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中西医不同医学模式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5-01-17

   •中医学医学模式为自然哲学模式,有着明显的继承性和完整性,但实证能力有所欠缺;西医学医学模式为生物医学模式,重视形态结构研究,具有真实性和严谨性,但往往忽视了人体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中西医各自基于东西方文化的大背景发生发展,是当时文化、经济、政治的产物,也是东西方观念在医学上的反映。

    •随着中医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的不断深入,中西医间交叉兼容将会更加自觉与充实。这种中西互补的中西医结合方式,必将促进世界医学科学的发展。

    东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意识,差异持续存在于各自的历史进程中。而根植于东西文化的中西医学是当今世界并存的两大医学体系,由于分别受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造成了二者在理论基础、认知方法、操作方法等多方面的明显差异,经历了完全不同的发展过程,并各有优势及弊端。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逐步加深,对中西医比较研究越来越多。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产物应时代而生,并且经过不断探索及发展,已经显示了一种良好形势:两种医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相互借鉴、扬长避短,实现中西医的共存共荣,从而促进世界医疗科技的发展。

    不同文化造就中西医不同医学模式

    中西医是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运用不同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发展起来的两种理论体系。

    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以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观和方法论,属传统科学范畴。西医学虽根植于古希腊哲学,但在希腊科学领袖、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学术思想影响下,向注重实验的实证科学的方向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和其他自然科学相结合同步发展。故西医学是以西方近代哲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形而上学为其科学观和方法论,属实证科学范畴。

    中医学作为传统医学,产生于经验医学时代,其医学模式为自然哲学模式,思维方式为形象思维,研究方法为观察法(直接领悟,取类比象)。其特点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身心统一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治疗观。西医作为现代医学,产生于实验医学时代,其医学模式为生物医学模式,思维方式为逻辑思维,研究方法为实验分析方法。其特点为以实验分析方法为主,说明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阐述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和预防。

    中西医学的发展受不同文化滋养

    中医学的发展

    当中医学向当时的中国古代哲学寻求出路时,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质的突变。2000多年前中国的哲学思想繁荣辉煌,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峰起,百家争鸣”,出现了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术派别,尤以先秦诸子为核心的哲学论辩成就显著。而诸子百家中,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是道家、阴阳学家和儒家学说。在较长的时间内,中国哲学逐步渗入中医学,最终阴阳学说、元气论、藏象理论等理论形成。这些理论为中医学提供了方法论依据,并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认知方法,中医学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同时,中国古代哲学在渗入中医学的同时还渗入到其他古代科技文化领域,开始了同步演进的历程。春秋至秦汉,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百家争鸣。这一时期封建制度代替了奴隶制度,秦王朝的统一为封建统治奠定了基础,生产力有了极大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进步为各学科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冶金术等学科初步确立,并相继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我国的科技文化呈现出一次高峰。在这一时代的大背景下,中医学理论体系也逐渐形成,标志着中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确立。可以这样说,在这一时期,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则为其奠定了科技基础。

    两晋南北朝及至隋唐五代,中国哲学及科技文化总的发展走向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与阐释及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中医学在这一时期也以总结与阐释前人经验为主。众多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的整理、研究、注释等工作开展,许多综合前人经验的专科著作大量涌现。其后两宋金元时期,迎来了中国哲学与科技文化的又一次繁荣。这一时期,哲学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其后朱熹集两家之长,最终确立了理学在中国哲学中的主导地位。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应用等成就带来了科技的另一个高潮。中医学术空前繁荣,形成了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各派学说。

    而明清时代,伴随着封建制的高度完善及其后的衰落,在西方文化的大冲击下,中国哲学及中国科技光辉逐渐淹没。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突发巨变,随后一百年,中国社会风雨飘摇,西方文化思潮泛滥,众多有识之士过于急功近利,被西方文化蒙蔽了双眼,完全否定抛弃中国本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体系面临瓦解,中医学也出现了巨大的滑坡,甚至到了灭绝的边缘。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现象虽有改观,但中国本土文化还需要进一步发掘和大力发扬。直至近几年,中医文化才被重新重视,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西医学的发展

    西方医学起源于古希腊的医学,代表人物是希波克拉底。中世纪的欧洲处在经济文化衰落时期,西医学发展缓慢,明显滞后于中医。文艺复兴以后的西医逐渐背离了自己的传统,人体解剖学的建立成为当时西医的一大成就。17世纪开始,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商业支持科学技术融合,哲学上培根提出经验主义,提倡观察实验,并提倡归纳法;作为唯理论代表的笛卡尔重视人的思维能力,提倡把机械论观点运用于生理问题的研究,对后世的生命科学影响很大。这些认识和观点分别推动了17~19世纪的生理学、病理解剖学、预防医学、细胞病理学、细菌学、药理学、实验生理学、诊断学、外科学等学科的发展。

    西医学是随着宗教的传入而东渐的。传教士们在宣传宗教的同时,也输入了天文历算等文明。到了明末,所谓泰西文明便普遍地成了士大夫中间时髦的学问。而鸦片战争以后传入的西方医学,由于经过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洗礼,新的理论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其疗效亦日趋提高。重要的是西方近代科学哲学思想叩响了中国的大门,机械唯物论的严密推理、实验科学的事实雄辩, 细胞、器官、血液循环等生理病理的崭新概念,伴随着西方科学的时代潮流日益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学术界占据了医学主导地位。

    总之,中西医各自基于东西方文化的大背景发生发展,是当时文化、经济、政治的产物,也是东西方观念等在医学上的反映。中医学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诞生,但是随着中国历史潮流不断跌宕前行,虽经历了两次高峰,但在现代发展缓慢,需要寻找新的出路。西医学虽然开始发展缓慢,但是随着科技创新,文化繁荣,至近现代发展迅速。

    根植于东西方文化的中西医特色

    任何医学都可被看作是文化的一部分,而各种不同的文化都产生了自己的医学理论,而这种医学理论必然反映了相对应文化的特点与优劣性。

    中医学特色

    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学术流派传承,百家争鸣,但中医的基本理论被各历史时期的医家认可,且有效地指导临床,并不断得到修正和补充,所以中医学术有着明显的继承性和完整性。

    但正是所谓的中医“范式”,促使人陷入固定的框架中,缺乏深入的思考,遇到新问题惯于从已有的理论体系中寻找现成“钥匙”,“引经据典”常常是中医学立论依据。

    另外,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脏象学说等理论,是抽象思维高度发展的产物。相对于高度发展的抽象思维能力,中医学实证能力有所欠缺,易陷入“玄学”的尴尬境地。这就是中医不被许多现代人接受的原因之一。

    西医学特色

    从古希腊直至文艺复兴时期,就思维逻辑而言,西方更加注重形式逻辑,始终把研究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作为主要任务,且大部分概念遵循形式逻辑规律,这确保了西医学的真实性和严谨性。然而注重形态结构的研究容易形成以静态的观点看待生命活动,尤其是在分析复杂的事物或功能活动时缺乏力量,时空感明显不足,使得新的探索更加曲折。由于对生命活动的研究过于机械,常忽视机体内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更容易陷入“一叶障目”的局面。

    进入现代社会的中国,东西方文化碰撞激烈,鉴于中西医产生的文化不同,且各有优缺点,便产生了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产生了一门新的医学,即中西医结合医学。西医学讲究“仁”,同样,在以受“仁”为文化价值支撑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医更是以“仁爱”作为基本准则。具有共同目标的中西医的结合是历史的趋势。

    寻找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最佳方向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医疗体系的一个特点,它既有临床实践意义,又有理论发展的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项工作方针。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实践,随着科学方法学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学科渗透和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使临床医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也跨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提高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中西医结合与中医一样,在世界医学体系中独树一帜。它是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反映我国医学学科各个领域发展的形式、途径以及医学科学发展的先进的、前瞻的思想与观念。我们应该继续遵循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思想,在保持中医学理论自身特色的前提下,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营养、壮大和发展自己,这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历史潮流。

    正确审视中西医医学的差异,求同存异

    同样是以人的生命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中西医学却客观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理论范式。这两种范式,科学揭示了中西医学的动态发展及不断衍化,并在实践中证明着各自的有效性及存在的真理性。同时在这种范式差异中,长短互补,相互包涵与借鉴。中医学应以现代医学的现代性武装自己,而西医学也应从中医学中寻找新的思路与灵感。

    注重中西医各自的发展,提高水平

    现有的中西医发展水平,是互相还不能认识的两个体系。因此,要实现真正的、理论意义上的结合,中西医学必须发展到能够相互印证与认识的水平。虽然现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尚未达到融合世界范围内所有医学理论为一体的水平。然而,我们不能坐等更高科学水平技术的到来,应不断掌握及运用当代一切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来比较、研究中西医学理论,在实践中坚定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寻找研究的最佳方向及突破口。

    创建中西医研究队伍,实现结合

    人才队伍是科技的推动者,也是历史新进程的创造者。中西医学的结合,需要整个医学界的共同努力,而一支专门队伍的出现,是造就新的“科学共同体”的必然要求。这支新型科学工作者研究队伍,在医学科学的整体或独立领域,洞察到中西医的差异,并具备消除差异的理论与方法、创立新学说的能力。

    东西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而在各自文化积淀下碰撞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必定要经历漫长、曲折的过程。但是在这条道路上,中西医结合的前景,势必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东西文化的融合而变得逐渐明晰起来:随着系统学科、复杂学科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各自的长处与不足,文化交融中的中西医学借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相互碰撞与沟通,最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道路。

    总之,中西医学的发展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基础,这些学术背景造成了两大医学体系的众多不同,且互有利弊。对中西医间不同的学术背景的深入了解,无疑有益于中西医之间的交叉与兼容。诚如章太炎先生的观点:既捍卫传统中医,又不摒弃西医,中西医兼容,取长补短。随着中医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的不断深入,中西医间交叉兼容将会更加自觉与充实。这种中西互补的中西医结合方式,必将促进世界医学科学的发展。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