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意味着对中医基本科学规律的潜心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的创新成果,是中医整体的科研实力的体现,蕴藏着驱动未来中医药科技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新步伐。科研课题数量、计划部署质量、科技资源投入、创新基地重点科室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等,都呈现了跨越式发展的态势;更值得关注的是,有一批重大原创性课题和拔尖人才,正有待政策催生、措施落实,以融入中医新科技革命的洪流。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要贯彻“两个面向”方针,面向国家中医发展战略需求,面向中医科学前沿,加强宏观和长远布局,不断凝练和提升中医科技创新目标,努力增加各种资源投入,积极培育新学科生长点,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培养和凝聚复合型创新人才,优化队伍结构,加强中医基础研究科技平台建设,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使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整体水平与国家科技进步、社会人群及中医临床实际需求比较,还相差甚远,未来发展任重道远。我们需要突破制约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发展的障碍,找到阻碍中医基础理论又好又快创新发展的瓶颈性疑难问题,谋划进一步提高中医基础理论科研水平和基地建设水平;要切实改变单打独斗、故旧不弃、唯经求索的传统治学思维观念,形成大交流、大合作、大协同,实现真正的“开放、流动、联合”;要按照中医科研规律管理中医理论科技工作者,从侧重于“管”转变到侧重于“理”、侧重服务;将以功利互惠为导向的评估评议体系,改革为以创新效能为导向的评估评议体系,精简会议,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真抓实干,争取为中医基础理论创新科技发展做出重要的成果和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是中医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和发展的根基,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不仅能发现和探索新的中医知识、创造新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能够培养一批基本功扎实的优秀人才,这也是创新型中医科研队伍建设的要求。展望“十三五”,我们认为:
一是进一步重视并争取扩大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支持范围和资助力度,加强顶层设计。
如在面对气候变化与重大流行传播性疾病相关问题研究方面,加强多个专业学科的统筹协调和总体规划,针对不同任务和各自特点明确分工,由中医基础理论认知引领,使多领域、多专业、多学科交叉配合进行项目攻关,以期加强中医理论认知的社会作用;通过加强科技前沿研究,创新组织机制,整合中医研究资源,进一步拓展中医在若干事关民生医疗科技前沿领域的积累和优势,夯实中医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任务的基础,以期体现中医理论认知的社会价值;充分发挥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优势特色,加大组织和策划力度,加大优势学科领域重点项目的集成整合,增强中医基础理论科研整体的核心竞争力,拓展培育国家级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能力。在以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努力争取创出成果。
二是完善适应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人才资源建设,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积极争取在“十三五”期间通过各种形式,如:博士、博士后工作站、国医大师工作室,共同研究班、深度交流论坛等,为中医事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中医人才和创新发展科研团队;针对高素质中医科技创新人才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层次创新的需求,争取在国家层面,逐渐构筑起一个较为全面的中医科技人才培训计划体系,有效促进青年中医科学家的快速成长;特别关注中医理论研究青年人才成长,积极创造条件,落实各项措施,加大资源投入,激励、支持和培养一大批年轻人才承担各类重大项目的项目团队,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中医基础理论科研人才队伍。
三是切实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科研基地建设。
要把国家对中医任务需求和中医科研基地建设有机配套,紧密挂钩,高质量地建成和高效运行一批代表国家中医综合实力的大科学装置,构建依托大科学装置面向全国中医的科技服务平台,为中医理论科研重大成果的产出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优化中医基础理论创新条件,不断加强重点学科研究室、重大项目研发中心,重要课题研究中心等中医科研基础建设;创建国家级中医基础理论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制定平台建设规划,系统推进、积极落实中医理论创新研究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施、中医理论科学大数据与文献云加互联网,以及中医与自然科学资源等可共享的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如基于本体论的“中医理论信息化知识服务技术研究及平台建设”等;并与未来中医基础理论创新科研密切相关的其它自然科学领域多学科、多专业广泛协作,带动中医基础理论科研创新服务发展,使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运行环境和基地建设持续完善,为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中医特色优势,抢占世界科技的制高点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积极探索适应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发展的管理工作机制。
以改革评估评议机制为抓手,全面实施网上申报,加强学科分类指导,形成和谐发展、各具特色的互补体系,既形成有序合作,也鼓励竞争;进一步加强中医理论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研究,谋划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新突破;加强学风建设,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竞争、团结合作的学术氛围,让中医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地、静下心来自由探索、创造;推进科研诚信法制和规范建设,完善监督、惩戒和奖励机制,创新学术评价与激励机制;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使命在于探索和认识客观人体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要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大力弘扬追求真理、潜心研究、百折不挠、献身中医科学、淡泊名利的创新文化,促进文化传承,保持并发扬中医本色;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厚积而薄发的特点,鼓励学术百家争鸣和团结协作,宽容失败和不足,营造宽松和谐的研究环境,打造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同心协力的科研人文环境;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还应本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以科技人员为本的时代精神,建立相应的科学管理和规章制度,努力提高科技管理队伍整体职业素质、质量、效率、水平。
五是要面向国家对中医预防和治疗危难急重性疾病的战略需求。
将重大国家需求和中医科学前沿有机结合,积极探索中医理论知识与成果转化应用的协调机制;围绕生命活动机制、人类重大疾病产生机理与防治、重要生物性状调控机理、长期慢性疾病和治未病等领域,努力实施并完成以临床效用为导向的集合了跨学科、跨领域优势资源协同创新的重大中医基础研究项目;在具体中医基础理论课题科研工作中,更加重视更新观念、整合技术、改进方法、不断开拓,将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科研——历史的方法深化、理论的方法完善、统计(实证)的方法更新,同时拓宽研究的路径、开阔探寻的视野,增大认知的深度,建立能用现代清晰语言、科学思维理解的中医逻辑思维体系,使中医基础理论及其基本概念、判断和推理,xxmy.com能正确清晰明白地展示在世人面前;瞄准事关中医理论研究创新发展、中医临床实践技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养生保健功用验效、防病治病迫切需要,得以改善的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在中医基础理论前沿领域的若干方向取得重要突破,并且带动中医临床诊疗变革性实践技能的产生,为中医诊疗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科学积累,争取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做出原创性知识、技能和科学贡献,发挥出国家队、排头兵的主导作用;增强创新支撑实效,在引领中医未来发展的跑道上重点跨越,在提出重大中医科学问题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六是通过打造高层次中医科技论坛、学术研讨会、教学互访、创意文化产业等多种方式构建中医学术交流平台。
完善开放互动的学术环境,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优势互补,深度交流,为中医基础理论科研创新发展引来源头活水、清新空气和持续动力,促进中医整体共同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紧密围绕促进中医科技前沿发展、面向国家中医战略需求、不断提升我国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力等重要任务,初步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
作为承接国家中医科研重大项目的载体,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如何实现中医理论与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与现代科技发展进步、与中医临床实践和广大人民群众养生保健、防病治病需求的深度融合“十三五”期间,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不仅要选准科学问题,还要采取开放式研究模式,加强项目内部的充分交流和沟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项目首席科学家、专家组与课题负责人的作用和责任,还要聘请在中医业界、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行业专家组成项目专家组,负责把握项目学术路径,保证项目成果的创新水平和应用价值;为保证中医基础理论科研持续有效的发展,不仅要给足配套经费,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使科技资源得到有效配置,还要创新和改进中医基础理论科研的方法,拓宽交流合作渠道,与中医临床实践诊疗技能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医疗、教育、科研、产业应用研究——临床实际应用效验——中医理论提升”的良性循环,使中医理论科研技术攻关与临床医疗实践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以创造出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作为中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对中医持续深入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上,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是中医与当代科技的重要结合点和关键控制点,无论是在中医人才聚集、储备和培养,还是在中医科研方面均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战略资源,更是我国中医基础研究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给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家知识创新工程更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实现创新跨越的舞台。(李爽姿 王勤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