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中医强调防治疾病“顺应自然”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6-12-20
以人为本
 
中医的经典著作传承了中国文化所谓“道法自然”及“以人为本”的传统思想和精神,强调防治疾病要坚守“顺应自然”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最高级而又最复杂的生命体,人的生命是一个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过程。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人类自身已形成了比较完好的、能与时空环境相协调而致和谐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都具有较好的自然抗病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康复能力。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是“正气存内”及整体恒动的和谐状态,患病则是“正邪交争”及整体失调的异变状态。有的人之所以会生病,生了病又长久不愈、甚至于死亡,其主要的原因是患者在当时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其自然抗病能力的缺失或减弱,自愈能力的耗损或障碍。因此,中医对疾病的防治,最主要的是从整体观念出发,以人为本,以养生防病为先,提倡“顺应自然、起居有常、食饮有节、适度运动、平和心态”的养生保健理念和方法,着眼于人与所处的空间环境、时节气候的协调,着力于调整人体阴阳及内外的失衡状态,以达到养生保健护正气,健康无病或少病的目的。
 
若已病后,则通过恰当选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治疗方法,运用草、木、虫、石等天然药物或非药物防治手段等,以保护和帮助恢复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和自我康复能力,用经典的中医原文来表述,即尽快恢复到“正气存内”、“精神内守”、“阴平阳秘”、“五脏元真通畅”的健康状态。
作为一个以保护人们生命健康为天职的医生来说,必须还要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要注重医德修养。作为一个系病人安危苦乐于一身的医生,对待工作,对待病人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既要兢兢业业、主动奉献,更要谨慎细心、认真负责。南齐阳泉在《物理论·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这里把一个好的医生所应具备的素质说得很清楚了:一要有仁爱恻隐之心;二要有敏于观察,体达人情,善于与病人沟通的能力;三要行为廉洁自律,不贪钱财,恪尽操守,纯朴诚信。隋唐名医孙思邈曾写过一篇专论医德的著名文章,题为“大医精诚”。这里所谓“大医”是指能真正为老百姓解除疾患之苦的医生,故又称为“苍生大医”;所谓“精”是指“业精”,即医疗技术要精湛,钻研技术要精益求精;所谓“诚”是指“德诚”,即为病人服务要诚心诚意,坚守诚信;医治病人,事关生命,更要认真负责,小心谨慎,诚恐有失。已故的全国著名医学家张孝骞,在回顾他60年临床实践时,曾发自腑地告诫后辈医生说:“临床医生在诊治每一名患者时应当谨慎严肃,时刻警惕着自己的判断或措施是否尽职、是否全面、是否有疏漏缺失,其心情就像古人所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诚哉斯言!以人为本,敬畏生命,勤谨不苟,诚恐有失,是为医者最根本而又最崇高的德性!
 
其二,要善于处理好“病”和“人”的主次关系。 医生治病,必须以保护患者生命和健康为唯一的目标。为此,有的情况下,要以诊治疾病为主,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有时则需要以护养人体自身的正气为主,以保住“留人治病”的机会。不然,一味地只死死盯住那个“病”不放过,不惜破坏患者已经亏损严重的肌体,则可能带来“玉石俱焚”的悲剧。
 
如2010年9月,我治疗一青年女性,24岁,因做过一次妇科小手术后,一直发热、呕吐,时或并发腹泻、咳嗽等症,先后经多家医院1年多的治疗无效,遂转入某著名的大医院住院诊治。曾经多次运用各种检测手段和方法,都不能做出确切的诊断,先后使用过各种抗生素和一些对症疗法,而病情却每况愈下,一直低热不退,进食即吐,卧床不起,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神志时清时昧,168 cm的身高,体重已降到只有34 kg。住院医生已基本放弃治疗,每天仅靠静脉和胃管补充营养维持,并再三催病人去北京协和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诊断”。患者家属害怕病人的情况已难耐旅途劳顿,另据患者家属说,病人也对仪器检查产生了恐惧,特别是前后反复做过数次胃镜、肠镜等检查,不仅难受,且觉得每做1次检查,病情就加重1次。故经其亲属推荐,邀请我用中医药试治。面临昏睡于病床的病人,当时给的感觉就是“病入膏肓,骨瘦如柴,奄奄一息”,感到很棘手。既来之,则不妨一试,好在患者正当盛年,或许尚存一线生机。本着“留人治病”的原则,试从恢复病人的“正气”为主立法,根据患者低热、呕恶、小便短涩、大便溏薄量少及舌红无苔、脉沉细而数等证候,试以补气阴、和脾胃、清余热组方用药。顾及到患者长期呕恶,胃气已虚,饮食都已难于入口,更不堪大剂蛮投。因此,选药配方,力求平和精当,采取小剂量汤剂频服,能服多少算多少,以患者授药不吐为喜。结果,看似平淡的方药,1剂服下,即有转机,3剂服完,患者已不发烧,竟能自行坐起进食、玩电脑了。继续予以中药调治,并嘱以食疗治法,1周后患者及家属自行要求出院,完全靠口服中药治疗,2周后患者即能自行来我诊室就诊,治疗1个多月后,患者体重即增加到49 kg。现该患者仍定期来我门诊调治中,并于春节后开始上班工作。
又如一位78岁的老年患者,是我省某大学一位退休的老院长,因夫人长期在国外带外甥,自己一人独居长沙,平日生活难免不周。2007年秋,出现食欲不振、轻度腹泻、精神疲乏、体渐消瘦等证候1月余,遂由其亲人陪同前往某医院住院诊治,进院不久,经治医生在未能作有效对症处理的情况下,就要给老人做肠镜检查,所谓要“搞清楚病因”,按照惯例,做肠镜检查的前1 d就要开始用泻药清肠,结果,老人当天下午服了医生开的泻药后,就腹泻加剧,体力精神急剧衰减,住院医生也没有引起警觉,未作有效的处理,竟至当天夜间患者坐便时就倒在了卫生间而死亡。这就存在一个是“病”重要、还是“人”重要的问题。中医认为:“吐泻之余无完气”,特别是对这类老年虚弱患者的腹泻,首先考虑的是要止泻以固护正气即“留人治病”,切不可犯“虚虚”之戒,以要把“病”诊断清楚为首要,而不惜冒损人丢命的风险。
 
此外,医师施药治病,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做到“中庸适度”。不要忽略了患者身体的承受能力(有时还要考虑其经济能力)而过度治疗、滥用药物。我们在临床中不难见到,有些患者,特别是癌症患者,就因为过度治疗,不惜长期使用毒副作用剧烈的药物,或重复施用一些对人体有破坏作用的诊疗方法。结果,不仅病未治愈,反而促其过早死亡,人财两空。
 
“中庸”是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精髓。所谓“中庸适度”,就是合乎常规、恰到好处、适可为止的意思。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用药治病,既要强调有效,也不宜矫枉过正,要恰到好处,或中病即止,再通过患者自身调养而达到痊愈,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谓“必养必和,待其来复”。要遵循《内经》“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原则。
 
对有些可以自愈的疾病,不能不顾患者的体质和药物的毒副作用,做不必要的检查和滥用药物。中医有句古语:“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一些确实治不好的绝症,采用调养的方法,有时反而可以延缓生命,避免因不当治疗或过度治疗带来额外的痛苦。
综上可知,中医学之所以数千年来一直坚持要用天然的药物和非药物的手段来防治疾病,是因为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自然是同源共生、相依一体的,人禀天地自然之气以生,亦感天地自然之气以病,故需借天地自然之物以治。数千年来的实践证明,按照中医药学的理法和原则,规范性的运用这些天然的药物和非药物的柔性手段防治疾病,不仅是卓有成效的,而且毒副作用相对较少,人们为之付出的身体和经济等方面的代价相对较低,比较安全可靠,符合中医“顺应自然、以人为本”的原则。也正是这种“人世间有斯病即天地间必有斯药”的信念,一直激励无数中医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勤谨探索、尝试研究治病救人的良法灵药,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和成果,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