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居延新简》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6-09-30
《居延新简》共有8706枚,于1972~1974年在甲渠候官(破城子)和甲渠塞第四隧遗址发掘出土。这批汉简应属于西汉时期戍边队伍中的简牍,简中有一些与医药相关的资料。根据《居延新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1990年7月第一版)中医药简牍记载的疾病名称、症状、诊断、治法、方药(包括剂型、药名、剂量、煎服方法)所反映出的较为完备的理法方药体系及其相关出土的医药文献,对当地、当时的医药情况作了如下研讨。
 
简1:□辰朔壬午士吏傰叩头死罪敢□伤寒即日加侚头痛烦懑(闷)未
 
简2:西安国里孙昌即日头病伤寒头tong(字为上痛下心)(痛)不能饮食
 
简3:病泄注不yu(字为上偷下心)(愈)乙酉加伤寒头通(痛)潘懑(烦闷)四节(肢)不举有书
 
简4:吏十一月廿五日病伤寒□视一岁病积五日
 
简5:乃戊辰病伤寒头tong(字为上痛下心)(痛)四节□□□
 
简2、3、5均记载了“伤寒头痛”,直观理解是感受风寒出现头痛,简1、4只有“病伤寒”三字,说明 “伤寒”已成为了病名,故不必再做症状记载,这一认知显然受到了《黄帝内经·素问·热论》中“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等理论的影响。说明西北戍边队伍处于《黄帝内经》伤寒理论的影响时代。由于《黄帝内经》对伤寒的认识已上升到理论层面,所以西北戍边队伍对伤寒二字的记录属于概念层面。在同时期同地域的《敦煌汉简》和《居延汉简》中记载有伤寒二字的简牍亦有多枚,可见伤寒类疾病在两汉时期是一种多发、常见疾病,尤其西北敦煌、居延地区风大天寒、昼夜温差极大更能体现伤寒的肆虐频发。
 
简6:十二月丙寅病寒热hou(字为左月右侯)(喉)tong(字为上痛下心)(痛)
 
简7:□□癸亥病头tong(字为上痛下心)(痛)寒炅(热)未能□
 
简8:□城君幸付郑伟君问隧长孙诩三月中病苦寒炅
 
简9:□卯第廿三候长□头tong(字为上痛下心)(痛)庚寅有廖
 
简10:六月壬午病头tong(字为上痛下心)(痛)已□
 
简11:敢言之乃三月戊子病头□
 
简12:□六月辛巳病寒炅(热)
 
简13:□辰到累胡迎受四年戍卒即日病头恿
 
简14:候长威敢言之官□□□疾寒
 
简15:三月己亥除署第四部病欬(咳)短气主亭隧七所
 
简16:大母淑病欬(咳)短气加番(烦)懑(闷)命在旦夕
 
以上简文是戍边吏卒患病症状的记录,同样的简牍还有多枚,也可将之称为病历。“寒炅”即为寒热,如《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言:“卒然而痛,得炅而痛立止。”唐·王冰注:“炅,热也。”再如马王堆汉墓中帛书《老子甲本·德经》第18行载:“趮(躁)胜寒,靓(静)胜炅。”居延地处西北边塞,即额济纳河流域,属温带干燥性气候,冬季寒冷、多狂风,气候的因素无疑增加了伤寒的患病。从记有发病月份的简6、7、8、12可见“寒炅”性病症一年之内均有发生,却以十二月至三月冬春季节多发(《汉历》即《太初历》十一月至次年二月为冬季,二月至五月为春季),说明冬春季节是居延戍边吏卒易感风寒的特有季节。《伤寒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张仲景在病证上总结了伤寒初期阶段即为太阳病,表现出的主要病症为疼痛、寒热,疼痛当中又以头痛为常见。在《居延新简》中,“痛”常有“恿”“ ”“通”等写法。头痛则是伤寒初期的必见症状。《内经·举痛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故卒然而痛。”头痛则每因伤寒而发。简15、16中“欬”即为“咳”,“番懑”即为“烦闷”。简意为咳嗽,短气而胸部胀满,此类病症属于呼吸系统疾病,在西北居延边塞屯戍队伍中成为常见性、多发性疾病,严重威胁着屯戍吏卒的生命健康。
 
简17:□伤汗寒热头恿(痛)即日加烦懑(闷)四支(肢)
 
简18:候长敞言□□卒陈崇乃□病伤汗头tong(字为上痛下心)(痛)抚□□ 即日加□(心)腹
 
简19:□日且入时严归以戊申到郭东田舍严病伤汗即日移病书使弟赦付覆胡亭卒不审名字己酉有
 
简20:己酉病伤汗至五月甲午□□□□
 
以上四简均记载了“伤汗”,就“伤汗”来说,不是疾病本身汗出太过,就是服用汗法方药发汗过度,导致病情加重出现烦闷及四肢症状。简18从“即日加□(心)腹”可知,“伤汗”导致病邪入里,出现心腹即脐腹部病症。此四简的意义在于敦煌和居延队伍已认识到汗出太过可导致病情加重即为“伤汗”。这对张仲景产生了极大地影响,使其在扩大应用汗法的同时,又确立了不可使用汗法的病证及汗法太过又生它病的补救方法。如《伤寒论》:“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伤寒论》:“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伤寒论》:“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张仲景对伤寒病证从可汗、不可汗及汗后病变补救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充分完善了汗法的内容。《伤寒论》:“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简21:往时见去肠中大懑(闷)不知当奈何往时言卒当来
 
简22:乃二月壬午病加两脾(肋胁)雍(臃)种(肿)匈(胸)胁丈(胀)满不耐(能)食
 
简23:病泄注不yu(字为上偷下心)(愈)
 
简21“肠中大懑不知当奈何”显然属于消化系统疾病。简22说的是患者在原有病症的情况下又增加肋胁胀满,不欲饮食的症状,“雍”在此处应作“臃”,意为臃肿,引申为痞满。此类病症在张仲景《伤寒论》少阳病中也有记载,寒邪入里,损伤脾胃,则胸胁胀满,不思饮食。如《伤寒论》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均为少阳病中的典型症状。戍屯吏士,随时应付匈奴对边境的骚扰,难免饥饱无常,寒热不均,饮食失调,导致脾胃受伤,则出现“丈(胀)满不耐(能)食”的症状。而且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还可引起泄泻,因此出现了简23中的“泄”。《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为飧泄。”《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病腹满溏泄。”《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泄鹜溏。”《黄帝内经》所述“飧泄、洞泄、溏泄、注泄”四种,简中虽然未加以区分但以大便次数多、质地稀溏作为主要症状确诊为“泄”是准确的。
 
简24:□伤矢右膝一所不直
 
简25:□一分栝楼huo(字为上艹下或) 眯四分麦丈句(菊)厚付(朴)各三分皆合和以方寸匕取药一置杯酒中饮之出矢
 
简26:□一所刺腹一所尊击□□□右胁一所凡□□□□
 
简27:□董充(人名)乃三月癸巳病挛右胫雍种(臃肿)□
 
简28:居延令弘伏地再拜少卿足下□□□□□病□热膝肿□
 
简24“伤矢右膝一所”与简26“刺腹一所”二简中“所”为“处”义。此类金创多为战争所致,另外还有自殴所为。简25是治疗金创矢鍭所伤的专有方剂,方剂药物不全且个别药物难以识认,但从“以方寸匕取药一置杯酒中饮之”看,此方为散剂且融于酒中。华佗的麻沸散亦用于金创矢鍭所伤,二方是否有渊源还不确定。简25证实了金创矢鍭之伤在屯戍队伍中当属特有多发性伤病。简27“胫”指小腿;“雍种”当为臃肿,即肿胀;“挛”指痉挛或抽搐。此简则可释为右下肢拘挛、肿胀,为血瘀所致。简28“膝肿”亦为血瘀所致。
 
简29:伤口诊视脉毕(甲渠第四队散简19)
 
简29 “诊视脉毕”是说诊脉的简牍。诊脉在西北屯戍队伍中得以运用,其意义在于中医学当中的脉学在西汉时期就已成熟。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简29验证了司马迁所记的真实性,可见脉学起源之早及诊病方式之独特,又见脉学运用传承之久之广。
 
简30:治除热方贝母一分桔更(梗)三分□
 
简31:□气□脏方补诸与泽窎(泻) 门冬□□各□
 
简32:治养身□□三分大黄□□□消□□□□
 
简33:□解吐散不肯相闻甚□□何tong(字为上痛下心)(痛)也行矣士□
 
以上四简明确记载了方剂名称,从简30、31、32内容分析,凡方皆有药物和剂量。简33为散,无药物组成。简30为汤剂,简32应为 “治养身某某方”。“治除热方”“气□脏方”“治养身□方”“解吐散”均为治疗内伤杂病的方剂,可见西北戍边队伍的医疗水平已相当发达。
 
简34:大黄十分半夏五分桔梗四分□
 
简35:桑螵蛸未有远志四□石公龙六分半付(附)子毋有□枳壳六分多一分高夏茈□□干桑一毋分半熟地黄五分多二分
 
简36:□□皆父且以醇酸渍之壹宿费(沸)药成浚(滤)去宰(滓)以酒饮
 
简37:复延骨各一丸
 
简34是以大黄为君药组成的下法方剂,“桔梗四分”显示了提壶揭盖在下法当中的巧妙运用,体现了遣药组方的合理性。可见下法在整个西北戍边队伍中用于对腹中积滞大便不通的治疗达到特有的水平。简35所载药物较多又有“石公龙、高夏茈□□”等不能识别,难以推断方药之功效,方中用熟地黄揭示了西汉时期药物由生转熟的炮制工艺已经成熟,这是简35的意义所在。简36“父且”为“□咀”之初文,切碎义;“醇酸”即“醋”;“渍”以水、酒、醋等浸泡,利于有效成分的析出;“费”为“沸”之初文;“浚”有“滤”义;“宰”为“滓”之初文,将药物切碎用“醇酸”浸泡一夜,滤去药渣以酒送服,居延边塞屯戍队伍的汤剂药物煎煮过程代表了西汉时期汤剂药物的煎煮工艺确已形成,被传承而沿用至今。简37“复延骨各一丸”和简33“解吐散”是屯戍队伍中有多种药物剂型运用的实例,“散”“丸”有携带、保存、服用均方便的特点,更适于屯戍队伍的运用。
 
简38:正月壬午病左足癃□刺
 
居延屯戍队伍中针刺疗法得到了运用,简38“病左足癃□刺”中“刺”为针刺,就是用针刺方法治疗“左足癃”,即左足筋躄。汉·许慎《说文解字》:“癃,罢病也。”《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筋躄目浸。”张介宾注:“筋躄者,足不能行也。” “癃病”属疑难杂病而用针刺治疗,反映了西汉时期针刺疗法发展水平之高。
 
简39:□创□日□□□□□□旦以汤器置坑下令汤气上勋创中三四日复用一分
 
简39记载了用药物煎汤以蒸汽熏来治疗疾病。这种治法当为外治法中的熏法。文中“勋”当“熏”之假借。《武威汉代医简》第48、49简云:“地长与人等,深七尺,横五尺,用白羊矢干之十馀石置其坑上,从火其上,羊矢尽,索横木坑上,取其卧,人卧其坑上,热气尽,乃至。其病者,慎勿得出见。”《汉书·李广苏建传》曰:“武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媪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这两段文字记载了不同于简39蒸汽熏的火气熏,说明了中医学外治法中的熏法在西北民间及屯戍队伍中的娴熟运用。
 
《居延新简》虽残缺不全,但其近百枚医药简真实记录了汉代居延边塞屯戍队伍中病证、药物、方剂、治法等医药内容,折射出了西汉时期的医药水平,作为汉代边塞医药见证的实物,《居延新简》又有着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孙其斌)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