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吴尚先中医外治法学术思想探析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7-04-30
吴尚先( 1806—1886 年) ,浙江钱塘( 今杭州) 人,清代外科医家,精心研究前人外治经验,并 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完成 《外治医说》 。该书融理 论与临床于一体,指出医者临证,须精辨详审, 然后遣用相应药物,疏滞宣通,使邪去正安,取 《子华子 》 “医者理也,理者意也; 药者瀹也,瀹 者养也”之意,旨在说明外治法与内治法理同法 异,且外治法禁制甚少,尤能补内治之不及; 以 对偶式的骈俪文体成书,言简意赅,别具一格, 既便于诵读,又利于推广,故更名为 《理瀹骈 文》 ,是我国第一部外治法专著,被后人尊称为 “外治之宗” 。

1 推崇外治之法

大凡疾病多因邪气自皮毛腠理侵入机体使气 血阴阳失和所致,因此,采用各种方法使气血阴 阳 “以平为期”是治疗目的 。 《理瀹骈文》曰: “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 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 。 ” 《内经》中即有用肉 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加肉桂以涂治风中血 脉的记载 ; 《伤寒杂病论》记载有火熏令其汗、冷 水噀之、赤豆纳鼻、猪胆汁蜜导法等外治法; 叶 天士用平胃散炒熨治痢,用常山饮炒嗅治疟,变 汤剂为外治。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充实和完善, 至宋元时期中医外治法已发展至比较成熟的阶段, 外科专著不断涌现,陈自明编撰的 《外科精要》 及齐德之所著 《外科精义》从外科总论和药物等 方面阐述了中医外治法 [1 ] 。明代中医外科学获得 长足发展,涌现出 《外科理例 》《外科正宗》等名 著,这些外科书籍或记载疾病较多,或收录较多 方剂,或附有不少病案,全面而详尽。

《理瀹骈文》集清代以前外科专著之长,将中 医外治法的理、法、方、药融合成完整的思想体 系,打破了以往药物多内服的惯例,大力推崇外 治疗法,认为外治法不仅可以使药物通过肌肤、 孔窍深入腠理、脏腑通过经络作用于全身,取得 与内服药同样的治疗效果,更可以通过热熨、热 敷等手段促进病灶的气血通畅,加快药物吸收, 以增强人体的正气。内治之理,即外治之理; 内 治之药,即外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 二,而法则神奇变换 。《理瀹骈文》集贴、敷、洗、 点等外治法百余种,收录外治方 1 500 余首 [ 2 ] ,主 张 “变汤药为外治,实开后人无限法门” 。

2 外治重视辨证

人体为统一整体,内治注重整体观念,理法 方药完备,外治亦然。中医外治法亦重视辨证, 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收集患者的四诊资料,分 析疾病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而采取不同的方药和 治疗手段治疗疾病,即所谓 “先辨证,次论治” 。 证,即证候,是对疾病发展中某一阶段病理 属性的概括,可因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的不 同而变化。临证时需辨证论治,即辨明病性的阴 阳,病位的表里,病势的虚实,病情的寒热以及 是何脏何腑受病,才能获得良效 。《理瀹骈文》中 提到,施治之法有 “审阴阳” “察四时五行” “求病机 ”“度病情 ”“辨病形” ,审阴阳以知病之表里 寒热虚实,察四时五行以知四时六气之所伤,求 病机以明症之原委,度病情以析五志所伤之为病, 辨病形以确定病之所在何脏何腑,如此审慎细辨, 才能做到辨证分明,治疗准确 [3 ] 。

3 三焦分治为外治之纲 [ 4] 三焦并非一个独立的脏腑器官,而是用以划 分人体部位及内脏的特殊概念。根据上、中、下 焦之别,把人体划分成上、中、下三个生理病理 区域,将重要的内脏器官分别归于这三个区域之 中。吴氏以上、中、下三焦分治为纲,主张三部 应三法。头至胸为上焦,胸至脐为中焦,脐至足 为下焦; 上焦心、肺居之,中焦脾、胃居之,下 焦大肠、小肠、膀胱居之,此为三部。三法即治 三焦之病各有对应之法: 治上焦之法、治中焦之 法和治下焦之法。虽强调上、中、下三焦分治, 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临证时可根据具体情况 变通,不必拘泥,上焦之症可以下治,下焦之症 亦可以上治,中焦之症可以上下分治,或者治中 焦而上下相应,更可以上中下三焦并治,只要辨 证准确,即可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治法。

《理瀹骈文》中嚏法、敷脐疗法、坐法分别为 治疗上、中、下焦疾病的第一捷法。上焦心、肺 为病,多因邪气从外入侵尚未深入体表,心、肺 均在高处,采用药物细末搐鼻取嚏 , “连嚏数十 次,则腠理自松,即解肌”且 “涕泪痰涎并出, 胸中闷恶亦宽” ,故一嚏法实兼汗、吐二法,使得 轻清之邪因势利导从鼻发扬而出。中焦由脾、胃 居之,二者为气血生化之源,水液代谢枢纽,中 焦为病多因气血阴阳失和、气机不畅所致。吴氏 所述敷脐疗法包括敷脐、熏脐、填脐及布包轮熨 等。脐通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是人 体阴阳气化之总枢,药之气味由脐而入,无异于 入口中,且药力持久,可收和中之效。大肠、小 肠、膀胱居于下焦,其病多为气机不畅,传导失 职,二便不得排出,吴氏采用近于病位的坐法, 便于发挥药物作用,且无损伤脾胃之虞。

4 以膏方统治百病

吴尚先认为 “外治内治者,医理药性无二, 施治于病人可有殊途同归”之妙。由于外治膏方 既可避免内服汤药煎制之繁琐及苦口之弊端,又 可防止因辨证失误或用药不当 “陡然下咽,入胃, 并可以毙”的严重后果,因此膏可以统治百病, 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以熬膏。根据中医理论将内 服汤剂改为外用膏药,在原有方剂的基础上灵活 变通,加减变化,扩大了膏药的治疗范围,主治 病症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 外治膏方需经过皮肤、腠理、经络作用于脏 腑,调整气血阴阳,发挥相应的治疗作用,因此, 外治用药须 “气味俱厚者方能得力” ,运用药物组 方去平淡无力味,易他方厚味之品。吴尚先常用 厚味药 [5 ] : 生猛峻烈者如川乌、草乌、生附子、 生天南星等,其药性峻猛,刺激穴位以激发经气; 辛辣温热者如干姜、花椒等,渗透力强,易于吸 收; 芳香走窜者如丁香、白芷、川芎、吴茱萸等 加速吸收。重视引经药的应用,如太阳风用桂枝, 阳明用葛根,少阳用柴胡,太阴用苍术,少阴用细 辛,厥阴用川芎。而对药性较为平和的外治方中, “虑其或缓而无力也” ,亦需加用姜、蒜等生药,冰 片、乳香等香药,附子、大黄等猛药 , “率领群药, 开结行滞,直达其所” ,使气血流畅而病自愈。 病邪致病大多循经传变,在疾病初始阶段因 势利导,拔之则病自出,无深入内陷之患; 根据 病情变化,预测病邪传变途径,截之则邪自断, 无妄行传变之虞。吴氏认为外用膏方用药可将二 者有机结合取得外治之功,因此,在外用膏方中 多加入松香、轻粉、蓖麻仁等拔毒祛邪之物,相 辅相成,拔截相得,则疾病自愈。

5 针药膏贴通而为用 [ 6] 《理瀹骈文》曰 : “外治法,针灸最古。 ”膏药 即针灸之变,针灸与膏贴,方法不同,道理相通, 其作用机制均在于疏通经络气血,调和脏腑阴阳,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膏药外贴法与针灸取 穴的原则及功效相通,在单独运用膏药外贴法时, 应以经络理论为指导,注重选方用药、引经配伍 和取穴选药,用药以 “气味俱厚” “生用”为主, 加强其外用时对体表穴位的刺激作用,以利于通 经活血,加速药物渗入; 又能根据具体病症,特 别是中风、臌胀等危重病症,在外用膏药的基础 上,同时配合针、灸等多种疗法,针药并用,有 助于提高疗效,加强临床实用性。经穴外敷贴药 将针灸与中药密切结合起来,利于发挥两者双重 作用,使疗效相得益彰; 相对针灸而言,无创痛, 较安全,方法简便,患者乐于接受。

根据不同的疾病,以熬而摊贴者称为膏,研而掺于膏中或敷于膏外的称为药,其中,膏是一 成不变的,药则能随症加减,灵活变通,形成了 以膏为主、以药为辅,以膏帅药、以药助膏的治 疗手段。并根据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势等辨证 要点选择相应的膏以提其纲,以不同个体的病情 差异选择对应的药为之目,将膏与药灵活配伍, 恰如汤剂之随症加减,使得外治法对于各科疾病 的治疗更趋系统和完善。

中医学认为人体皮肤腠理与五脏六腑相通, 药物可以通过体表、腠理到达脏腑,起到调整机 体、抗病祛邪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药物主要 通过消化道、皮肤和黏膜等途径被人体吸收,其 中,经皮给药主要是指药物有效成分通过皮肤吸 收进入人体皮肤组织和血液,直接治疗浅表疾病 或经血液运送到全身,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经 皮给药有效避免了肝脏的 “首过效应”和胃肠道 对药效的干扰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和用药安全 性,降低药物毒性,减少不良反应。膏药为中西 药经皮给药制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 小结

《理瀹骈文》凝结了吴氏毕生的临床经验,集 清以前众医家之长,对推进中医外科学,特别是 中医外治法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吴尚 先重视外治法,丰富了中医外治的药物和方法。 膏贴药物可由毛窍进入体内,通过经络系统作用 于脏腑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而其对于穴位 的刺激作用与针灸相同,故针药结合治疗疾病效 果更佳。

参考文献

[ 1] 李锘, 白彦萍, 李曰庆. 陈实功对中医外治疗法的贡献 [ J] . 环球中医药, 2013, 6( 2) : 120- 122.
[ 2] 王岩岩.《理瀹骈文》 内病外治思想探析[ J] . 长春中医 药大学学报, 2010, 26( 2) : 167- 168.
[ 3] 林良才.《理瀹骈文》 对中医皮肤病学外治法发展的贡 献之分析与研究[ D] .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 4] 林良才.《理瀹骈文》 外治法辨证规律探讨[ J] . 辽宁中 医学院学报, 2006, 8( 1) : 16.
[ 5] 尹建平. 从 《理瀹骈文》 探究其外治的理论体系[ A] . 中华中医药学会、 贵州省针灸学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 第十次全国中医外治学术会议贵州省针灸学会 2014 年学会年会论文集[ C] . 中华中医药学会、 贵州省针灸 学会, 2014.
[ 6] 王耀帅, 余芝, 鞠传慧, 等.《理瀹骈文》 针药结合思想 浅析[ J] .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9, 43( 8) : 56- 57.

作者简介: 齐潇丽,女,27 岁,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中西医结合治疗银屑病、带状疱疹、 湿疹等皮肤病。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