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忆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5-04-03
    首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于今年3月因病离世。这位德高望重、受人景仰的一代宗师,毕生执着于中医药事业和脾胃病学术研究。徐景藩曾担任过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并兼任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1990年被遴选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4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1996年获全国白求恩奖章,为国家人事部、卫生部特聘高级专家。他实事求是,淡泊名利,做人低调,体现了一代名医的大家风范,平实、平和、平稳、平凡,构成了他为人、为师的本色人生。
 
    作为徐景藩的学生,我从1978年进院之始即有幸随师侍诊学习,受益良多,冬去春来,岁月匆匆,浓浓的师生之情已有三十余载,他是我走进中医田园又不断成长的良师和领路人。恩师虽然离去,但却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学术经验、精神财富和无尽的追思。
 
    耕耘不息研脾胃  融会新知贯古今
 
    徐景藩1927年出生于江苏吴江中医世家,自幼聪颖好学,随父学医,后师从江浙名医米春庐,熟读经典,涉猎名家,博学广记,学养深厚。1946年即悬壶乡里,开业行医,独立诊病。1952年,通过刻苦自学,又考入北京医学院“中学西研究班”学习深造五年,是我国最早的为数不多的高级专门人才。1957年来江苏省中医院工作,他数十年如一日,勤奋工作在临床、教育、科研工作一线,为医院发展和中医药事业倾注心血。
 
    徐景藩是脾胃病大家,功底深厚,潜心于脾胃病的治疗研究已60余年。他一生从医,学用一致,勤于实践,不断探索,临床经验十分丰富,对食管、胃肠、肝、胆、胰腺等脏腑病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辨治方法,发表有关脾胃病方面的论文80余篇,尤在他古稀之年,集毕生经验体会,写成《徐景藩脾胃病治验辑要》等专著,已多次重印,仍供不应求。如对胃脘病创立“三型论治”,分中虚气滞、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论,执简驭繁,将兼证分为湿阻、血瘀、胃寒、食滞,灵活变通。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他还总结了一套相应的治疗方药,如疏肝和胃汤、调中理气汤,清肠抑肝汤、通噎和中汤、疏利肝胆汤等,便于临床掌推运用。又如对幽门不定性梗阻的呕吐,主张运用祛饮、利小便及宣通行瘀方药。诊治残胃炎症,常用通补结合、降胆和胃之法,以自拟“残胃饮”(炒白术、炒枳壳、制香附、五灵脂、石见穿、柿蒂等)治疗,疗效卓著。
 
    徐景藩长于总结经验,重视中医研究,强调科研应以临床为基础,并为临床服务。他曾带领研究生与病理科专家通力合作,开展了慢性胃炎中虚气滞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研究,提出宿主整体免疫反应及局部微环境的动态变化,认为在病因治疗时,除选择杀灭幽门螺杆菌的药物外,还应通过“扶正”,尤其是通过健脾来提高消化系统的抗病能力,强调辨证用药为主,不能简单地提出幽门螺杆菌与“热毒”画等号,这一研究结果,对中医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医精神多奉献  淡泊明志忠职守
 
    徐景藩一生简朴,不易虚华,非常重视医德,认为医德与医术关系到治疗的质量和效果,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应该是以德统才,方为良医。每遇危重疾病,他常引孙思邈的话:“不符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身异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知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以此告诫学生和自己。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他曾经先后四次参加农村医疗队,奔走缺医少药的贫困地区为广大农村患者服务。白天看病解除痛苦,晚上辅导农村医生,传授医术,不辞辛苦。江苏省中医院建院初期,他一人主管三十多张病床,而当时他所负责的病区,大多收治的是肝病和内科杂病。为突出中医治疗疑难病的特色和疗效,他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病人身上。同事们回忆,那几年医生少、病人多,他不分昼夜地工作,一月中有半个月在病房值班,有时连续几日不能回家。他常对身边的医务人员说:“病人是最好的老师,多贴近病人才能多增长知识。”
 
    “医者仁术也”,徐景藩对病人一视同仁,不分地位高低、贫富贵贱、只要他上门诊,诊室前总是人头攒动。他看病的特点是认真细致,重视病史及现病症的全面分析,理法方药,细腻熨帖,丝丝入扣,即使病人再多,也从不马虎。由于治效显著,耐心周详,深得病人信赖。仁爱之心是他善良的品质,1982年8月,曾有一位家贫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因贫血、脓血便,消瘦,多方医治不愈,极度虚弱,卖掉了农家赖以生存的耕牛,满怀希望,慕名从乡下来到南京请徐景藩医治。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位病人的钱物不慎在门诊被窃。面对这位被病重和失窃折磨不堪的患者,他心情沉重,从自己不富裕的家中取来两百块钱,悄悄送到病人手中,亲自为他安排住院,施以精心的治疗,病情好转出院时,患者流下了眼泪,连连称他是“救命恩人”。
 
    博采众家学不厌  言传身教育后生
 
    徐景藩终身好学,手不离卷,笔不离手,即使在年近九十高龄,视力下降,身体日衰的情况下,也常常拿着放大镜伏案阅读医著或修改学生文章。数十年来,徐景藩养成了多动笔、勤于记的习惯,他总是对弟子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自己写的字,亲切、易读、易记,做笔记好处很多,它不仅是收集、积累材料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分析能力的好方法。”徐景藩体会,学习中除了多读经典,多看名家医案外,还要多背书,熟读书,该背的要背,特别是对重要的经典著作要扎扎实实地下功夫,熟读,嚼透,消化。“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背得熟和不熟大不一样。他对诸如《内经》《伤寒论》《温病杂辨》以及《脾胃论》《景岳全书》《辨证指南医案》等重要内容能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在临床应用时,成了有源头的活水。这样不但能触机即发,而且熟能生巧,提高辨治水平。
 
    徐景藩对中医有特殊的感情,他授业传教指导学生,其治学严谨,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曾立有座右铭四条,即:“读书从博到精,撷采众长,分析思考,须有自己的见解;诊病务必细心,审因辨证,选方宜慎,择药熟知性能;改进给药方法,针对病情,达于病所,庶能提高治效;积累临床资料,撰文求实,常年不懈,集腋始能成裘”。学生久随其侧,不仅学到了高超的医术,更可贵的是学到了做人做学问的方法、态度,一生受用。多年来,他先后指导、培养的学生弟子已是“桃李满天下”,在传承中医学术,发展中医药事业上正发挥着积极作用。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