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知识”与“知道”的区别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6-03-16
近日,在山东省第二批“西学中”培训班淄博基地开学典礼上,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贾青顺作了《繁荣中医药文化,引领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讲座。期间,贾青顺局长说了一句:“网络的便利,让系统的知识变得零碎化,使知识沦为知道。”
 
听到这句话,不禁为之一震。是啊,现在网络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每天通过电脑、手机等渠道,各种资讯铺天盖地;朋友圈的各种分享,使知识变得触手可及;以前需要查阅书籍找到的资料,现在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然而,我们变得更有知识了吗?事实并非如此。人们通过这些渠道所获取的只是一知半解,只是系统知识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贾局长所说的“知道”,而非“知识”。“知识”与“知道”是有本质区别的。
 
“知识”相对系统 “知道”相对零碎
 
“知识”一般都是从基础理论逐渐积累起来的,是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而“知道”只是其中的一鳞半爪。比如朋友圈有人分享了《按一按就能消百病》的文章,里面介绍了很多病症通过按摩相应穴位,就能起到治病的作用。这样的文章,一般人看后会不加选择地应用。而作为医生来说,就要考虑这个穴位隶属于哪条经络?按摩这些穴位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是活血化瘀还是补肾等。
 
现在的文章为了令人喜闻乐见,语言大多通俗易懂,甚至配合生动有趣的漫画或视频。在力争做得浅显的同时,考虑到大众的接受能力,必然舍弃了更加深奥的东西。这类文章大多只注重方法,而忽略了其中的理论指导,而理论才是方法的指导思想。
 
我们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到的内容,其实是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其中的原理和基础性的东西并不知道。只能作为了解、参考,是否可行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知识”可灵活运用 “知道”常用作参考
 
“知识”是一个系统的有机的整体,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中医的辨证论治,从病情的分析、诊断,到治疗方法的确立,再到处方用药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知道”只是其中的一个点。比如有人看到一个好的糖尿病的方子,如果不具备医学知识,不知道方子具有哪种作用,适用于哪种类型,看到糖尿病人,就会推荐,如果病证相符,能取得效果,如果病证不符,则很难取效,甚至出现相反的结果。很多人知道大枣、枸杞能补气养血,是好东西,都用来养生保健。但是很多自身是湿热体质的人也拿来泡水,或者大量食用,结果越吃越上火,出现各种不适症状。还有杞菊地黄丸是明目的,有的人眼睛干涩,结果越吃越干涩,其实他的眼干涩是肝火导致的,而杞菊地黄丸是补肝肾的,越补越加重。这种没有理论基础的“知道”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知道”是肤浅的、表面的,“知识”是深入的。“知道”是“一”,“知识”是“二”;“知道”是“然”,“知识”是“所以然”,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我们对“知道”也并不是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一般人通过“知道”,能够拓宽视野,促进自身的健康素养。作为医生,在“知道”的同时,要深究“知道”背后的原理,不能停留在“知道”的表面。以“知道”为契机,借由“知道”上升而为“知识”,让“知识”为我所用,这才是根本的目的。
 
网络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各种无用的信息也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精力,面对信息泛滥,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淹没在貌似有用的知识海洋中,要潜下心来,系统扎实地学习医学知识。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说过:医道乃“至精至微之事”,“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谭洪福)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