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唐祖宣 研读经典渐成一方名医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5-06-01
    当人大代表34年,我提出的398件关于中医药的提案中,有60多件是提请有关部委局加大对中医药投入力度的。今年3月,我又一次提出这个问题。
 
    关于中医药立法,从七届到十届人大会,我联合几百名代表签字写提案建议,到十一届人大时,《中医药法》被列入立法规划。 今年开两会时,我建议将《中医药法》列入今年国务院立法计划一档项目,加快审议。同时,建议全国人大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法立法工作的指导和督促,促进《中医药法》早日出台, 在法律层面保障中医药按照自身规律发展,加强制度设计、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
 
    中医药立法历经30年,我从一个年轻人变成了一个老头儿。现在已看到中医药立法的曙光,希望中医药法早日出台。
 
    唐祖宣,男,1942年出生于河南省邓州市。主任医师,河南省邓州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邓州市中医院院长,首批和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七、八、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张仲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等。1986年获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两次获卫生部“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1990年获“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学术发展终身成就奖”。
 
    •他出身寒门,15岁从读《本草纲目》开始,踏上了学医之路。
 
    •他侍奉孤苦名老中医,情同父子,得其亲授,研读经典,渐成一方名医。
 
    •他心系百姓,传承仲景,在周围血管病上医术精湛,名震豫鄂。
 
    •他是34年的“人大代表”,代表中医,代表基层,提出各种建议1007件。
 
    在第二届国医大师中,唐祖宣经历特殊,贡献特殊。他虽然身居豫西南的邓州,却在中医界赫赫有名。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更因几十年来为推动中医药管理机构建立、中医药立法等而对中医药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艰辛曲折学医路  事师如父美名扬
 
    “我的学医之路与别人不同。我是为了糊口,先当印刷工,后进诊所当学徒。”唐祖宣虽年逾七旬,依然精神饱满,快言快语,快步如风。说起往事,他感慨万分。
 
    1942年的河南省,正值抗战,烽火连天,灾害横行,民不聊生。唐祖宣出生在南阳市邓县城关一个大杂院里,在他出生前3个月父亲已经去世,母亲靠摇纺车、卖棉线把他和两个姐姐拉扯大。他小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寒,只好辍学帮母亲挑起养家重担。
 
    “那时候啥活都干。捡柴、拾粪、帮工,16岁到街道印刷厂当印刷工,这给了我后来学医的机会。”南阳邓州市是医圣张仲景故里,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谈经论医者多,民间医生活跃。受此影响,唐祖宣自小立志学医。15岁时,他靠摆茶摊挣的钱买了一本《本草纲目》,爱不释手。
 
    印刷厂隔壁是一家街道诊所,唐祖宣手脚勤快,每日去帮助打扫卫生、干杂活。几位老中医看他热爱中医、聪明好学,就让他到诊所上班。不久,诊所被合并到城关卫生院(县中医院前身),他也由此接触到一批有声望的老中医。16岁的唐祖宣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医机会,白天学调剂、炮制中药,晚上睡在柜台,读书并看护诊所。先在调剂室,后来跟着中医学徒班旁听,从背经典到跟师看病,在艰苦生活磨炼中,一步步踏入了中医大门。
 
    给中医学徒班讲课的卫生院老中医周连三,年老体弱,孤苦一人,尤其是坐诊讲课后无人照顾。唐祖宣看到后就主动去照顾其生活起居。固执孤僻的周连三原以为唐祖宣是单位安排的,对他不理不睬,当得知唐祖宣是自己来的,大受感动,收他为徒。
 
    周连三在当地颇有名气,他早年曾组成请愿团赴南京国民政府请愿,反对废止中医案。他推崇仲景学说,尤其对黄元御研究颇深,临证擅用温阳法,喜用干姜、附子峻剂,屡起沉疴。他虽然性格执拗孤僻,但医德高尚,常不顾年老体衰,白天坐诊,夜间随叫随到去出诊。他常用古代名医志向远大、锲而不舍的故事教育唐祖宣,鼓励他立大志、当名医。老师的言传身教唐祖宣一一铭记在心。
 
    当时物质匮乏,粮食短缺,为让师父吃饱,唐祖宣将自己的粮食指标让给师父,每日为师父做饭。十余年里他与老师同住一室,情同父子。师父的生养死葬全是他操办,至亲至孝,在当地传为佳话。“我感谢恩师把我领上了中医之路。”
 
    唐祖宣同时还虚心向其他老中医学习,有一个老中医告诉他:“要当中医,一定要学张仲景。”并借给他《伤寒论》《金匮要略》。他从印刷厂找来废纸装订成册,将两本书抄了下来。他熟读熟背中医经典,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传承仲景治脱疽  小学徒成大医生
 
    “这次发现了一个好学徒!” 1960年秋天,河南省卫生厅到各地检查中医带徒工作,在邓州对几名学徒不满意,主管领导很尴尬,于是卫生局想起跟周连三学医的唐祖宣。唐祖宣的一本本笔记、抄写的厚厚医书,让来检查的领导们很惊喜。
 
    谁能想到,一个小学毕业的青年,凭着坚定信心和执着毅力,手抄医书,苦读仲景,以不是正式学徒的身份出色完成正式学徒的课业,受到上级的赞赏。不久,经过考核,唐祖宣正式成为周连三的徒弟,3年后经省卫生厅考试,唐祖宣顺利出师。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称为“脱疽”,多发于青壮年,病人患病后肢体缺血疼痛、间歇性跛行,严重者肢端溃疡、坏死,给病人和家庭带来极大痛苦。
 
    上世纪50年代末,唐祖宣跟着师父接诊了一个双足足趾干枯发黑、疼痛剧烈的病人。师父问唐祖宣怎么治?唐祖宣脱口而出:“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茯苓四逆汤主之。”师父惊奇地睁大眼睛。经师徒精心调治,病人慢慢康复了。一次师徒遇到两个农民在路边哭泣,原来他们是因修水利工程得了脱疽,师徒俩用一个疗程的药保住了病人的腿,从此师徒会治脱疽的消息不胫而走,找他们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唐祖宣常常是上午搀扶师父去门诊,下午用板车拉着师父到病区查房。他将治疗的病例记录下来进行总结,《茯苓四逆汤的运用经验》《治疗脱疽的经验体会》在《中医杂志》1965年的第1期、第9期发表,引起中医界和大量病人关注,全国各地来信千余封,到邓州治脱疽的病人挤满走廊。在遵循张仲景经方治疗脱疽的实践中,许多病人从病痛中被解救出来,师徒的名气在河南、湖北等地越来越大。
 
    1965年,城关卫生院改为县中医院,作为河南省卫生厅确定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研究基地,他忍着病人患肢恶臭住在病房,观察记录。1978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研究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后来,他又带领团队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静脉血栓形成、糖尿病性坏疽、红斑性肢痛症等周围血管病进行观察,完成了“温阳法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和“通脉一号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课题,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1998年,他研制成功的“脉络疏通颗粒”获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成为我国第一个获批治疗静脉血栓的中药新药,至今畅销国内外,年销售额近2亿多元。
 
    唐祖宣用温阳法不仅善治脱疽,还用其救治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取得满意疗效。此外,他辨证治疗外科、妇科、眼科等疑难杂病,疗效显著,远近闻名,许多病人远程赶来求治。
 
    医德高尚故事多  著作等身成书系
 
    “一个医生要时时为病人着想,尤其在基层,治病要考虑病人具体情况。”上世纪60年代,唐祖宣师徒就挂起“中医内科”和“脱疽”专科门诊。1969年师父周连三去世后,唐祖宣接过了脱疽科主任的重任。为观察病人情况、掌握药物反应,唐祖宣提着铺盖住进了病房,与病人同吃同住。有的病人腿痛剧烈,哀嚎不止,彻夜难眠;有的病人身上发出恶臭,难以接近。当他们看到唐祖宣深夜守候在病床旁,朴实的农民病人感动地哭了。
 
    唐祖宣出身贫苦,一直工作在临床一线,最了解基层百姓的疾苦,尤其是农民的病痛。有一年春节,邻县几个农民几番倒车找到唐祖宣,来归还多年前住院时唐祖宣资助的钱。看到他们掏出皱巴巴的零钱时,唐祖宣的眼睛湿润了,他感叹农民的真诚,更坚定了为百姓服务的决心。
 
    唐祖宣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济贫扶危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至今在医院还流传着药渣的故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农民看不起病,致使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普遍。尤其是患了重病,常常倾家荡产或家破人亡。唐祖宣除了精心救治和资助病人外,还想到了一个办法,即把患病报销病人吃过的药渣挑拣分类后再重煎,让贫穷病人服用,也有一定效果。1969年冬,一位严重脉管炎病人家境贫穷,唐祖宣就亲自找同类病人用过的药渣让他再煎服,服用几个月后病情好转。出院那天,他拉住唐祖宣的手跪地感谢。后来,唐祖宣用这种办法救治过许多贫困病人。
 
    随着唐祖宣名气越来越大,来自海内外的病人慕名前来求治。上至高官,下到百姓,他依然不分富贵贫贱,一视同仁,关怀备至。
 
    从医50余年,唐祖宣传承仲景学说,善用经方诊治周围血管病和心脑血管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965年,唐祖宣在《中医杂志》上发表2篇论文,在河南省内很少见,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多年来,唐祖宣坚持做笔记,不断探讨和总结经验,相继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上世纪90年代初,唐祖宣开始对中医药古籍文献进行挖掘,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进行归类梳理。经过十余年的积累、探索、总结,学术著作相继问世。截至目前,他带领团队已编著出版著作36部,3600万字,形成了“唐祖宣医学书系”。其中《唐祖宣医书集成》580万字,《唐祖宣医学六书》628 万字,还有《唐祖宣医学文集》《中国式养生》《中国古今名人养生》等。
 
    履职尽责老代表  奔走呼吁兴中医
 
    “我是基层的人大代表和中医,最了解农村医疗问题,关注民生和中医药发展是我的职责。”唐祖宣自1981年以来,曾任县、市、省和第七、八、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34年的人大代表历程中,他肩负中医行业的期望,时刻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奔走呼吁,为中医药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出建议1007件,其中涉及中医药事业的398件;致信中央领导建言献策68封,有关中医药内容的52封。
 
    1986年,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但仍存在中医中药分开、管理机构不完善等问题。1988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大期间,唐祖宣受国家中医管理局委托,在政协委员、著名老中医路志正鼓励下,根据中医界研讨提供的材料,连夜执笔向中央领导人上书,请求解决中医中药分开管理的问题。他的建议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重视。5月3日,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决定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此结束了中医、中药管理长期分家的局面。
 
    为建立健全各级中医药管理机构,唐祖宣上下奔走。在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下,他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向省、市、县政府提交报告。经过不懈努力,同年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成立。1989年9月,他所在的邓州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这是全国第一家县级中医药管理机构。
 
    当全国人大代表34年,唐祖宣连年为中医药立法建言。为掌握法律知识,唐祖宣参加全国人大组织的培训班,认真学习和深入调研,为中医药立法提案提供了翔实材料。1997年1月,河南省人代会上,唐祖宣联合30余名代表提出了“关于加快我省中医药立法进程的议案”,1998年,河南省人大颁布《河南省中医条例》并正式实施。
 
    1998年,根据国务院新的立法计划安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与国务院法制办反复磋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内容。唐祖宣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再次提出“加快中医药法制建设步伐,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条例》”,国务院领导做专门批示。
 
    200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条例》送审稿上报国务院。唐祖宣受有关领导嘱托,于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召开前提交了《关于尽快出台〈中医条例〉保障中医药事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议案》。他还通过各种渠道,与有关领导、专家研讨,力促《条例》早日出台。2003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颁布实施,这其中唐祖宣不遗余力,立下了汗马功劳。
 
    作为中医药界的资深人大代表,唐祖宣用一切机会给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写信,并在各种场合个人呼吁,或联合人大代表呼吁为中医药立法,他提交人大的398件中医药提案中,立法方面的提案就有48件。今年,唐祖宣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唯一的国医大师和来自基层的中医药工作者,又一次呼吁加快中医药的立法工作。
 
    2008年10月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唐祖宣致信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对在医改中如何发挥中医药作用,提出自己的意见。这封信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领导同志做了批示,认真研究了他的建议。2009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后,国家公布了新医改方案和《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配套文件中吸纳了他的部分建议。
 
    唐祖宣身在基层,心系基层,为基层中医药发展呕心沥血。邓州市中医院是由街道诊所、卫生院逐步发展起来的。1984年唐祖宣任院长后,扩建了门诊楼、住院部。在建设过程中,他因突患散发性脑炎昏迷几天几夜,待病情稍微好转,就让人推着轮椅冒雨到工地查看。1991年,为创建全国县级示范中医医院,他在抓好硬件设施基础上,突出中医药特色,使邓州市中医院成为全国首批县级示范中医医院。
 
    近年来,唐祖宣积极筹措资金,精心设计,合理规划,一座有浓厚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现代化中医院即将投入使用。近万平米的张仲景展览馆内,历代医家、当代名医的画像、雕塑、著作等述说着中医药的辉煌,也向人们传扬着仲景故里当代国医大师的风采和情怀。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