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德高望重桃李天下 祭郭子光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5-05-27
    父亲虽然离开了我,但他的音容笑貌、一点一滴仍时刻萦绕在我的心中。
 
    在我童年的印象中,父亲的身影总是忙忙碌碌的。小时候,由于父母工作忙碌,我被寄养在外婆家,每到周末,父亲都来接我回家。他骑着一辆自行车,我坐在后座上,靠着父亲的后背,父亲一边骑车,一边与我聊天。到家后,我开始做功课,父亲就伏在桌子上写字。那时家里很小,我们父女就共用一张书桌。书桌上摆放着张仲景的瓷像,旁边还悬挂着张仲景的画像。父亲一直工作,有时竟然忘了吃饭。每每到了半夜,我一觉醒来,还能看见微弱的灯光下父亲伏案工作的背影。后来我才知道,就在这张书桌上,父亲写出了《伤寒论汤证新编》《中医康复学》《日本汉方医学精华》《中医各家学说》等著作。
 
    父亲非常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从小他就鼓励我接触中医,然而面对那些令人生畏的古文,我打起了退堂鼓。如今,没有传承父亲的衣钵,成为我人生中的一大憾事。
 
    在繁忙的工作中,父亲也挤出时间展示一下厨艺。在我的记忆中,每逢春节,父亲都会亲手做一大桌年夜饭,其中必定有一盆热气腾腾的烧什锦摆在正中,至今我仿佛还能闻见那诱人的香味。
 
    记忆中家里有时会来一些父亲的学生和素不相识病人。每当学生登门求教,父亲总是放下手中的工作,耐心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如果时间晚了,错过了饭点,父亲还会亲自下厨,给学生下一碗面条。有一次,父亲晨练的时候,看到一个学生正在送牛奶,一打听,这个学生由于家境贫寒,只能勤工助学。然而她每送一瓶牛奶才赚一毛钱,父亲沉默了,他联系到这个学生的班主任,匿名向10名贫困生每人提供了500元助学金。从此以后,每当父亲的著作出版,他都会从稿费中抽出一部分匿名捐献给贫困学生。如今具体捐助了多少贫困生,已无法统计了。今天,他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都学有所成。
 
    遇到素不相识的病人登门求医,父亲总是耐心地诊脉、详细地询问、妥善地开处方。病人的造访,总会打乱我们的正常生活,我经常颇有微词,但父亲总是笑笑说:“医者父母心啊!”
 
    我迈入中年后,父母的身体也都不如当年了,特别是母亲,近年来基本上已经卧床养病了,照顾母亲的担子基本压在了父亲的肩上。父亲71岁那年,他正式从成都中医药大学退休,然而他却更加忙碌了。为了悬壶济世,每周他都会在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名医堂、老中医门诊部坐诊4次。由于病人太多,必须当日挂号,早上8点开号,不到3分钟,25个号就被一抢而空。不想让病人白跑一趟,加号也成了惯例。一般到了中午一点之后,他才会匆匆赶回家里,为卧床的母亲做饭。母亲也是一个中医妇科专家,她非常理解父亲,他们俩志同道合,相敬如宾。闲暇的时候,他们俩经常切磋书法、欣赏京剧。他们俩都还酷爱阅读武侠小说,是不折不扣的“金庸迷”。
 
    父亲治学严谨认真,但在生活上,他却并不古板,他能紧紧地跟上时代。他会用电脑,并熟练地使用智能手机和IPAD,还能通过视频给病人看病,这方面根本不像一个古稀之人。小孙子来看他,他们爷俩还会下下围棋,聊聊神秘的外太空。
 
    父亲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治学严谨、开朗豁达、宅心仁厚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4月20日,我专程从香港回成都到华西医院探望郭子光。他断断续续和我聊了十几分钟,刹那间有许多往事涌上心头:他和我是成都中医学院的首届毕业生,同留本校工作至今已逾半个世纪,我们共同走上了中医之路。共同经历了同窗情、同事情和中医事业情;有人说“文人相轻”,郭子光是同窗心目中公认的才子,中医学问的佼佼者,他确实有点清高,有些孤傲,但他心地坦率不苟。我们经常争议学术观点,甚至面红耳赤,但始终友爱真诚。2002年,我被香港东华三院—香港大学中医药临床教研中心聘为中医顾问医师期间,他每年没有忘记给我全家发新年贺卡,现在想起来欠了他这份友谊。
 
    回忆他在一篇有关中医药的发展的战略文章中提到:“如何既能坚持和发扬中医特色优势,又实现了中医现代化,其具体方法和途径值得探索深究。这不是开几次会,下几道指令能够解决的,看来还得在全国中医界‘普遍开花’,分工合作,通过临床疗效取得无数个实际成绩,以量的积累,产生质的飞跃,实现中医现代化,这句话永无止境,永远与时俱进”;“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东西方文化,思维汇流与交融的新世纪。中医现代化有倡‘病证结合’,强调科研专案要以中医为出发和归宿,凡是无法回归中医学术体系的研究成果,都无法算是中医成果。然而,至今尚未成功地建立起针对中医巨集观、整体、动态、综合体系的实验研究方法,又没有得到研究复杂事物的仪器来支援,往往沿用西医的一套,导致其科研和临床容易滑向‘重病轻证’,‘以病代证’,甚至中医西化的误区,不可不知。”我视之为他留给后学的遗言。
 
    郭子光堪称一位中医战略探索者和中医医教研的践行者,不仅是我们同学中的首届国医大师,也是四川省的第一位国医大师,我为拥有郭子光这样的杰出同学而自豪。尽管我们均已耄耋之年,似已无多遗憾,但确深知郭子光心中还揣着一些未完的心愿。
 
    相信后继有人,放心吧,安息吧!
 
    郭子光的离去使我们悲痛不已,在此特敬献挽联一副:
 
    “难得同窗同事数十载知己知彼;
 
    留下医文医采千秋业为世为宗。”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