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传统中医诊疗技术“简而言之”诊疗设备现状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6-07-14
“望闻问切”“三根指头、一个枕头”“一根针、一把草”,是对传统中医诊疗技术手段的“简而言之”。当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诊疗设备,提高中医医疗保健水平,已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传统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研发中医诊疗设备,丰富中医诊疗方法和手段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中医自身发展的需要”,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曾如此倡言。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关于促进中医诊疗设备发展的意见》,颁布《中医诊疗设备促进工程实施方案》,举办中医诊疗设备论坛,支持和促进中医诊疗设备发展。“中医诊疗与康复设备示范研究”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中医诊疗设备研制及技术标准研究”成为国家863科技专项、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推出了中医诊疗设备“提升、改造、开发、推广”四个一批促进工程、中医诊疗设备生产企业示范基地以及2011版中医诊疗设备目录;2013年科技部还主办了题为“中医诊疗设备发展关键问题与前沿方向”珠江论坛。
 
但是,中医诊疗设备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需找准关键环节推进和突破。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工程研究所所长杨华元教授指出,当前影响中医诊疗设备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中医学发展未能充分吸收现代科学的成果,中医诊疗设备研究投入不足,生产企业规模较小,中医诊疗设备服务项目收费问题,中医医理设计有待于深化研究,诊疗技术进展不大,特别是中医诊疗设备仅限于实验室研发和教学机构研究应用,难以进入临床应用。
 
中医诊疗设备研究现状
 
在中医诊疗设备研究领域,诊断设备集中于脉诊仪、舌诊仪、问诊仪和闻诊仪以及经络诊断设备;治疗设备则包括针灸治疗仪、艾灸治疗仪、激光穴位治疗仪、红外穴位治疗仪和磁疗治疗仪等。
 
脉诊仪研究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科研人员在脉学理论、脉诊规范化和客观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上世纪70年代后,通过国家“六五”“七五”脉象仪研制攻关项目,在全国掀起了第一次脉诊客观化研究热潮,上海医疗器械研究所、北京医疗器械总厂、天津医疗器械研究所、南昌无线电仪器厂、山东海洋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等机构研制多种性能各异的脉象仪,给出了脉学的数学解析和生物力学模型的表述,在一定程度上用现代科技手段验证了中医理论的客观性。
 
第二次脉诊客观化研究热潮是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开发中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新型传感器及信号处理方法等,研制了新型的脉象仪器,建立了计算机的分析算法等。杨华元介绍,脉象仪研究,硬件核心为检测传感器,最早的脉象传感器是机械式力学传感器,之后为采用压电式、光电式等类型,信号的传导方式采用压电晶体、半导体应变片、高分子压电薄膜等材料,而脉诊信号分析包括脉象特征参数的提取、脉象图谱特征的识别等,常用时域分析、频域分析、时频分析等。
 
在国外研究中,英国设计了以弹簧为动力的杠杆式脉搏传感器,用于记录桡动脉脉搏波;美国研制了一种针灸临床用新型无创脑波记录仪;日本有压力脉搏测定装置、局部加压型脉诊装置、脉波记录仪等;韩国研制了脉象记录仪,澳大利亚设计出脉象监护仪。杨华元认为,国外研究由于缺乏深厚的中医基础理论指导,对脉搏的认识深度受到限制,很多研究是用西医的原理来分析脉波,所以未能有很好的应用。
 
舌诊仪研究同样具有较长历史,尤其在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基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国内开展了舌色鉴定的研究、舌图象采集条件与方法研究、舌诊专家系统的开发等。天津中医药大学、清华大学与西苑医院、北京工业大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台湾中山大学等在舌诊仪领域进展颇多。
 
杨华元介绍,目前舌诊仪的研究主要进行舌象采集方法的研究、舌象分割方法的研究、专家判别方法的研究等方面。采集方法可通过应用“高分辨率的彩色摄像机”“在标准光源条件下采集”“设计舌诊摄像头部固定架或是采集装置”“控制照明角度和亮度以及病人伸舌姿势”等方法实现。舌象分割方法包括采用阈值法、边缘检测、模糊聚类、马尔科夫随机场模型法以及教学形态法的分割舌象特征(舌色、苔色、舌苔厚度、润燥等)的处理算法。专家判别方法则是人—机相互学习的过程。
 
面诊仪也历经数十年研究,随着颜色光学理论的发展和测色仪器技术的逐渐成熟,为中医望诊学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可能。目前通过光电血液图仪、光电血液容积、红外热像仪、光子学技术、红外成像技术可做常色色度测定,而通过血管容积图、数字摄像技术、显微分光光度计,面色色差、色温等可测定病色色度。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并开始运用于中医诊疗领域,问诊仪开发集中于“老中医专家系统”以及“中医辨证系统”。最关键的一步是临床问诊资料采集的定量分析。闻诊仪研究包括辨别声音和辨别气味两方面,但受到传感器及信息采集技术限制,现阶段发展相对缓慢。
 
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开发的“中医四诊综合检测系统”,可全面采集人体体表生命信息的中医临床指标,曾在上海世博会和国际“火星—500”等大型活动亮相。经络诊断设备近年来则有耳穴诊断仪、穴位诊断仪和腹诊诊断仪。
 
关于中医治疗设备研究,杨华元介绍,主要是应用声、光、电、磁、超声波、微波等技术,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研制,临床中应用的有电针仪、电员针、灸疗仪、激光治疗仪、经络导平仪以及磁疗仪器设备等。
 
产学研相结合创新发展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融合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电子工程及生物医药学工程等学科,研制开发具有中医特色的智能化、量化、可视化和规范化的诊疗设备,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中医诊疗技术平台,促进中医理论、实验研究和产学研工作的开展,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中医临床服务,为百姓健康造福,是中医诊疗设备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可期愿景。
 
通过回顾和梳理中医诊疗设备研究,杨华元提出应着力于6个方面的工作,促进中医诊疗设备的开发应用:
 
一是构建中医诊疗设备科技平台。通过多学科交叉手段不断创新,建立符合中医诊疗技术方法学研究体系,构建中医诊疗技术创新平台,通过重点研究室(实验室)、临床研究基地、工程中心、科技产业孵化基地等建设,完善中医诊疗技术现代化的创新体系。
 
二是提高企业中医诊疗设备研发能力。通过中医诊疗技术开发和设备研制及临床应用,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和双盲的临床试验中不断积累资料,形成中医诊疗技术有理论研究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方式为企业提供临床实验数据,提高中医诊疗设备研发能力。
 
三是构建中医诊疗设备标准规范体系。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制订一批符合中医特点的诊疗设备的技术标准以及相应的操作技术规范指南,建立符合中医特点的中医诊疗技术及设备标准规范体系。
 
四是建立中医诊疗设备产业化基地。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不断拓宽学术领域和学科新的增长点,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建立中医诊疗设备产业化基地,研制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诊疗设备,提高中医诊疗产品质量,促进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
 
五是建立中医诊疗技术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在建立和完善中医诊疗技术重点实验室、产业化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国际化合作的道路,建立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中医诊疗技术与设备研发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
 
六是培养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人才。瞄准国际医疗器械研发先进水平,加强中医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立足学科前沿,培养一批具有跨学科优势的中医设备研究人才,并在中医院校设立相关专业,探索中医诊疗设备研究人才培养的途径。(任壮)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