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活用扶阳与伏火法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6-02-25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王长松教授认为,扶阳之法在于“重阳气,调阳气”,而并非大量温热药物的堆砌,其中的“调阳气”即包含伏火之法。伏火配伍应遵循“先温后凉,小量起步,火消即去”的原则。
 
•阳气弛张于元神之府,不能沉降,此阳气盛于上而竭于下,治之以温顺潜伏之法。潜阳法的主要药物为龙骨和牡蛎、潜阳封髓丹。
 
•中气不足或为邪所困,及四维轮转的缺陷都有可能导致温热药性不能入机体大气流转,导致药性化火,治之多用升降散、厚朴和杏仁药对,助周身气机流通。
 
扶阳派的兴起给中医界带来了新的关注度,但阻碍众多医者利用扶阳理论指导临床的原因很多,或是畏惧扶阳药物的毒性和峻猛,或是使用了扶阳药物之后患者出现严重的一系列“虚火”症状,如头晕、失眠、眼红或视物模糊、呼吸灼热、毛囊炎、牙痛、咽喉肿痛、口腔溃疡、心烦等,不仅给患者带来麻烦,还降低了患者对医生的信赖。
 
虚火被称作阴火、浮火、离位之相火、雷龙之火等。历来被广大医家重视,并对其提出多种理解,如李东坦把离位之相火视为“元气之贼”,命名为“阴火”,以甘温除大热法之补中益气汤稍加黄柏泻之。朱丹溪在前者的理论上发展了“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理论,主张以滋阴降火之大补丸、三补丸、四物汤加知柏等治之。考虑到苦寒直折会损伤中土,赵献可主张对待离位相火只适合以六味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雷龙之火“得水则炽、得火则灭”,唯太阳一照,其火自消灭。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王长松教授根据扶阳理论结合临床经验,运用附子、桂枝、半夏等温热药物温扶阳气,治疗各种失眠、脾胃病、心脑血管病属阳虚寒盛者,同时能灵活配伍避免热药引起的“虚火”症状,现将其体会介绍如下。
 
伏火法
 
寒润佐制 因患者体质孱弱或扶阳配伍过于峻猛温燥,医师可通过调整配伍或者减少药量来达到防止虚火的目的。药物过于温燥者,可适当佐以清凉润泽之品,如地黄、天冬、麦冬、枸杞子等,此法尤其适合患者阳虚而阴液无法上乘者,缓解温热药物引起的口干、眼干等症状。若患者虚火症状明显者,可佐以黄连、黄柏等寒凉之品,更甚者可加入石膏,但应注意中病即止。
 
重镇封潜 若患者长期处于工作、学习、情绪亢奋等状态,阳气弛张于元神之府,不能沉降,此阳气盛于上而竭于下,内服温热药时,药性从之而浮越,则出现失眠、头痛、头晕、焦虑、易激惹、眼睛红热等症状,治之以温顺潜伏之法。潜阳法的主要药物为龙骨和牡蛎、潜阳封髓丹。潜阳封髓丹来源于郑钦安的《医理真传》一书,郑钦安认为:“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分,龙亦盛一分,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王长松教授化裁封髓丹用于虚阳浮越导致的神经血管性头痛、慢性咽炎、难治性口腔溃疡、龈肿、肾病综合征、痤疮等。常用生龙骨和生牡蛎30~60克治疗虚阳上浮之焦虑、抑郁、失眠精神症状,效果颇佳。山茱萸也适用于肾失封藏,龙火浮越之象,山茱萸入肾经,性酸敛而微温,能强肾封髓,主要治疗阳虚浮火之面红耳赤症,药量宜大,王长松教授用量在30克左右。
 
温通阳气 《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阳虚可引起寒凝、气滞血瘀导致经络不通。此时单纯的温阳可能引起药性离经化火,温阳需配合行气、化痰、化瘀之法,王长松教授温阳通脉应用的方剂是通脉四逆汤、阳和汤,配伍的温阳药是细辛和桂枝。桂枝集温通、温补、宣散为一身,温阳、通阳效果俱佳,一般用量为10~45克,且临床并未出现有桂枝引起的不良反应;细辛能温经散寒,通络止痛,除痹散结,王长松教授应用一般为6克。细辛与桂枝合用主要治疗头痛、鼻炎等疾属阳虚,经络阻滞者。
 
运转周气 《黄帝内经》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气化理论。后至清代名医黄元御将其发展为一气周流学说,其代表作《四圣心源》阐述了人体小宇宙相应于天地间的阳气升降,脾胃中气是全身大气升降之枢轴,带动周身之气升降出入。中气不足或为邪所困,及四维轮转的缺陷都有可能导致温热药性不能入机体大气流转,导致药性化火,王长松教授治之多用升降散、厚朴和杏仁药对,升降散助周身气机流通,可减少服药后面部痤疮多发症状,治疗亦多效。吴氏扶阳派认为厚朴和杏仁药对中,厚朴助中土运转,杏仁助金气敛降,使火气得下,以此减少服药后鼻息灼热、呃逆等症状的发生。
 
养血载气 《素问·调经论》记载:“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能载气”是指气要依赖血而存在,依赖血的输送到达全身各处。如果血虚则不能运载阳气,治之以养血生血。王长松教授应用当归、炒白芍、黄芪等药物达到补益气血、气血同治的目的。如果患者为女性属阳虚血少者,给予温经汤等一般温药多会出现虚火上浮的症状,最好在当归芍药散的基础方上加以扶阳药物,此方气、血、水同调,鲜有上火者。
 
验案举隅
 
案1 患者,男,22岁。因失眠3个月于2012年12月22日初诊。患者陆续因熬夜上网1周后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2小时,多梦,早醒,白天无精力学习,怕冷较多,易出汗,头痛,面部痤疮,大便2日一次,小便正常,饮食可,太息,舌红,苔薄白,脉弦有力。辨证:阳虚肝郁。治法:温阳疏肝,益精安神。方药:桂枝15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炙甘草30克,当归30克,柴胡15克,川芎15克,夏枯草15克,生薏苡仁30克,远志15克,7剂,水煎服,日1剂。随访,睡眠大为改善,无痤疮加重。
 
按:患者怕冷,本为阴寒体质,并且冬季气温较低,加之其劳累上网,阴寒加重而虚阳浮越,治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阳潜阳,达到安神而不碍痤疮的功效。
 
案2 患者,男,16岁。因咳嗽8年于2012年12月21日初诊。8年前因上呼吸道感染合并肺炎住院治疗,出院后干咳—直持续,曾服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止嗽散、参苓白术散等无效,晨起加重,无痰,怕冷,无汗,耳鸣,乏力,饮食不佳,不能吃辣,食则痤疮,太息,叹气,不欲饮水,大便日行,小便正常,偶有鼻塞。舌质胖,后齿痕,苔白厚略黄,脉弦细。辨病:咳嗽。辨证:风寒入肺,大气不转。治法:温肺散寒,调运中气。xxmy.com方药:麻黄6克,细辛6克,附子6克,茯苓25克,吴茱萸6克,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2年12月29日):咳嗽只有晨起两三声,鼻塞显著减轻,其他症状、舌脉如前。方药:上方改麻黄、附子均为10克,减吴茱萸3克,太子参10克,共7剂,随访咳嗽已愈。
 
按:患者阳虚证明显,咳嗽日久,曾服诸药无效,或因驱寒温补之力不足,或因未从阳气的周身运行考虑,患者有乏力、太息、叹气等症状,表明阳气运行不畅,故以麻黄、细辛、附子、茯苓温运中焦,耳鸣为阳气升发不足,故加吴茱萸3克助乙木生发,上焦药物易轻清,故用量较小。需要强调的是附子的补阳作用是其他药物无法取代的,纵使用量很小,但效果显著,患者不能吃辣,但用温热药物后并无痤疮增多的症状,与方药中茯苓及吴茱萸运转周身大气,细辛宣通阳气有关。
 
案3 患者,女,25岁,因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3年于2013年5月4日初诊。3年前确诊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血小板显著增多,服羟基脲控制,2013年4月20日查血常规,WBC 31.4×109/L、Hb 77g/L、PLT 300×109/L。口腔多发溃疡2年,现有7处溃疡,疼痛难忍,牙龈出血,恶风怕冷,虚汗,头晕,耳鸣,易出鼻血,胸闷,心悸,大便日两行,小便正常,无食欲,口渴不欲饮,月经周期35天左右,量极少为血丝,经期1天,白带量多而腥。舌尖红,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细弱。辨证:三阳不升,相火不潜。治法:温升三阳,伏火养气。方药:拟吴萸当归四逆汤加减,制附子(先煎1小时)45克,当归40克,吴茱萸15克,炒艾叶10克,淫羊藿20克,续断30克,杜仲20克,炙远志10克,黄柏9克,砂仁10克,杏仁10克,厚朴10克,乌梅4枚,炒小茴香10克,菟丝子20克,益智仁15克,苍术15克,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3年5月12日):恶风怕冷及虚汗显减,其他症状、舌脉如前。方药:上方改苍术20克,加藿香20克。
 
以上方药经调治1月后,2013年6月14日五诊,查血常规,WBC14.3×109/L、Hb 80g/L、PLT190×109/L。1处口腔溃疡,牙龈出血减少,恶风怕冷及虚汗不明显,月经量显著增多,持续3天,白带减少,其他症状、舌脉如前。以上方药继续调治3月后,查血常规,WBC10.1×109/L、Hb131g/L、PLT l40×109/L,查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口腔溃疡消失,偶尔牙龈出血,精力好转,已工作,月经期4天,经量增多,无白带异常,方药改为:初诊方药去附子后制丸药服用,按原量继续服用西药羟基脉。
 
按:患者虚火外溢,导致口腔溃疡,变相丛生,前期伏火工作一定要做好,避免引起口腔溃疡加重,故本案以“肾八味”慢温命门之火,以大量附子急温肾阳而收虚火,同时以“潜阳封髓丹”意加杏仁10克,厚朴10克,以伏离经之火,同时本方中运用大量当归养血以载气,避免离经药性化而为火,为后期调补提供时间和机会。
 
扶阳之法在于“重阳气,调阳气”,而并非大量温热药物的堆砌,其中的“调阳气”即包含伏火之法。伏火配伍应遵循“先温后凉,小量起步,火消即去”的原则,寒凉药物易败中土,不宜久用,能选择温法顺势引之,就不选用苦寒直折,若患者服用温热药物而出现上火症状,在确定为阳虚的情况下,可增加温热药的用量,患者实为阳虚而越为寒极,用温热药物的不良反应越微。以上方法不仅可以用于服用热药后的虚火上炎症状,还可以治疗虚寒患者原本存在的虚火浮越症状,请广大同仁试之以法。(王志鹏)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