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中医事业发展再次面临重要契机的时候,李经纬教授的《中医史》问世,有着特别的意义。
一门学科的发展总是建立在以往经验之上的。对中医历史的研究,近年有相当重要的成果。例如四卷本《中国医学通史》就是代表。其中,李经纬教授就是《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的主编。在多年的积累和深入的思考之后,李教授又于耄耋之年撰成本书,恰如醪醴陈酿,更见醇和。我以为此书堪称适时之史笔,成功之作。
对古代医史的梳理更加精到
由于有编撰《中国医学通史》以及主持医史文物研究的基础,作者对医学史中的相关史实和进展的掌握相当扎实,其中尤为显著的是作家素有深入研究的中医外科技术史等内容。与近代西医相比,中国外科手术相对落后,以致有人怀疑古书所有关于手术记载的真实性,或者持外国传入说。作者以丰富的旁证资料指出,华佗时代进行腹部外科手术完全是有可能的,还有如晋代的唇裂修补手术、唐代的肿瘤切除手术和义眼镶嵌手术等,都有明确依据,诸如此类,我们不能简单地依据今天的现状来怀疑古人的记述。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另外,对本书之命名《中医史》,作者也有严谨的思考,在绪言中,对何谓“医”,何谓“中医”以及历代医称都做了详细考证,这是前人未曾重视的问题,很有价值。另外绪言还就医学史研究的任务作了探讨,对后来者有指导意义。
系统回顾20世纪中医史
《中国医学通史》虽有现代卷,但止于20世纪末段。现在已步入21世纪,有条件对跌宕起伏的20世纪中医学史作一个完整的回顾了,本书列“20世纪中医学发展历程”一章,作专题思考,这也是近年中医通史著作之首创。虽然限于篇幅,于史事、史实方面只作粗线条勾勒,但在勾玄评论方面相当深入,可谓是其精华所在。其中包括对中西医汇通的评述、对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思考,以及作者对“中西医结合科技模式”和“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的期望等,xxmy.com融汇着作者以医史学者身份对中医发展路向的独到理解。例如对中西医汇通,作者指出:“(他们)自觉不自觉印证是如何与西医一致,从而证明中医是科学的。虽然不承认,或极力反对西医以不科学、落后为由对中医的批判,但却削足适履称中医如何与西医一样科学,有些给人勉强的感觉。这种倾向,数十年来得到了不断地发展,甚至在今天仍有不断的反映。”这样的评价十分有启迪意义。20世纪中医走过的历程是十分曲折的,认真总结其成败得失,必定能为21世纪的中医事业提供参考,这正是“史以为鉴”的功能。
有史有论,论而中肯
有人说史家当以理性为主,不掺感情因素。其实未必然。撰史者固然不能因为感情因素而曲解历史,但任何著作中最精彩的,一定是作者最动情的地方。本书在评论史实时,往往结合个人经历和体会,言论剀切而中肯。例如作者原来是西医出身,经过“西学中”而后选择了中医学史作为研究方向,对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深有体会,正如书中指出:“他们(指西学中人员)是为了继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而进行研讨的,而绝非轻视、消灭中医。”现代中医、中西医结合都是发展中医的重要力量,关键在于能否正视中医的独特价值,采取合理的方法去研究,决不能以西医学理论为标准衡量中医,这是已为历史证明的事实。
以上几点,是我读《中医史》的一点感想,未必足以概括全书的特色。但其学术价值足以肯定。此外,本书的附录部分,还记载了作者与海外的医史学术交流情况,这也是现代医史的重要资料。
本书是李经纬教授毕生心血的结晶,为现代医史学增添了色彩,而且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相信普通读者也会读之而不能释卷。略有不足之处,我认为中医“温病”概念的范围要较西医的“传染病”之内涵为大,本书把明清温病学派放入“传染病学派”一节,未必完全恰当。因温病学派虽有诊治传染病之学术经验,但叶、薛、吴、王四家之名著,内涵广博,不只局限于传染病方面,但应以“温病学派对传染病之贡献”为题目更为贴切。
最后想说明推荐此书之目的,是由于近年来对中医抹黑者所为,必须清洗。读《中医史》使广大读者对中医之伟大,有较全面之认识。《中医史》第11章“20世纪中医发展历程”最后一句说:“我们必须严肃地指出:那些视中医为伪科学的先生们,他们数典忘祖,是全盘西化的继承者,我们不能容许他们践踏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这是作者的大声“呐喊”。
《中医史》出版后获得成功是预料中事,但未料来得如此之快而广泛,并荣获高级西医学习中医的教材。作者应出版社要求进行了必要的修订,以《中医学发展的新视野》为题,增叙了第12章,该新内容以政策、50多年来重点科研课题与国际交流等12个论题,进行了朴素、大方、求实的讨论、评估、介绍,其论断、意见比较符合实际,富有参考价值。(邓铁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