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中医药发展鹏程万里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5-12-23
几代中医人艰苦创业、协调创新、跨越发展,推动了我国中医药相关产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的中医药科技领军人才,为中医药事业兴旺林立栋梁。
 
中医药事业在这里薪火相传,特别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标准化研究、重大疾病防治及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光辉的业绩,无不体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在中医药科研领域敢为人先、敢当重任的历史使命感。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望京医院、眼科医院四家三级甲等医院,以及针灸医院、门诊部两所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在护佑百姓健康、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参与抗震救灾等方面屡建奇功。
 
不仅如此,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药界保持联系,推动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应用。
 
推倒围墙 吹响体制改革号角
 
“推倒围墙,合作共享,携手共进,和合共赢”伴随这办院理念,中国中医科学院吹响了体制改革的号角。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介绍,推倒束缚中医发展的围墙,面向世界,面向多学科,交流融汇,和合共进,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促进中医药国际化。“这是中医人应该有的气魄。”张伯礼说。
 
向“国家队”的飞跃
 
实践证明,机制创新,全盘皆活。经历过“文革”的打击,自1977年起,该院工作重点就转移到了中医药科研上,依靠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三支力量,运用现代科学和中医传统方法,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坚持中西医结合,以积极的姿态投入改革开放中。
 
2011年11月1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迎来了科技工作大会,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建立起科学合理、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造就一支体制合理,胜任继承创新任务的人才队伍,使科研临床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成为名副其实“国家队”的总体发展目标,提出建立一批研究基地、针对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聚焦攻关、将附属医院办成国内一流的中医临床研究示范基地等重点任务。
 
2012年,中医药如何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努力的方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中医药继承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围绕中国中医科学院结构调整、人才建设与体制创新的探索实践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充分发挥全国中医药科研院所、中医药优势团队的整合力量,围绕继承与创新,以人为本,以机制为先,围绕医改深化、产业发展及行业进步的重大需求,联合攻关,力争突破,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努力推动中医药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由于观念的转变,机制的创新,各研究所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中国中医科学院陆续成立了中药资源中心、中医药数据中心等,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传承与发展共进
 
2012年,如何进一步构建中医科学院人才体系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全国部分中医药科研院所领导及专家学者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上,就创新团队、人才体系、中长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等内容进行讨论。
 
传承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基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2013年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工作会议上肯定了该院在传承方面所做的工作。该院通过中医药传承博士后等项目的开展,采用多种途径和措施探索中医药传承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十二五”期间,紧紧围绕继承与创新两个主题,充分发挥全国中医药科研机构、中医药优势团队的整合力量。
 
其中,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工作让人眼前一亮。2012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开展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工作,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实施。他们将“博士后制度”引入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中,通过配备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双向选择、经费资助等系列措施,为老中医药专家选聘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作为学术经验的传承研究者。
 
该院除了积极开展第五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外,近两年还重点启动了名医名家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百年中医史专题研究,青年名中医遴选培养及面向全国遴选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工作;同时布置开展了名医名家陈列馆、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史研究、中医文化建设规划等十项工作。
 
“国家队”与地方科研院所和合共进
 
2014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继成立江苏分院后,又成立了广东分院,科学院的大门又再次扩大,“国家队”与地方的联合也走上了康庄大道,实现了科学院与地方科研院所携手共进,和合共赢。江苏分院和广东分院的建立,将借助中国中医科学院优越的科研优势资源,结合江苏和广东自身特点,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不断提升临床研究、疾病防治和中医药健康服务水平。围绕国家需求和医改方向,结合分院优势,集中精力开展重点领域的高水平研究。
 
坚持原创 夯实科研发展地基
 
60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工作始终立足于解决中医药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注重中医药原创性工作。“十一五”以来,该院在承担的350多项国家科技重大计划、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有效整合了院内外优势。
 
创新团队领军科研创新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是一项重大人才工程,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而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始终是中医药原创性工作的源泉。
 
时任该院副院长黄璐琦领衔的团队组织开展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进行中药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道地中药资源评价及形成机理、中药资源保护和开发等三方面研究。2012年,该团队入选为科技部重点领域中药资源创新团队。
 
由广安门医院副院长花宝金领衔的“基于扶正培本治则的中医肿瘤研究团队”入选2013年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该团队在中医肿瘤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等相关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引领性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为开展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而今,中国中医科学院实施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也是该院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推动创新发展和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对重点领域、重点群体的专项支持,带动和提升了中医科学院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成果凝聚原创性研究的心血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坚持科研的原创性是众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追求,这也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诸多科研成果的“灵魂”。
 
从屠呦呦研究员因对青蒿素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到眼科医院名誉院长唐由之创新白内障针拨套出术,成功地为毛泽东主席及柬埔寨前首相宾努亲王等国外领导人做手术,该项目的研究荣获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再到陈可冀院士主持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及中药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我国首次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荣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研究,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冠心病“淤毒”病因病机创新的系统研究荣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无不凝聚着科研人员原创性研究的心血。
 
截至2014年底,全院共获得各级科技奖励582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44项,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及全国科学大会奖18项。
 
明确方向 绘制新格局发展平台
 
经过60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国中医科学院打破了科研与临床脱节的难题,积极调整结构,确定科研与临床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的方向,使得该院科研成果突飞猛进。
 
中医药文化氛围浓
 
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中医针灸”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现在,针灸已经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传播,全世界有20多个国家有相关立法,针灸教育发展迅速。并且加大中医古籍的整理与保护,广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中医文化的科普宣传。
 
传统中医发展逐渐营造出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国中医科学院就是这样一直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己任,绘制搭建发展新格局的蓝图和平台。
 
科技平台建设国内领先
 
如今,这里的科技支撑条件大大改善,科技平台和标准建设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提升了全院的科技创新能力。
 
由该院副院长黄璐琦负责的“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在中医药行业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该院科研人员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学技术,人机交互,构建了中医药临床科研一体化的技术平台,基本解决了临床与科研脱节的瓶颈问题。在国内及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心脑血管病药物药效学评价技术平台,评价治疗心脑血管病新药100多种。构建了基于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的中医药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中医药科学数据汇交平台,中医药科学数据标准平台,为中医推行科学数据共享树立了典范。
 
医院各具优势领域
 
中国中医科学院下属的四家医院,以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结合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特别在一些优势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疗效,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目前,中国中医科学院已拥有重点专科70余个,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各附属医院积极探索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研究型中医院建设,从优势病种临床研究切入到重点疾病突破,从各单位松散合作到全院资源大融合,机制日益完善,有机形成了一体化网络,优势互补,和合共进。
 
新起点 迎接中医药新曙光
 
对外交流书写发展新形势
 
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对外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窗口,中国中医科学院已与境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药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及民间团体有着广泛友好的联系与交流,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80多项合作协议。
 
在完成政府合作框架项目的基础上,率先开展了中医中药防治艾滋病等项目,在与世界卫生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中,成立了临床研究与信息、中药、针灸三个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以此为起点,中国中医科学院不仅打开了对外交流的大门,还吸引了全国多个国家的学子前来研习中医,中医药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中医药国际标准也日趋完善。该院专家参加ISO/TC215 健康信息学全体大会时,代表我国提出的中医药文献元数据和中医药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两个提案已通过并成为国际标准。随着ISO《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人参种子种苗》《中医药文献元数据》和《中医药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相继成为国际标准并公布出版,中医药在国际社会的认可度也进一步提升。
 
迎“十三五”发展新篇章
 
2015年,对中国中医科学院而言,将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起点。
 
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中医药发展的深度融合,必将为该院传承创新,进一步做大做强提供有力支撑。
 
大鹏展翅九万里,鹰击长空正当时。面对“十三五”新的形势和要求,中国中医科学院将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到2020年将建设成为全国中医药基础与应用研究的主力军,成为各领域及学科出标准、出指南、出成果、出经验的高地。附属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康复、保健于一体的,具有雄厚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的国家级示范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使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中医药行业科技核心力量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更加凸显,成为中医药行业的“国家队”。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