小乐,肖相如.再论中医整体观.杏林中医药,2015,35(2):113
[5] 王薛,滕晶.基于“形神统一”理论的中医五神探讨.中医研究, 2016,32(2):1
[6] 倪红梅,何裕民,王颖晓,等.情志致病及中医情志医学相关 “理论建构”探析.上海中医药杂志,2014,48(6):3
[7] 赵建军,贾波.浅谈“治病需调神”.湖南中医杂志,2016, 32(2):146
[8] 刘建新,危玲,李花,等.黄帝内经所论情志致病原因之我见.中 医研究,2004,17(4):10
[9] 张理义.临床心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25
[10] 孙琪.情志致病内涵解析.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6):57
[11] 陈竺.医学首要特征是高度的人文性.健康报,2011-11- 02(001)

作者:吉军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