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民间中医药是中医继承和创新的源头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5-10-23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屠呦呦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是中国传统医药获得世界认可的重要标志,也是民间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民间中医药启迪诺奖创新
 
屠呦呦研究员的研究成果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里的“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17个字启发,其中记述的“绞汁”方法不同于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她由此领悟到“水煎”之法可能会因为高温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据此,她“改用低沸点溶剂,果然药效明显提高”。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分离获得的第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显示出对疟原虫100%抑制率的令人惊喜的结果,经过后续的系列研究,最终让全球每年几百万人受益。
 
我们来看下《肘后备急方》及其作者的情况:葛洪(公元284~364年)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肘后方》《抱朴子》等。
 
葛洪本身是道士出身,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认为修道者如不兼习医术,一旦“病痛及己”,便“无以攻疗”,不仅不能长生成仙,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住。
 
《肘后备急方》8卷,70篇,书名的意思是可以常常备在肘后(带在身边)的应急书,是应当随身常备的实用书籍,是从原著《玉函方》(共100卷)中,摘录出其中8卷,供急救医疗,主要由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手法、灸法等汇编而成。
 
《肘后备急方》中收载了多种疾病,其中有很多是珍贵的医学资料。这部书上描写的天花症状,以及其中对于天花的危险性、传染性的描述,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而且描述得十分精确。书中还提到了结核病的主要症状,并提出了结核病“死后复传及旁人”的特性,还涉及到了肠结核、骨关节结核等多种疾病,可以说其论述的完备性并不亚于现代医学。书中还记载了被疯狗咬过后用疯狗的脑子涂在伤口上治疗的方法,该方法比狂犬疫苗的使用更快捷,而且有效,从道理上讲,也是惊人的相似。另外,对于流行病、传染病,书中更是提出了“疠气”的概念,认为这绝不是所谓的鬼神作祟,这种科学的认识方法在当今来讲,也是十分有见地的。书中对于恙虫病、疥虫病之类的寄生虫病的描述,也是世界医学史上出现时间最早,叙述最准确的。
 
葛洪及其著作从现在来看,都属民间中医药范畴。民间中医药是指中医药“非官方”的部分,一切非官方的中医药相关人员,非官方设立的中医药机构(包括医疗、科研、临床、产业、文化等中医药机构),没有被官方承认、推广、使用的中医药技术,均属民间中医药范畴。以师承、家传、自学或久病成医等中医传统模式学习中医,能够运用中医传统技术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公民,称为民间中医。从身份来看,葛洪是一个道士,研究医药主要目的为了修道,自然属民间中医的范畴。其《肘后备急方》所载内容,不是以官方推荐使用的《伤寒论》的经方为内容,而是以单方验方为主,技术内容也是民间中医药范畴。
 
由此个例来看,民间中医药是诺贝尔奖创新的源头。
 
民间中医药是中医发展土壤
 
国际上另一个公认度较高的砒霜的提取物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也是来自于民间的实践,被认为是奠基人的张亭栋教授于2015年9月获得了“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其经过是这样,最早在上个世纪文化大革命开展“巡回医疗”工作中,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药师韩太云从姓刘的民间中医得知用砒霜、轻粉(氯化亚汞)和蟾酥等治疗淋巴结核和癌症的民间验方。1971年3月,韩太云将它们改制水针剂,称“713”或“癌灵”注射液,通过肌肉注射,对某些肿瘤病例见效,曾在当地风行一时,但因毒性太大而放弃。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的张亭栋与韩太云合作继续此项研究工作。1972年后,张亭栋等人一方面主要集中做白血病,而不是无选择地应用于很多疾病,另一方面他们分别检测“癌灵”的组分,发现只要有砒霜就有效,而轻粉带来肾脏毒性、蟾酥带来升高血压的副作用,后两者无治疗作用。
 
不仅是国际上公认度较高的两个成果来自民间中医,现代中医被公认的成果也大多来自于民间中医药,如云南白药、三九胃泰、季德胜蛇药、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手法腰椎间盘复位、黄氏医圈、气色形态手诊乃至王老吉凉茶等等,都是弘扬民间医药所取得的成果。近现代的中医教育当初完全是政府从民间遴选优秀的中医来举办大学,带博士;首批的30位国医大师,全部有民间中医的经历,80%以上为师徒或家传培养,而非现代的中医院校教育。
 
现代中医药是在不断汲取民间中医药滋养的过程中成熟发展起来的。中医的历史也几乎是民间中医药的发展史,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是对中医中药来自民间实践的形象写照。历史上闻名遐迩、流传至今的医学大家,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以及温病学派代表人物叶桂等无一不是来自于民间,成才于民间的。
 
历代著名医书也大多非官方修撰,经方鼻祖、医圣张仲景,10岁左右时,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他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这部著作在公元205年左右写成,起初也仅在江南民间医生中流传,而非官方医药局。到了晋代,御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经过皇家翰林学士的校检,逐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使张仲景的学说更具系统性、逻辑性,著作才开始上官方医药局,并流传到邻国日本和朝鲜。历经金、元、明、清诸医家的实践和勘误,使张仲景的理论和药方与辩证论证变化更具临床操作性和精确性,从而使张仲景的药方成为后世学习中医的必读,逐渐成为中医主流“经方”。
 
显然,医圣是以师承这一中医几千年的传承方式进行学习,著作内容广泛收集采纳了民间的实践,其著作也是先在民间流传,由民间到官方,经方来自民间。医圣本人,显然是以师承为主要学习形式的民间中医。
 
药王孙思邈,公元581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还很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
 
从以上事实不难看出:中医药来自民间,民间的实践是中医药产生、发展、壮大的土壤,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和规律。我们今天要想很好的发展中医药事业,干好中医药工作,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都不能忽视民间中医药这一中医药的源头,应当正本清源,认识到民间中医药的重要性,重视民间中医药工作。
 
作者简介
 
刘剑锋,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所民间传统医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中心技术研究部主任,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中医保健技术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特色诊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发起人、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等。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