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证相对”学说是在彻底否定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20世纪初,当时中医学界绝大部分学者都明白:“方证相对”其实就是“废医存药”的代名词,所以几乎无人响应与赞同。
•“方证相对”学说否定病机理论,从某种程度说,即回到中医学还未形成理论医学之前的“经验医学”,是中医学的倒退。
四川省乐山市中医医院刘方柏同志读罢笔者于2015年6月26日在《中国中医药报》“学术与临床版”发表的《病皆与方相应与方证对应无关》一文后,于7月15日同版发表《仲景之方 因证而设》提出商榷。7月22日,笔者在同版以《方与证之间的基础是病机》一文回应之;8月6日,刘方柏同志又发表《方对应的是已包含病机的证》与笔者再次商榷(以下简称《刘文》),细阅之后,令笔者如鲠在喉,不得不再次撰文以作答。
“方证相对”否定中医基本理论
《刘文》写道:“‘方证相对’在当今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便早已不可动摇地确立了,这是对千百年来无数医家践行奉信这一法则的彰显”“‘方证相对’早已成为中医积千年历史厚度,融今人研究心血的一大成果。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已成为了中医学的表征。”
笔者认为,这一由“方证相对”提倡者发明的“高论”,实属大谬不然。
笔者早已指出:1911以前的中国医家,没人提及“方证相对”,故“方证相对”绝对不可能是“中医学的表征”。
事实上,第一个提出“方证相对”的医家系日本汉方医学家吉益东洞。他在1764年刊行的《方极·序》中说:“仲景之为方也有法,方证相对也,不论因也。”之所以认为仲景《伤寒论》制方用药之法是“方证相对”,乃因吉益氏认为“医之学也,方焉耳”(《类聚方自序》)“《伤寒论》唯方与证耳”“医之处方也,随证以移,唯其于同也,万病一方;唯其于变也,一毒万方”(《类聚方·凡例》)。这种根据疾病外在表现的症候与方剂直接对应,不必审其病机的所谓“方随证转”“定证定方”,即吉益氏提出的“方证相对”说的真实内涵。
截至目前,国内学者在介绍吉益东洞及其“方证相对”学说时,均未明确指出其是在将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都彻底否定的基础上,才提出“方证相对”的。这些观点与论述,xxmy.com集中体现在吉益东洞的门人鹤冲元逸于延享四年(1747)编集东洞医说而撰就的《医断》一书中。
如其论“经络”:“十二经、十五络者,言人身气脉通行之道路,医家之所重也。然无用乎治矣,是以不取也。如针灸法,无一不可灸之穴,无一不可刺之经。所谓‘所生’‘是动’‘井荥俞经合’等,亦妄说耳,不可从也。”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有心者可自查之。
当我们知道和了解了吉益东洞把中医基本理论都斥为“空谈虚论”、皆属“虚妄无用”,从根本上予以否定批判之后才提出“方证相对”时,中医学人还会不明就里、盲目跟风般地崇拜、追随所谓的“方证相对”么?
“方证相对”最初响应者寥寥
20世纪初,以研究《伤寒论》为特色的“古方派”开始崛起,这一点给近代中医学界以很大启发,特别是在“改进中国医学,假道日本较欧美便捷”的思想指导下,“古方派”“方证相对”说得到了占据中医学界主流位置医家的赞同和认可,代表人物便是“中医科学化的干将”——陆渊雷。
陆氏对日本江户医学的几位名家颇为推崇,尤其服膺吉益东洞,在其所著《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中,大量引用吉益东洞的观点与治验。由于二书最初作为上海中国医学院的教材使用,遂使得“方证相对”说逐渐在中国得以宣扬,并影响了一大批中医学人。
然而,当时中医学界绝大部分学者都明白:“方证相对”其实就是“废医存药”的代名词,所以几乎无人响应与赞同。
事实上,日本学者早就指出,明治维新后勃兴的汉方医学,“临床行使治疗与处方权的只限于取得西医执照的医师”,当代的汉方医家已然“不可能从头学起,《伤寒论》符合快、实用的要求”——换言之,“古方”之所以走俏,是被当成了“快餐食品”(《再介绍日本汉方古方派的学术观点》廖云龙译)。
了解这些实情后,我们还会赞同“日本汉方大有超过中国发展之势”的说法吗?
“方证相对”是中医学的倒退
进入21世纪后,“几十年来,没有培养出能用中医的思路、方法看病的中医”成为名老中医和社会各界的普遍看法。在此情况下,一些“经方”研究者错误地认为将《伤寒论》的“方”与“证”一一对应,就是“辨证论治”特色的体现,并利用网络或傍附师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方证相对”热潮。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年轻学者李宇铭在《伤寒治内方证原意》一书中说:“日本古方派的吉益东洞认为‘《伤寒论》唯方与证耳’,亦即是认为《伤寒论》的方剂理论,没有病机,而只有方药以及证候的对应关系。这种否定《伤寒论》具有病机理论的思想,至今在中医界仍十分流行,甚至提倡‘抓主证’,即是每一首经方抓住最主要的一个症状即可使用,抑或提倡‘药证’,即见某一症状即可用某一药物。这种思想,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中医的倒退,即回到几千年前中医还未形成理论医学之前的‘经验医学’,只凭经验针对症状用药,而不考虑疾病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