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风病理论初探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7-02-13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将风病分为 内风和外风, 外风主要是指伤风、 伤风自汗、 恶寒发 热等 [1] 。 如《素问·骨空论》说: “风从外入, 令人振 寒, 汗出头痛, 身重恶寒” [2]383 。 又如《素问·评热病 论》说: “有病身热汗出, 烦满。 烦满不为汗解, 此为 何病? 岐伯曰: 汗出而身热者, 风也; 汗出而烦满不解 者, 厥也, 病名曰风厥” [2]228 , 《灵枢 ·五变》说: “人 之善病风厥漉汗者, 何以候之? 少俞答曰: 肉不坚, 腠理疏, 则善病风” [3]333 。 又如《素问· 风论》说: “风 气藏于皮肤之间, 内不得通, 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 数变, 腠理开则洒然寒, 闭则热而闷。 其寒也则衰食 饮, 其热也则消肌肉。 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 名曰寒 热” [2]281 。 此症由恶寒发热而至食少消瘦。 对于内风 的分类主要根据五脏六腑进行区分, 具体如下。

五脏六腑风的分类

1. 肝风 指风邪犯肝而引起的病证。 《素问· 风 论》说: “肝风之状, 多汗恶风, 善悲, 色微苍, 嗌干, 善怒, 时憎女子, 诊在目下, 其色青” [2]284 。 《素问·生 气通天论》说: “风客淫气, 精乃亡, 邪伤肝也” [2]20 。 张隐庵云: “风木之邪, 内通肝气, 肝主藏血, 肝气受 邪, 则伤其血矣” [4] 。 肝失疏泄, 肝不藏血, 故见神魂 失态, 善悲善怒。 阴血亏虚则嗌干。 情志失常故时憎女 色。 又如 《灵枢 · 本神》说: “肝, 魂伤则狂忘不精⋯⋯ 当人阴缩而挛筋” [3]65 。 肝病多见目色青而面苍。

2. 心风 指风邪扰心而引起的病证。 《素问· 风 论》说: “心风之状, 多汗恶风, 焦绝, 善怒吓, 赤色, 病甚则言不可快, 诊在舌, 其色赤” [2]284 。 心为火脏, 易于化热, 风邪侵袭, 风动火炎, 故见唇舌焦干。 心 主藏神, 风热扰心, 神灵失养, 故见或怒或惊, 甚则 言语不利。 心色赤, 故心气伤则见唇面色赤。

3. 脾风 指风邪客脾而引起的病证。 《素问· 风 论》说: “脾风之状, 多汗恶风, 身体怠惰, 四肢不欲 动, 色薄微黄, 不嗜食, 诊在鼻上, 其色黄” [2]285 。 脾主 四肢肌肉, 风邪客于脾, 故见身体怠惰无力, 四肢不 欲动, 不嗜食。 脾色主黄, 诊在鼻上明堂, 故见明堂 色黄。

4. 肺风 指风邪袭肺而引起的病证。 《素问· 风 论》说: “肺风之状, 多汗恶风, 色皏然白, 时咳短 气, 昼日则差, 暮则甚, 诊在眉上, 其色白” [2]284 。 肺为 相傅之官, 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肃降, 肺朝百脉, 风 邪犯肺, 肺宣降失司, 故咳嗽气短 [5] 。 昼日阳气盛, 入 暮阳气衰, 故病入暮则重。 肺色白, 故肺气伤则见眉 上色白。

5. 肾风 指风邪入肾而引起的病证。 《素问·风 论》说: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 面庞然浮肿, 脊 痛不能正立, 其色炲, 隐曲不利, 诊在肌上, 其色 黑” [2]285 。 肾主水, 风邪入肾, 挟水气上泛于面部故见 浮肿。 肾主骨, 肾藏精, 风邪伤肾, 故见脊痛不能直 立, 隐曲不利。 肾主色黑, 诊在肌上, 高士宗注: “肌, 两颊肉也。 肌上, 颧也。 颧, 肾所主也” [2]285 。 肾病多 见颧骨色黑。

6. 胃风 指风邪犯胃而引起的病证。 《素问· 风 论》说: “胃风之状, 颈多汗, 恶风, 食饮不下, 隔塞 不通, 腹善满, 失衣则腹胀, 食寒则泄, 诊形瘦而腹 大” [2]285 。 风邪伤人, 导致营卫不和, 故汗出恶风。 六 腑阳经之脉循颈至头, 从头至颈下行, 故汗出以头颈 为多。 胃受纳失司, 故饮食不下。 胃失和降, 故隔塞不 通, 脘腹痞满。 食寒中阳损伤, 故见泄泻。

7. 肠风 指风邪犯肠腑而引起的病证。 《素 问· 风论》说: “久风入中, 则为肠风” [2]283 。 风邪客于 肠腑, 郁久化热, 肠络损伤, 故大便下血。 临床上可症 见血色鲜红, 血下如溅, 舌红苔黄脉数等。

五脏六腑风的证治

1. 肝风 《素问 · 玉机真脏论》说: “春脉如弦, 其气来实而强⋯⋯忽忽眩冒而巅疾” [2]133 。 《素问·脉 解》说: “所谓少气善怒者, 阳气不治⋯⋯肝气当治 而未得, 故善怒, 善怒者名曰煎厥” [2]331 。 《素问·生 气通天论》 又说: “阳气者, 烦劳则张, 精绝, 辟积于 夏, 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 耳闭不可以听, 溃溃 乎若坏都, 汩汩乎不可止” [2]17 。 若烦劳过度, 形所施 张于外, 精神竭绝于中, 阴亏阳扰, 不耐炎热, 病积 至夏, 故令人五心烦热, 如煎如熬, 发为煎厥 [6] 。 《素 问·生气通天论》说: “阳气者, 大怒则形, 气绝, 而 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汗出偏沮, 使人偏枯” [2]17 。 《素问·调经论》说: “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 之与气, 并走于上, 则为大厥, 厥则暴死” [2]408 。 肝阴 阳气血逆乱导致煎厥、 薄厥, 发为中风。 肝阳化风, 气血上冲的中风, 偏于阴虚者临床多用阿胶鸡子黄 汤或滋水清肝饮; 偏于阳亢的临床多用镇肝熄风汤 或天麻钩藤饮 [7] 。 如果肝火犯肺, 痰涎壅盛, 治宜清 肺泻肝, 化痰开窍, 方用星蒌承气汤加减, 若久病伤 肺, 则酌加五味子; 如果肝风久不消散, 热邪入于肠 胃, 则肠风下血, 治宜祛风清肠, 凉肝止血, 方用槐花 散加减。

2. 心风 《素问· 大奇论》说: “心脉小坚急, 背 膈偏枯” [2]321 。 赵献可说: “心者, 元阳君主宅之, 生 血生脉, 因元阳不足, 阴寒乘之, 故心脉小坚急⋯⋯ 则不能致其气于气海, 而宗气散矣。 故分布不周于经 脉则偏枯, 不周于五脏则喑” [8] 。 中风有闭证和脱证 之分, 脱证病情急重, 古有口开心绝, 手撒脾绝, 眼合 肝绝, 遗尿肾绝, 鼻鼾肺绝, 正是阴阳离决, 元神脱 绝之危候 [9] 。 若见突然昏仆, 口开目合, 鼻息低微, 手 撒肢冷, 是心气涣散, 为脱证, 方用参附汤; 若见牙 关紧闭, 双手握固, 面白肢冷, 口有痰涎, 是痰邪中于 心, 为阴闭, 方用救急稀涎散 [10]221 等; 若见口噤不开, 面红气粗, 神昏仆击, 鼻息急促, 痰涎壅盛, 是痰迷 心窍, 为阳闭, 方用鹤顶丹 [11]358 等。 心风之证, 若见心 气不足, 阳气涣散之候, 方用补益紫金丸 [10]3019 ; 若见 心阴不足, 瘀血阻滞之候, 方用生脉散合通窍活血汤 或地黄逐瘀汤 [12] 。

3. 脾风 《素问 ·通评虚实论》说: “凡治消瘅, 仆击⋯⋯肥贵人, 则高梁之疾也” [2]207 。 此言过食肥 甘厚味, 食滞肠胃, 痰湿中生, 郁而化热, 阻塞脑络, 上蔽神明, 导致仆击、 偏枯发生 [13] 。 《灵枢 · 邪气藏府 病形》 又说: “脾脉⋯⋯大甚为击仆” [3]36 。 此为脾酿 湿痰中风之症。 临床症见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 牙关 紧闭, 两手握固, 二便闭塞, 脸色潮红, 呼吸急促, 身热躁动, 脉弦滑数, 此为痰火内扰神明之阳闭, 治宜清热开窍、 涤痰熄风, 先服至宝丹 [11]1 , 续服羚羊 角丸 [10]209 加竹沥、 姜汁; 症见面白唇暗, 痰涎壅盛, 四肢不温, 喜静蜷卧, 脉沉缓细滑, 此为痰涎上扰清 空之阴闭, 治宜辛温开窍、 豁痰熄风, 先以苏合香丸 鼻饲, 续服涤痰汤加竹沥、 姜汁; 症见口眼歪斜, 半 身不遂, 言语不利, 麻木不仁, 舌质紫暗, 脉弦细涩, 此为风痰挟瘀之中风后遗症, 治宜搜风化痰、 行瘀 通络, 可服神仙解语丹 [14] 、 牵正散等。 清代张璐首提 “脾虚生风” 论, 方用六君子汤加减。

4. 肺风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说: “肺脉, 急甚为癫疾, 微急为肺寒热⋯⋯缓甚为多汗, 微缓为 痿瘘, 偏风, 头以下汗出不可止” [3]35 。 肺主清金, 不 耐寒热, 寒甚发为癫疾, 肺寒热者, 寒在皮毛, 故微 急。 肺主气, 缓则热甚, 故见多汗, 肺热叶焦, 发为肺 痿也。 肺朝百脉, 腠理开, 故见头以下汗出不可止。 头以下者, 颈项胸背之间, 肺气虚则卫失外固, 津液 外泄而汗出, 治宜补肺固卫, 方用玉屏风散合人参五 味子汤加减, 若汗出多者, 酌加浮小麦、 麻黄根。 又如 《素问·评热病论》云: “劳风法在肺下⋯⋯使人强 上冥视, 唾出若涕, 恶风而振寒⋯⋯咳出青黄涕, 其 状如脓, 大如弹丸, 从口中若鼻中出, 不出则伤肺, 伤 肺则死也” [2]229 。 由此可见, 风热之邪壅于上, 故使人 颈项强直不能俯首, 瞑目羞明。 风热之邪犯肺, 炼液 成痰, 故使人唾出若涕。 肺主一身之皮毛, 故恶风而 振寒。 若风热之邪持续不解, 热伤肺叶, 气血败坏, 则咳出青黄色脓浊痰。 早期肺失宣肃, 治疗宜辛凉祛 表, 清宣化热, 可用桑菊饮; 后期痰热壅盛, 治疗宜 祛痰化脓, 清泄肺热, 方用千金苇茎汤加减。

5. 肾风 《灵枢 ·热病》说: “痱之为病也, 身无 痛者, 四肢不收, 智乱不甚。 其言微, 知可治; 甚则不 能言, 不可治也” [3]218 。 楼英说: “痱, 废也。 痱即偏枯 之邪气深者。 痱与偏枯是二疾, 以其身半无气荣运, 故名偏枯; 以其手足废而不收, 故名痱。 或偏废, 或 全废, 皆曰痱也” [15] 。 其病甚者见意识丧失, 昏聩不 识人, 舌强不能语, 体废不能用, 《内经》称为厥。 正 如《素问·脉解》曰: “内夺而厥, 则为喑痱, 此肾虚 也, 少阴不至者厥也” [2]327 。 巢元方称之为 “风癔” 。 后世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论中风说: “所 以中风瘫痪者⋯⋯由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 肾水虚 衰不能制之, 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 心神昏冒, 筋 骨不用, 而卒倒无所知也” [16] 。 此谓肾阴虚肾水亏虚 不能上济心阳, 导致热气怫郁, 上冒心神发为卒倒昏 仆中风之症 [17] 。 治疗宜滋肾阴回心阳固肾气, 佐以化 痰浊祛风邪, 方用地黄饮子 [18] 。 若肾精不足, 髓海失 充, 脉络失养, 气血不荣, 导致虚风猝中, 则治宜填精 益髓、 育阴和阳、 益气补血、 祛风通络, 方用鹿髓煎 [19] 。

6. 胃风 《素问· 大奇论》说: “胃脉沉鼓涩, 胃 外鼓大⋯⋯背膈偏枯。 男子发左, 女子发右, 不喑舌 转, 可治, 三十日起。 其从者, 喑三岁起, 年不满二十 者, 三岁死” [2]321 。 《素问· 玉版要论》说: “女子右为 逆, 左为从; 男子左为逆, 右为从” [2]101 。 男子偏枯发 生在左侧, 女子偏枯发生在右侧, 是逆症, 为重, 但 如果发音正常, 舌头可以转动, 是病在经络, 未及脏 腑, 三十日左右可以治好; 男子偏枯发生在右侧, 女 子偏枯发生在左侧, 是顺症, 为轻, 但如果失音不能 言语, 是病及脏腑, 3年左右才可治好, 此症如果发 生在年龄不满二十岁的人身上, 3年病亡。 胃为水谷之 海, 胃脉应指沉涩, 无力淫精于肝, 则筋脉枯涩, 发 为偏枯 [20] 。 胃脉应指浮大, 大而无力, 胃气虚衰; 大而 有力, 胃阳亢盛。 胃脉沉涩用愈风润燥汤 [21] ; 舌喑不 语用清神解语汤 [21] ; 胃脉浮大无力用补阳还五汤; 胃 脉浮大有力用导痰汤加减。

7. 肠风 张介宾认为: “久风不散, 传变而入于 肠胃之中, 热则为肠风下血” , 说明风邪入克于肠, 化热发为便血, 血色鲜红, 粪中带血, 治宜清肠泻 热、 祛风止血, 临床常用槐花散、 地榆散加减。 又如 《灵枢·论疾诊尺》有云: “春伤于风, 夏生飧泄肠 澼” [3]505 , 肠澼是指痢疾, 以腹痛、 里急后重、 大便脓 血为主要症状。 《内经》认为肠澼发于夏天, 因为春 伤于风, 风邪潜伏在内, 损伤肠胃, 发为便血, 故又 称“风痢” , 临床可见肠鸣腹痛, 泻痢并重, 脉弦而 沉细, 因为兼有风邪袭表, 故治宜疏风散表, 使表邪 得解, 肠澼自愈。 喻嘉言创制 “逆流挽舟” 法, 方用人 参败毒散加减。 又如《灵枢·寿夭刚柔》说: “卫之 生病也, 气痛时来时去, 怫忾奔响, 风寒客于肠胃之 中” [3]56 , 说明风寒邪气入克肠胃导致肠鸣腹痛。 《素 问· 风论》云: “久风入中, 则为肠风飧泄” [2]283 , 说明 久风入中, 胃肠脏腑气机紊乱, 导致飧泄, 治宜调中 止泻, 临床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综上所述, 风病的发生与五脏六腑有关, 肝、 心、 脾、 肺、 肾、 胃、 肠的病变皆可导致风病的发生。 笔者通过本文的论述, 希望能扩宽一下临床治疗风 病的思路, 使埋没已久的五脏六腑风病理论在当代 临床医学中被重新认识, 从而发展创新, 指导临床。

参 考 文 献

[1] 韩江余.《黄帝内经》风汗相关理论探析.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25(11):1762-1763
[2] 清·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3] 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4] 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4:11
[5] 史利卿,马建岭.风咳的证因浅探.环球中医药,2009,2(3):199-201
[6] 清·薛雪.医经原旨.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2:211
[7] 张延芳,倪祥惠.论“内风”与“肝风”异同.内蒙古中医药, 2014,2(1):137-138
[8] 明·赵献可.医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
[9] 李媛媛,张志斌.谈古论“风”.中医药文化,2009,3(2):39-41
[10] 宋·赵佶.圣济总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11] 清·陈梦雷.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12] 尹荟萃,郑杨,鞠海洋.《黄帝内经》五脏风探析.黑龙江中医药, 2013,42(2):9-10
[13] 陈晓洁,马振.“脾虚生风”理论的临床应用.陕西中医, 2007,28(6):707-708
[14] 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3-74
[15] 明·楼英.医学纲目.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65
[16] 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1
[17] 周昱畅,赵国惠,吴航.论 《内经》 五藏风.中医研究,2012,25(2):2-4
[18] 韩燕,胡素敏.金元医家对中风证治的认识.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3,25(4):3-9
[19]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772
[20] 高驰,朱建平. “中风” 病名源流考.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5): 1298-1303
[21] 明·龚信.古今医鉴.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25-26

【作者】 翁逸群; 包素珍;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