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加强中医人文修养 培养高层次中医人才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6-11-18
作为新时代的中医人,我们以科学的眼光正确对待中西医两种医学模式差异性的历史文化原因,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二者各自的优点和特点,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共同探索构建符合时代特点的中西医共同发展进步的未来医学体系。中医的复兴,并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一定有赖于中医教育。
 
诊断:目前中医教育中的问题
 
总体来说,目前的中医教育模式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医教育中的急躁病。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中医的培养不能只讲数量,更要讲究质量。学习中医必须沉得住气,定得住神,才能让学问生得了根。历史上没有哪一个中医大家能够脱离经典,可以有所建树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学习中医在经典上下大功夫是必不可少的,经典一旦通达,临床应用性课程的学习自然不会存在太大难度,这个本末一定不能倒置。然而目前,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很严重,以《黄帝内经》教学为例,目前中医院校《内经选读》的课时仅有50~70学时,对于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是远远不够的,更严重的后果是通过课程设置的指挥棒,使得学生们产生了学问上的急躁病,急于求成的心理一旦成为常态,毁坏的就是整个学科的前途。适应中医学教育的规律,以更多的耐心培养出一批真正能够治病的中医,应是今后中医教育中要迫切研究的课题。
 
第二,中医教育的单薄病。
 
东汉名医郭玉说过:“医者意也”,是指医疗行为中对医理的把握是决定疗效的最关键处,是医生适应不同患者、不同疾病的顶层设计方案,更体现出能够随缘就势的灵活性;换句话说,在中医治疗中,最难得的不是昂贵的药物和高精尖的仪器设备,而是能够通达事理的医生,历史上好的中医几乎都是不分科的,内外妇儿通治,膏丹丸散兼施,一个医生就是一所全科医院,其难得处就在于理法方药的一以贯之,能把具体治疗之后的深刻道理挖出来。然而,做到一贯实在很难,需要广阔的天地人三才视野,需要有博古通今的学识,尤其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针对高层次中医人才的教育,一定要在理法上下大功夫,非常有必要多方面地加强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培养,以逐渐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用这首诗来表达中医学习的曲折过程,可能最贴切不过了。中医学教育若画地为牢,仅仅把学习的范围局限在中医学、抑或医学范围之内,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在根本上是相悖的,定然得不到很好的结果。
 
第三,中医教育的盲目病。
 
任何学问都有次第,中医学教育中首先要强调继承,然后才谈得上发展,没有继承妄谈发展,只会把自己的根越丢越远;也许有人会说:时代在发展,当然中医院校要开设现代医学课程,不能关起门来,闭起眼睛过日子,这是中医发展的需要,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这样的话看似有相当的道理,但我们不能想象没有中医魂的中医人,能够很好地与现代医学对话,能够向世界高质量地推广中医药文化,有谁曾见过母语不好的翻译大家?所以笔者认为中医教育中,首先要抓住自己的根,在学好中医的基础上,才可做适当的拓展,近代历史上那些成功的中西合参的前辈们,哪个不是首先具备了扎实的中医功底后,才向外延伸的呢?自己的阵地守不好,自己的本分事做不好,就去进攻别人的阵地,管别人家的事情,是注定要失败的。不能把中医培养成为这样一种状态,中医讲不通时就讲西医,讲西医时又说不透的四不像,自己对中医没有深入的学习,当然不会产生坚定不移的见解,自己都没有自信,怎能在其后的临床运用中,去说服他人。孟子曾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先能自明而后人明,先能自信而后人信,这是一定的道理。
 
开方:对今后中医教育的几点建议
 
钱穆先生曾在其著作《国史新论》中说:“诊病必须查询病源,建屋必先踏看基地。中国以往四千年历史,必为判断近百年中国病态之最要资料,与建设将来新中国唯一不可背弃之最实基础”。假使中医人不能切实了解中医的发展史,不能从历史的角度将中医理论的演进有个较为深切的认识,怎么能够说是对中医有了真正的理解?怎么能够对未来的中医发展制定出合理的蓝图?为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中医人文修养,培养高层次中医人才。
 
中医学根植于中国文化是个不争的事实,在中医教育中更应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要让未来的中医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根本思想,才能在此基础上对中医学的理念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在现代西方医学教育中,以美国为例,它的医学教育属于研究生教育,本科层次没有医学专业,如果有学生希望在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医学院学习,那么他们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就会修读一些与读医有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统称医学预科(pre-medical,简称pre-med),主要集中在生化、物理等领域。修读这些课程是报考医学院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修读过这些课程,很难被医学院录取。医学预科不是专业,只是一种为将来进入医学院所做的准备,也可以说是一种专业方向。被医学院录取的新生,只要修读了规定的医学预科课程,可以来自任何专业,包括文学、历史、计算机、航空、机械等。现代医学的基础是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中医学的基础更多是文史哲等人文学科,我们是否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在我国的发达地区,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已经不亚于世界发达国家,先行一步做这方面的试点工作呢?逐渐取消本科阶段的中医教育,而以文学、哲学、历史、作为中医学的Pre-TCM呢?即便不能一步到位,最少也应当加强与综合性大学文史哲专业的合作。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的到来,将来使更多具有相当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和素养的人进入中医院校,成为这个学科领域中的先锋队,成为未来中医的领军人,这才能做到如古人所说的“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使中医药得到全面的复兴。
 
其次,充分利用“简便效廉”的特点,培养中医药实用技能人员。
 
当然,我们还要考虑到,造成今天中医药领域的尴尬局面,是由于多方面的复杂原因造成,近代史上中国长期的贫穷与落后是最重要的因素,幅员辽阔的国家长期缺医少药,是当时不得不采取各种层次中医药教育的迫切驱动力。所以在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地区,在广大农村地区,高层次中医人才很难普及,所以在大力推动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也要注意中、低级人才队伍的培养,要形成合理的梯队,才能适应我们这个发展极不均衡国家的现状,中医本科与专科、高职还有很大存在的空间和必要。以中医高职教育为例,实际上就是过去赤脚医生的升级版,培养的方向就是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技能型中医人才,针对这一层次的中医教育,就要大力普及中医“简便效廉”的实用技能及其一些单方,并结合不同地域的特点,发掘当地特色药物及民间验方,把更多的专注点放在用的教学上,而不求在深奥医理上全面掌握。然而,近些年来,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也纷纷挤入大中城市,乡村医生年龄普遍偏大,造成农村基层中医药人员奇缺,故欲使此一层次的中医人才能够扎根基层,要在相关政策层面上进行调整,这个方面非本文重点,在此不展开。
 
第三,中医学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在西医院校中应加大比重。
 
我国西医院校中,中医课程设置实在是太少了,仅开设《中医学》一门,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讲,相当于门刚开一个缝隙就关闭了,对中医的基本概念都了解不清,怎会有进一步在今后的工作中,中西医结合的可能?西医院校占据目前中国医学教育的主体地位,今后也必然成为医疗工作的主力军,这部分人对中医毫无理解,中医药的复兴就缺乏了广大的同盟军。社会的进步方向,一定是人成为技术的主人,中医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决定了在今后的医学模式中,中医学将大有作为,所以很有必要从现在就做一些准备。
 
中医的复兴,说到根本上,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是民族自信心的复兴,必然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朝夕间达到,实现这个目的,需要中医人、甚至全社会,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从政策、方案、技术路线上有整体的筹谋,一定是前路遥遥,困难重重的。我们只要努力去想,扎实去做,就一定有希望;但如果仅看到困难,不想办法,复兴的曙光绝不会坐而待至。笔者是一个中医人,对于这个中华文化的瑰宝,怀有深厚的感情,更对中医药的神奇疗效有许多切身体会,自己作为一个愚钝的中医后学,也有一些学习心得,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前景,既有信心,又有担忧,故将这些想法汇集起来,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的共同关注和思考。诸多言语观点不当处,也请同道批评指正。(姜青松)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